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竞争力分析
2015-04-27陈梦洁
陈梦洁
摘要: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面对我国汽车市场不断增加的需求以及世界汽车强国对国内市场的抢占,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提高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竞争力,利用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构建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以我国5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为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竞争力分析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长城汽车在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中位列第一,综合竞争力最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竞争力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获取社会资源并获利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企业整体规模较小、经营能力较弱这三个方面。因此,要想提升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竞争力,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规模优化;加快自主研发,推动技术创新;提升自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关键词: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6-0001-04
1引言
汽车行业是所有生产和销售各类汽车及其零部件等汽车产品的企业总和。虽然在现阶段,世界汽车市场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期,但是与稳定的发展期不同,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而且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逐渐升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从战略角度出发,许多外国的汽车企业都开始关注中国市场,在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加深了进入的深度。短短几年内,许多国际汽车的巨头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已经完成,与此同时,世界排名靠前的汽车生产商也都成功的在中国找到了合作伙伴,而较早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也都扩大了投资规模。在外国企业积极开发中国市场的同时,我国的民营汽车企业也开始迅猛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而我国的汽车市场也开始了一场激烈的竞争。
面对我国汽车市场不断增加的需求以及世界汽车强国对国内市场的抢占,我国自主品牌企业汽车可谓是步履维艰如履薄冰。虽然市场份额远不如其他企业,但是自主品牌的存在对于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以吉利、比亚迪和奇瑞等为代表的民族汽车工业在与合资品牌激烈竞争的过程中,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升级,主要体现为消费规模、发展速度、管理模式和竞争形态。
因此认真分析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当前所存在的以及未来可能存在的在竞争力方面的优劣势,探寻其竞争力劣势存在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针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竞争力展开研究,构建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以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为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竞争力分析的实证研究,通过研究找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2.1企业竞争力的定义
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角度界定,World Economic Forum(1994)指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Philip Kotler和Gary Armstrong(2001)认为,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是企业竞争力。这个角度侧重于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更多的将竞争力的分析限定于对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分析,但却忽略了一点,即企业的自身内力对于企业的竞争力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从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的角度界定,G. Hamel和C. K. Prahalad(1990)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组织的一种学识,这种学识主要是指企业怎样协调各种不同的生产技能,以及企业如何将多种技术流派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利用;曹建海(2000)认为,由企业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形成的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就是企业竞争力。这个角度与上一个角度相反,只关注了企业的自身内力,却忽略了企业的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容易导致企业盲目自大,最终失去了其原有的竞争力。
从综合概括分析的角度界定,Michael Porter(1997)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对其行为效益有贡献的各项活动。金碚(2002)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的一种综合素质,这种素质使得企业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可以比其他企业更加持续有效的向市场提供其产品及服务,从而获取利润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界定企业竞争力要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资源、能力和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
因此,企业竞争力就是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内外部资源,提供市场和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建立竞争优势,进而促使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能力。
2.2企业竞争力理论
关于企业竞争力理论,学术界主要围绕产业环境、资源、能力等因素来阐述各自的观点。
由于受到以Michael Porter为主的结构学派的影响,在研究初期,我国对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以产业分析为主。并且项保华等(1999)还提出了波特模型的改进模型。
Wernerfelt(1984)认为,企业内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及积累的知识性资源能产生竞争优势,这就是“企业资源基础论”。Barney(1991)在Wernerfelt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竞争优势,一种是提高其所占有的资源的质量,一种是比对手更有效的利用资源;他进一步指出,当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难以模仿和替代时,企业就获得了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企业能力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期)认为,决定企业绩效的基本因素是企业的专有资产、能力和独特机制。该理论主要包括G. Hamel和C. K. Prahalad(1990)的核心能力论、Alfred D. Chandler(1992)的组织能力论、Stalk等(1992)的流程能力论以及Hamel和Heene(1994)的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