APP下载

市场能自发提供可靠质量信用服务吗?

2015-04-27刘芸杨芷晴胡德壮郑伟华

宏观质量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案例研究信息不对称

刘芸+杨芷晴+胡德壮+郑伟华

编者按:从“速度时代”到“质量时代”,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转型。在这个转型时期,质量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融合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在王力集团的大力支持和赞助下,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宏观质量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宏观质量研究编辑部联合推出2014年“中国王力杯”好质量评奖活动。该奖项是依照国际通行的“专家同行评价”而设置的我国首个质量“专业奖”。这次评选通过对质量的五个重要和有机组成部分——企业、消费者、技术机构、社会组织和政府——进行典型剖析,以突显这些将质量创新与我国实际紧密结合的质量活动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价值,提炼出蕴含其中的质量内在逻辑,由此探寻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我国质量发展和创新的趋势与规律,进而助推“速度时代”向“质量时代”的转型。现将五篇案例研究以专栏的形式集中推出,以飨读者。

市场能自发提供可靠质量信用服务吗?刘芸、杨芷晴、胡德状、郑伟华,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宏观质量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电子邮箱:2211862615@qq.com、412275205@qq.com、473439596@qq.com、380378631@qq.com。本文为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10202)、“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H27F01)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软课题“团体标准必要性可行性研究及管理制度设计”的阶段性成果。衷心感谢王力集团对本文的资助,感谢闪联信息产业协会张维华副秘书长、王斌副秘书长、标准运作经理孙志勇等为本文提供了富有价值的调研材料。感谢李唐博士和李丹丹博士等对本文建设性贡献。同时感谢匿名评审人对本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但文责自负。

摘要:质量信用服务是减少市场交易中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方式。对比国外质量技术机构,我国不仅市场化质量技术机构规模小、实力弱,而且有大量政府所属质量技术机构。要克服这种制度依赖,需要对我国由市场主体自发成立,发展势头良好的质量技术机构进行研究,用实证案例证明在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下,市场能够自发提供质量信用服务。文章以北京市闪联信息产业联盟为案例,提出我国同样能够自我发育和成长市场化的质量技术机构。正是在市场交易需求驱动下,质量技术机构不断完善组织结构,提供综合化质量信用服务,并通过简明认证标识的方式传递可靠的质量信号。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质量信用;闪联联盟;案例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交易中的常态(Grossman & Stiglitz,1980)。然而,信息不对称尤其是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容易促使卖方投机,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市场可能萎缩甚至消失(Akerlof,1970)。为了减少质量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业已产生较多相关的经济制度安排。

按照实施主体划分,减少质量信息不对称的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拥有更多质量信息的卖方主动披露质量信息,即差别定价、提供质量担保(如保修和退货服务)、品牌、广告等(Allenby& Rossi,1991;Lee,Ang & Dubelaar,2005;Vidyanand,2010)。二是,有强烈获取质量信息动机的买方,通过信息搜索、参考他人购买经验、将价格作为判断质量依据等方式(Barzel,1982;Benjamin,R.&Wigand,R.,1995)。然而,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本身就是由于卖方较买方掌握更丰富的质量信息,从而产生卖方投机获利而买方利益受损的结果。因此无论是依靠本身处优势地位的卖方主动披露信息,还是本身具有专业劣势的买方来获取质量信息,都难以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难题。更为根本的问题是,从交易双方获得的质量信息方式难以避免的弊端是,作为交易参与者本身的任何一方所获取的质量信息,容易受到另一方对结果公正性与可靠性的质疑。因此,有较多研究更为关注第三类方法,即通过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如何减少质量信息不对称。

较早研究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减少质量信息不对称的是Spence(1973),通过就业市场的分析发现,由于获得学历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更多努力付出,持有学历证书的就业者在相关技能方面,有更高质量水平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专业机构所颁发的学历证书能传递重要的质量信号。这种第三方机构在减少质量信息不对称方面所做的努力,主要的是为交易双方提供可靠的信用服务,包括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的质量检测,对检测结果的认证,以及表现为易于识别的认证标识(Kimery & McCord,2002)。由于第三方的信用服务能较好地减少交易中的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能使质量高的产品服务获得更高的溢价。如Gergaud,Storchmann & Verardi(2015)对美国纽约餐饮行业的研究,发现获得专业机构米其林星级评价的餐厅价格更高,每获得一颗米其林星则意味着该餐厅的价格上升30%。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信用服务对减少质量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不仅在传统产业适用,而且在网络购物中被大量运用(Jiang,Jones & Javie,2008)。可以说,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的信用服务在减少质量信息不对称方面的贡献,已经获得研究者的认可。由于本文所研究的这类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的信用服务内容是交易物质量评价,为了叙述更为简洁,以下统一将这类服务称之为质量信用服务,从事质量信用服务的专业机构称之为质量技术机构。

提供质量信用服务的质量技术机构不仅获得研究者的认可,而且在实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事检测认证服务的三大集团SGS、BV以及Intertek规模不断扩张,2014年共提供了价值857亿元的质量信用服务,三家机构2014年的年收入分别为:382亿元、282亿元、193亿元。注:SGS、BV、intertek三大集团201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9亿瑞郎、41.7亿欧元、20.933万英镑。为方便比较,统一将营业收入换算成人民币。数据来源如下:SGS,2014 Annual Report,http://www.sgs.com/en/Our Company/Investor Relations/Financial Reports. aspx;Bureau Veritas,Bureau Veritas 2014 full year results,http://cws.huginonline. com/B/157419/PR/201502/1897401_5.html;Intertek,2014 Full Year Finance Annoucement, file:///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2014%20Full%20Year%20Announcement.pdf。主要从事标准化服务的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ITU也通过出版标准以及相关认证工作获得全世界超过80多个国家的应用,其中ISO目前已出版了19500项国际标准数据来源:ISO,About ISO,http://www.iso.org/iso/home/about.htm。。ISO所制定的国际标准中获得较多应用的ISO9001目前已获得超过170个国家100万企业的使用。数据来源:ISO,ISO 9000 Quality management,http://www.iso.org/iso/home/standards/management-standards/ iso_ 9000.htm。这些从事质量信用服务的质量技术机构,从不同领域为市场交易提供了可靠的质量信号,大大降低了质量信息不对称性。正得益于此,促使获得认证等质量信用服务的企业需求与日俱增(Terlaak& King,2005)。

与国际上规模较大的市场化质量技术机构相比,我国质量技术机构规模小,而且大部分是政府行政事业单位。我国规模较大的民营检测公司华测检测集团,2013年的营业收入是7.77亿元,其规模大小也仅为SGS年营业收入的2%左右。除了部分民营机构,在我国质量检验检测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是政府所属的质量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分属于不同层级的各行政部门,大部分属于事业单位性质。虽然数量有2.5万家,但每家年检验收入普遍为30万元左右数据来源:程虹,《关于以中检集团为平台整合质量服务技术机构加快发展我国质量服务产业的若干建议》,2014年。。与国外对比,我国质量技术机构不仅规模小,部分机构具有行政性质,这都影响了其传递的质量信号在市场上的有效性。自2014年整合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改革意见出台至今,我国质量技术机构市场化改革仍进展缓慢,除了制度路径依赖之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国际公认的这种市场提供质量信用服务的发展模式,是否能适应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仍然存有疑虑。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业已出现由市场主体发起,发展势头良好的质量技术机构进行研究,用实证案例证明我国市场自发提供质量信用服务模式有迹可循。

本文将以在市场主体自发成立的质量技术机构——北京市闪联信息产业联盟(以下简称“闪联”)的成立和发展过程为案例,研究在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下,市场是否会自发提供可靠的质量信用服务?如何实现由市场自发提供质量信用服务?质量技术机构具体是如何运作的?本文提出:在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下,市场不仅有提供质量信用服务的需求,而且会主动提供涵盖质量衡量相关的综合服务,从而达到减少交易双方质量信息不对称的目的。

在本部分提出研究的问题后,论文的结构作如下的安排:第二部分是对闪联联盟质量信用服务的案例研究;接下来,在第三部分,基于闪联的案例进行理论分析,提炼出质量信用服务的一般性规律;最后,提出闪联案例对我国质量信用服务发展的启示。

二、闪联的成立与发展过程本部分的资料主要源自项目调研中所收集的闪联联盟的内部资料,以及对闪联信息产业协会副秘书长王斌的访谈。

(一)对市场需求的发现促使了闪联的诞生

早在1994年,美国《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硅谷思想家凯文·凯利(Kevin Kelly)所撰写的《失控》一书中,就将互联网对各行业影响与重塑进行了预言。在这本书的启发下,国际上领先的计算机、消费电子设备、通讯设备行业的巨头纷纷萌生了将信息技术、消费电子和通信技术产品(以下简称“3C产品”)互联互通的设想,并将此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1999年,微软曾耗资数十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力推电脑与家电融合的“维纳斯计划”。

中国企业较早在3C互联领域探索的是联想。2000年4月,联想集团新成立的公司级中央研发机构——联想研究院,组团赴美国开展技术考察。在这个由联想研究院院长贺志强带队,各研究室负责人共同组成的考察团,对美国进行深入考察后认定,3C产品的互联互通是行业的发展趋势。如果能够实现计算机、消费电子设备、通讯设备等设备在互联的环境下方便地享受其他资源,不仅能使消费者更方便地资源共享和享受产品智能化服务,而且能为相关生产商创造巨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考察结束后,联想研究院就成立关联应用实验室,专门从事3C融合技术研发。基于联想研究院研发的成果,于2002年12月正式对外公布。

此时,包括联想在内的国内一批企业已经突破了3C设备互联互通的技术障碍。虽然企业间3C融合具体解决方案不同,但在单个企业内实现终端产品的横向整合均已实现。然而,在联想向市场推广自己的应用3C融合技术的产品时,面临了与微软、索尼、IBM2003年,微软联合因特尔、索尼等成立数字生活网络联盟(DLNA,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致力于在3C融合领域获得国际话语权。等国际巨头一样的问题,即:无法实现在不同企业乃至跨行业领域的纵向整合。这给已掌握互联互通技术方案,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大规模应用的企业以当头棒喝。因为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互联互通方案,意味着仅在企业内产品才能互联互通,消费者如果要享用从手机到电视、冰箱、电脑、数码相机等产品间的信息共享,必须将这些产品全部换成同一个品牌的产品。由于无法实现不同企业间产品的互联互通,使得关联应用的产品销路堪忧。微软1999年倡导电脑与家电的融合的“维纳斯计划”的惨败,就足以说明问题。关联应用所面临的挑战在中国也十分突出。中国的手机、电脑、家电等3C产品分属于不同的生产商,要大规模推广3C关联应用必须将这些企业联合起来,使用同样的关联应用方案。

(二)为更好提供质量信用服务而不断完善组织架构

正是在以联想为首的中国企业识别了3C融合的市场需求,并且总结自己和国外企业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了多个企业联合,共同应用推广技术解决方案的新路径。当时中国计算机、家电、消费产品、通讯设备领域领头的几家企业负责人,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参会时聊起此事,当即达成一致,决定共同成立中国的3C融合联盟,采用统一的技术解决方案,推进3C产品互联互通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应用。2003年7月,联想、TCL、康佳、海信、创维、长虹、长城、中和威共八家企业,联合成立“信息社会资源共享协同服务工作组”,即闪联标准工作组,专门制定并推广信息社会资源共享协同标准(即“IGRS”,闪联标准)。

闪联标准化工作组成立后,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家随即展开了标准研制工作。然而,闪联在向外推广标准时发现,仅以标准制定为组织的主要功能定位,难以支撑标准制定前后一系列的宣传、推广、应用工作。首当其冲的问题,就在于当时的闪联是不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非法人组织,不能向会员企业或政府筹集资金。随着组织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闪联为了确保获得更多会员企业的信任,争取多方资源的投入,闪联产生了成立法人实体的需要。2005年5月,闪联的法人实体和依托单位——北京市闪联信息产业协会正式成立。

随后,闪联成立了一系列组织机构,从组织模式上确保联盟能提供综合化的质量服务:2005年12月,闪联的公共技术平台——闪联信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专门提供闪联标准相关技术与应用方案。2009年2月,建立在闪联信息工程中心基础上的闪联技术研究和基础平台——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提供标准、技术、开发平台和测试认证等方面的支撑。为了保持联盟本身的非营利性质,闪联将其可实现盈利的业务剥离出来,于2011年和2012年,分别成立了产品公司新联合众和互联网公司闪联云视,从事应用闪联标准的商业服务。由此,闪联逐步形成了一套由履行不同功能的机构所组成(闪联的机构及其功能见下图1),从事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认证推广、产品提供等综合质量服务。

图1 闪联组织机构及功能示意图

(三)质量信用服务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正因为提供了满足市场需要的质量信用服务,闪联已成为在3C融合领域国内外的权威机构。目前闪联会员涵盖了3C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企业,会员数已达到222家,闪联会员厂商覆盖国内电视机市场84.3%、白色家电市场50%、计算机市场43%和手机市场46%的份额,总体产值规模超过1.5万亿元。2013年闪联会员中已有超过1/5(204家会员中有45家海外会员,海外会员所占比重为22.06%)的会员来自海外,包括三星、松下、LG、飞利浦、意法半导体等海外知名企业。这些会员企业所生产的电脑、电视、手机、投影仪、高清网络播放机、下载盒、无线连接器等20余种基于闪联标准的产品已上市销售,闪联产品累计贴标量超过1400万枚。

闪联所提出的3C融合标准,已经获得在中国市场上的大规模应用,这使闪联标准获得世界最大的标准化组织ISO通过成为可能。2010年2月,闪联提案的IGRS 1.0系列标准由ISO中央秘书处正式发布,成为全球3C协同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2012年3月,IGRS 1.0全部7项标准成为中国3C协同领域首个完整ISO国际标准体系。2013年10月,IGRS 2.0系列标准通过ISO NWIP投票正式立项;2014年9月,闪联《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第7部分远程访问系统架构》通过ISO/IEC JTC1的成员国投票,由ISO/IEC正式发布。

回顾闪联成立与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在中国目前的制度环境下,在市场需求驱动下,市场完全能够自发地出现提供可靠质量信用服务的质量技术机构。由于提供了满足需要且覆盖质量信息衡量较为全面的服务,减少了交易中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从而吸引了更多企业的使用。

三、闪联的理论分析:市场提供质量信用服务的一般规律

分析闪联为市场提供质量信用服务的案例,可以发现:闪联之所以获得了国内外广泛认可,闪联提供的标准认证服务得到了国内外3C互联企业的普遍使用,其原因就在于闪联的成立发展过程,符合市场提供质量信用服务的一般规律。质量信用服务正是源于市场交易需要而产生,在市场对综合质量服务需求的驱动下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并且通过简明认证标识的方式传递质量信号。

(一)动力来源:质量信用服务是因市场交易的需要而产生

质量信用服务满足了市场公平交易的需要。市场交易得以进行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就是交易双方要确定自己是否付出多于回报,也就是判断交易的产品服务数量与质量。然而衡量交易物的质量水平,并不如对交易物数量度量简单,这是判断交易物价值的核心(Barzel,1982)。为了实现对交易物质量的公平衡量,不能由买卖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来进行。同时,因为质量衡量的专业性,催生了专业化的第三方机构的产生,专门从事计量、标准、检测、认证等质量信用服务。对于交易双方而言,这些质量信用服务就是公平交易的重要前提,是为满足公平交易需要而产生。闪联所提供的标准、检测、认证等质量信用服务之所以产生,就是市场上购买能够实现3C产品互联互通的消费者无法对这一功能进行判断,缺乏信任企业的自我质量声明的客观依据,因此产生了由第三方的专业组织提供质量衡量结果的需要。在闪联提供的质量信用服务之下,3C互联产品质量衡量变得简单而经济,从而降低了交易双方的不确定风险,实现了公平交易的预期目标。

质量信用服务满足了市场主体追求合理利润的需要。正如上所述,公平衡量质量水平对市场交易是否能够公平进行而言至关重要。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为了满足健康、安全、环保、反欺诈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及其所属的质量技术机构已经提供了满足这些公共利益需要的基础性服务,如统一计量单位,颁布实施基础安全通用的国家标准,设置进入市场的准入门槛等。然而,仅仅政府的基础性服务并不能满足市场主体追求更高利益的需要。质量信用服务的作用,并不限于满足基础安全通用领域的需要,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企业差异化竞争所需要的更高层次的质量衡量与评价。通过公正可靠的质量信用服务,从而为市场上质量水平与层次不同的产品服务提供不同的质量衡量结果,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消费能力与需求自主选择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够根据可靠的质量衡量结果,传达更多高质量产品服务的质量信号,与仅符合政府基础性门槛要求的产品服务有效地区分开来,从优质产品的提供中获得比普通产品更高的收益。正是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质量信用服务应运而生。

质量信用服务满足了市场主体合作协商和减少交易成本的需要。市场中的企业经营活动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企业有建立公平合理的合作竞争关系的意愿(Brandenburge & Nailbuff,1995)。尤其在新产品或新市场出现,单个企业的产品很难快速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消费者也很难从不同企业手中有效判断新产品服务的真实水平。这就需要同行业甚至跨行业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协商、共同约束、共同执行统一的质量技术方案。这不仅是获得消费者信任,快速打开市场的需要;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出于减少交易成本的考量。这是因为单个企业通常有自己的私人目标,而不同企业的目标彼此之间可能存在冲突,甚至极有可能存在企业与行业或社会利益相冲突的情况,多个企业间的合作往往无法很好地维持。这导致的结果是,多家企业只能通过合约或者兼并重组的方式,才能推出采用同样标准的产品。这给企业带来了高昂的交易成本,需要耗费企业大量时间精力,寻找潜在的多边合作者,进行完备的合约拟定,以及繁杂的执行情况监督。然而过高的交易成本,极有可能导致交易的消失。闪联之所以产生,正是因为出现了单个市场主体迫切希望解决,但仅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难题。在国际市场出现3C融合的大趋势下,中国企业产生了生产销售3C关联应用产品的需求。企业深知采用统一的关联标准,能大大降低对未来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成本,然而企业同样面临着技术转换成本高的客观顾虑。通过闪联这一平台,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得以协商一致,共同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二)结构体系:支撑综合化的质量信用服务功能

市场有对综合化质量信用服务的需要。质量信用服务是为减少市场交易中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本身就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方法。因此质量信用服务的消费者,天然地倾向于用较少的成本获取可靠的质量信用服务。消费者在选择质量技术服务机构时,为了成功筛选出最符合要求的机构,往往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进行多渠道的信息搜索,以及机构间的反复比较、甄别。因此一旦发现某家质量技术机构,有能力提供可信赖的质量技术服务,而且获得广泛赞誉,消费者出于交易成本的考虑,就不再愿意重新寻找另外一家。此外,消费者本身并对质量信用服务提供的过程不一定有专业化的了解,没有能力、精力分业务模地分别找不同的质量技术机构购买服务。即使消费者愿意且有专业能力了解质量信用服务的全部业务模块,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有能力进行技术研发的技术机构,提供的标准化服务更值得信赖;本身是标准制定方的质量技术机构,提供的检测认证服务也更为可靠。尤其是在消费者所需要的是涵盖了多业务内容质量服务的情况下,要降低总体的交易成本,会更倾向于选择有综合化质量服务能力的技术机构。这是闪联之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质量信用服务业务综合化的原因所在,是市场对质量信用服务提出了综合化要求。因此在满足综合化功能的要求下,逐步构建了实现综合化功能的更为复杂的组织结构。

提供综合化质量信用服务能降低组织整体运行成本。对于质量技术机构而言,不同业务模块的质量信用服务彼此嵌套,综合化提供能降低不同业务内容间协调的交易成本。质量信用服务的内容包括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推广、检测认证等诸多方面。这些不同的业务内容,彼此区别又相互联系。质量技术服务的技术研发,并不等同于科研机构基础理论研究,而是要针对产业化应用的技术研发,也就是能将技术核心提炼为生产的依据——标准。标准的制修订业务,并不等同于标准文本撰写本身,而是将技术研发中的一般性、可推广复制的经验转化成专业的规范性文本。标准的制定颁布,并不等于质量技术服务的完成,如何将标准转化为应用实施方案是要实现标准价值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要使制定的标准获得市场的认可,除了要提出产业化应用方案之外,还要面向使用者进行宣传推广,争取大范围的使用。此外,质量技术服务归根到底是要提供可靠的质量信号,因此需要依据标准进行检测,并将专业的检测结果,体现为产品上简单易懂的认证标识。可以说,质量信用服务的各个业务板块,是互相嵌套,不可以人为割裂的整体。这就是闪联之所以构建了贯彻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推广、检测认证等质量信用服务全过程的组织架构的重要原因。

(三)传播方式:质量信用通过认证标识得以体现

认证标识是传递质量信号的有效工具。质量技术机构的重要使命之一,是降低交易中质量信息不对称,提供有效的质量信号。然而,专业的质量检测报告并不是普通消费者有能力获取、阅读和比较的。尤其是在技术较为复杂产品购买时,消费者很难判断该产品是否满足自身需求,以及是否可靠。在没有其他任何标识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搜寻成本去识别产品质量。质量技术机构职责之一,就是将质量检测结果,转化为普通消费者方便获取和使用的质量信号——认证标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任何质量问题,都能依据此对商家进行投诉、举报甚至诉讼。尤其是在单次博弈中,由于消费者并不具备专业的质量能力,也不愿承担选择失误的成本,就需要简明有效的依据进行消费选择。闪联通过认证标识,有效地向市场释放出“互联互通”的质量信号,使每个消费者都能够依据认证标识,了解到该产品关于“互联互通”方面的真实质量情况。

认证标识是降低监督费用,有效确保企业达到所承诺质量水平的重要方法。因为认证标识意味着独立于政府、企业的第三方技术机构,本着公正透明的原则对产品质量进行了专业的检测,合格的产品方能获得认证资格。这是由更为可信的机构,代替分散的消费者,集中地监督产品真实质量状况的方法。这些质量信号的提供,本身就具有降低消费者监督成本的作用。闪联正是为了提供公正、可靠的质量信号,一直坚持保持组织的中立和非营利性,使消费者能方心购买有闪联标识的产品。这种质量监督方式,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对外公布其质量履约情况的费用。即使是知名度远高于闪联的大企业也更倾向于采用闪联的认证标识,这是因为第三方的认证的可信程度远高于企业的自我声明,代表了更可信赖的质量监督结果。因此,对企业而言,由闪联这样第三方机构出具的认证标识,能更好展现企业的质量承诺履行情况,从而降低监督企业质量水平的相关费用。

综上所述,在对闪联所代表的市场化的质量技术机构的理论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市场提供质量信用服务有规律可循。市场提供质量信用服务的动力源自市场交易的需要,为了支撑综合化质量信用服务的功能建立了与之配套的组织体系,并且以易于传播的方式认证标识——传递质量信号。这是闪联的实践经验所体现的市场提供质量信用服务的一般规律。

四、结论与启示

闪联是典型的在我国现有制度环境下,由市场自发成立并发展迅速的质量技术机构,从成立到发展的全过程不仅证明了市场自发提供质量信用服务在我国可行,揭示了符合市场提供质量信用服务的一般性规律,而且也为我国其他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的质量技术机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迅速敏锐发现与识别市场需求

质量信用服务是为市场交易需求而产生,因此迅速、敏锐、准确发现与识别市场需求就成为质量技术机构成功的关键。这种市场需求的识别,可能是如闪联一样,是对所在行业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由于前瞻性预测到3C产品互联互通的未来发展趋势,国内外消费者将会产生这种便捷使用体验需求,因此能迅速地与国外同行几乎同一时间进入这一领域,提供3C互联互通的质量信用服务。这是闪联在我国得以取得大规模应用,尤其是在ISO相关标准制定过程中,与其他国外组织竞争得以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当然,这种对新技术或新市场需求的发现与识别的机会在实际中并不常见,更多的质量信用服务是针对已有市场的精细化服务。在我国政府所属质量技术机构整合尚未完成,市场化质量技术机构还处在发展初期的当前,很多领域都有可作为的空间。只要有质量技术机构提供更准确、更迅速、更可靠的质量信用服务,就能获得快速发展。前面提及的华测检测集团,虽然与国际质量技术机构在规模上有较大差距,但增长速度很快,从2010年至2013年的营业收入一直保持22.3%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这均表明,无论是否是技术快速更新的行业,我国面向市场需求提供质量信用服务的质量技术机构,均能快速成长。

(二)充分利用政策空间进行组织模式创新

任何组织模式创新都是在现有约束条件之下进行的。虽然当前我国质量技术机构发展面临一些阻碍,但仍然有可以创新发展的空间。质量技术机构创新发展空间可能是在新兴的产业,政府还未来得及进行规制领域。如闪联就是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正处起步早期而成立的,政府还未对其有过多的限制,反而是鼓励甚至扶植的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此外,质量技术机构发展空间,还有更大部分是在于充分利用已有的政策规则,按照符合自身机构功能进行组织模式创新。闪联的经验表明,在联盟或标准工作小组无法以法人单位的身份开展工作时,可以通过协会组织运作;在单一的标准服务难以实现在产业中大规模推广应用时,可以成立研发共性技术和平台应用的专门组织实现这一功能;在技术研发出与联盟非盈利定位相左的盈利性项目时,也可以孵化新的企业从事创新项目经营。这种多个独立组织彼此关联,相互支撑,共同致力于综合性质量信用服务,是值得我国其他质量技术机构效仿的组织模式。

(三)打造有高辨识度的认证品牌

质量信用服务,实质是上是便于市场交易双方获得更充分可信的质量信息而产生。因此,质量信用服务最终结果需要表达为认证这种易于传播辨识的质量信号。尤其是终端消费品,消费者并无专业能力了解质量检测报告内容,更倾向于通过认证标识这种较低成本的方式来了解产品本身真实的质量水平。作为传递质量信号的认证标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较广泛的应用,具有高辨识度和认知度,那么也会吸引更多企业购买其质量信用服务。因为具有高辨识度的认证品牌不仅利于质量技术机构,而且能够帮助企业树立更专业可靠的质量形象。为打造认证品牌,质量技术机构需要制定更满足技术进步和符合市场需要的标准,获得在更大范围的使用,并持续不断地提供真实可靠的质量检测和认证服务。另外,由于质量技术机构与企业均能从高辨识度的认证标识中获益,因此可以如闪联在推广认证初期,通过在联想、TCL、康佳等大企业产品上打出闪联认证标识,提升在广大消费者间的辨识度,更便于消费者识别和选择闪联产品。

参考文献:

[1]程虹,2014:《建设现代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顶层设计》,《光明日报》3月17日。

[2]邓悦,2014:《区域质量型经济增长的实现路径研究——基于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案例分析》,《宏观质量研究》第2期。

[3]董灵、李俊,2014:《基于信誉机制的我国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宏观质量研究》第2期。

[4]国务院办公厅,201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

[5]Allenby,G.M.and Rossi,P.E.,1991,“Quality Perceptions and Asymmetric Switching Between Brands”,Marketing Science,Vol.10,pp.185-204.

[6] Barzel,Y.,1982,“Measurement Cost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Market”,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25,pp.27-48.

[7]Benjamin,R.and Wigand,R.,1995,“Electronic Markets and Virtual Value Chains on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Sloan Management Review,Vol.36,pp.62-72.

[8]Brandenburger,A.M.and Nailbuff,.B.J.,1995,“The Right Game-Use Game Theory to Shape Strategy”,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73,pp.57-71.

[9]Gergaud,O.,Storchmann,K.and Verardi,V.,2015,“Expert Opinion and Product Quality:Evidence from New York City Restaurants”,Economic Inquiry,Vol.53,pp. 812-835.

[10]Grossman, S. J. and Stiglitz, J. E., 1980, “On the Impossibility of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Market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0,pp.393-408.

[11]Jiang,P.,Jones,D.B.and Javie,S.,2008,“How Third-Party Certification Programs Relate to Consumer Trust in Online Transactions:An Exploratory Study”, Psychology & Marketing,Vol.25,pp.839-858.

[12]Kimery,K.M.,& McCord,M.,2002,“Third-party Assurance:Mapping the Road to Trust in E-retailing”,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Vol.4,pp.63-82.

[13]Lee,B.C.,Ang,L.and Dubelaar,C.,2005,“Lemons on the Web:A Signalling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Trust in Internet Commerce”,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Vol.26,pp.607-623.

[14]Spence,M.,1973,“Job Market Signal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87,pp.355-374.

[15]Terlaak,A.and King,A.A.,2005,“The Effect of Certification with the ISO 9000 Quality Management Standard:A Signaling Approach”,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Vol.60,pp.579-602.

[16]Vidyanand,C.,2010,“Use of Pricing Schemes for Differentiating Information Goods”,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Vol.21,pp.78-92.

Can Market Arise Reliable Quality Credit Services:

A Case Study on IGRS Alliance

Liu Yun, Yang Zhiqing, Hu Dezhuang and Zhen Weihua

(Institute of 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Wuhan University;Coordination Innovation Center for Macro-Quality Management in Hubei Province)

Abstract: Quality credit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duce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mpared to quality technical institutions abroad, these institutions which provide quality credit service in China have been small size and many of institutions sponsored by government. In order to reduce path dependence, it 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quality technical institutions wicth generated and operated well in the market.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it is possible for market can produce techn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current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f China based on the case of IGRS alliance. To be more specific, quality technical institutions can constantly improve its structure driving by market needs. And through the concise certification marks, quality technical institutions present reliable quality signal to the public.

Key Words: Information Asymmetry; Quality Credit; IGRS Alliance; Case Study

责任编辑 汪晓清

猜你喜欢

案例研究信息不对称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