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45年前的年味儿
2015-04-27易明
易明
中国人对过年有着最特殊的感觉,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有差异,我就认为福建家乡的年节更丰富、更有味道。45年前儿时的那一次经历总是令我念念不忘。今年大年初一后,北京下了两场雪,虽然来得有点晚,却有了不少祥瑞之气。上世纪60年代末,北半球的冬天比现在要冷很多,在没有暖气的南方,下雨是常有的事,但如果遇上寒潮飘几片雪花,总是会惊天动地。
早晨醒来一出被窝便冻手冻脚,冬天福建老式的木板房里面虽然糊了纸也是八面透风。在那种湿寒的环境里,只有不停地找事情做,身体才会温暖一些。春节前,福建各家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农历腊月初三开始洗刷除尘,这是一件大事。把家具锅碗等可以清洗的东西整得干干净净,有些桌椅使用多年,漆已经脱落了,木头部分经过洗涤泛出本色白光。房子要彻底打扫,如果是木头房子木板地,就用一桶一桶水来冲,跟人淋浴似的,从头到脚来个痛快,总之是没有不干净的地方。做过这些事以后,人会感到一种说不出的舒服清爽。你的劳动成果几乎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下,如果什么都不做就真让邻里乡亲笑话了。
如今,聚族而居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小家庭没有了大家庭的热闹,传统的大宅子差不多都变成高高的住宅楼。单元房的私密性隐藏了人们的喜怒哀乐,也养成了一些人日渐懒惰的习惯,不要说自己动手大扫除,就是搞一点年夜饭也成了难事。干得费劲吃得没劲,即使有除夕夜餐馆里的灯红酒绿,同样掩盖不住老老少少内心里的落寞。40多年前,福建还是对台的海防前线,几乎没有什么大工业,山多地少,粮食都不够吃,从政府到百姓就一字:穷。
我的家乡连江自古以来物产算得上丰饶,祖上的规矩是,平常再难,这个年也要过好,所以大年前这十几天确实让人忙得不亦乐乎。物质匮乏的年代,找够十几口人吃的好东西不容易,别说家家没多少钱,就是有钱也可能买不到。那时候,许多人家吃的主食是一种“地瓜米”,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吃的白薯,切成碎丝放在竹屉上晒干了,可以存放很长时间。这东西老吃一定会伤胃,问题是不吃又没别的东西吃。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米属于奢侈品,江米属于稀罕物,是过年做年糕的必需品。一大袋米放水里泡,然后用石磨磨成浆,用布袋沥去水分,揉成团加传统工艺制成的红糖板使劲拍打,上屉蒸后再使劲拍打。做好的年糕切成大块,上面贴个红纸片,几家各分一些,这个“年年高”的寓意给人无限的满足。年糕一下屉,孩子们热热地就开始揪着吃,非常粘牙。凉了以后,等大人把年糕放油锅里炸,一片一片吃。类似的食品还有许多,比如用芋头粉碎加工的食物也非常好,最有名的一个小吃叫八宝芋泥。
过年讲究荤素搭配,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买到荤腥太不容易了,好在家族里的长辈有办法,到海边渔村总能找到一些鱼虾螃蟹和贝类。我对鱼的吃法印象深刻,像蛇一样细长的鳗鱼要切成段,染上点红色,之后下油锅炸;现在已经十分罕见的野生黄花鱼一定是整条清蒸或红烧;鲨鱼要把鱼肉刮下来混入淀粉反复搅拌打鱼丸。这鱼丸是我家乡福建连江的传统美食,逢年过节宴请宾客不能缺了它。鱼丸分实心(无馅)和包心(有馅)两种,包心鱼丸最有特色,要选用上等鱼类,如鳗鱼、黄花鱼、鲨鱼的肉,捣烂加适量的食盐、清水和白薯制成的好淀粉,搅拌40分钟到1个小时,然后手工包馅成丸,投入清水汤锅。水烧开,鱼丸浮上来,捞起晾干,可以存放一段时间。想吃的时候再放到汤锅里煮熟,加入上等的鱼露、味精、醋,表面撒点切碎的小葱,让人垂涎欲滴。
现在做鱼丸都用机器来搅拌,以前是纯手工,花的气力要超过推石磨。看大人替换着干活,我们这些孩子也总想试试,无奈有心无力,没几下就败下阵来。冷冻运输都非常方便,连江鱼丸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国内大城市都有。东南亚各国福建的华人华侨很多,鱼丸也成了人所共知的风味食品,甚至在美国费城唐人街也能吃到正宗的连江鱼丸。前几年,有朋友认为北京市场大,把加工厂直接搬来,可怎么弄也不成。刚开始以为是材料的问题,后来专门从南方运,还是不行,最后才发现是水的问题。只有家乡的水才能保持家乡食品的味道,这一般人都明白,没有家乡的水,鱼丸都成不了型,最后只好打道回府了。
在冬至这天,连江有一个独特的风俗,要在祖先神龛前陈列三盆簪花的寿面。堂中另摆一张圆桌,桌上放着一只大竹箩,箩中盛着江米磨成的粉团,点缀几个“福橘”。摆放新红筷两副,筷子两端簪一盒四季花和绸制的迎春花,一只叫“孩儿弟”的泥塑胖娃娃也端坐其中。全家男女老幼洁身净手后,团坐在大竹箩周围搓捏米粉团,叫搓搓丸。大人喜欢捏蝙蝠(福)鹿竹等象征吉利的东西,小孩则爱捏老虎、雄狮、白兔等威武活泼的动物。小孩每捏出一件,大人都赞扬一句,这叫“喝彩”。即使孩子捏了一个乌龟,大人也要喝彩说:“长寿长寿!”这样全家聚在一堂,欢欢喜喜搓搓丸,是其他节日所没有的。
搓搓丸象征团圆。相传古时候有个穷人叫木连生,母亲双目失明,郎中告诉他,要到浙江天目山下双清村,用一碗东西泉的水来洗眼睛,才能重见光明。孝顺的木连生不辞长途跋涉的辛苦,千里迢迢取回泉水给母亲洗眼,果然如愿以偿。有一年,天下大旱,五谷绝收,地主依然上门催租,母亲被迫跑到深山去躲债。木连生独自在家,好不凄凉,一个过路人同情他的遭遇,施舍10两银子给他还清了田租。木连生拿着余下的钱,赶紧进山去找母亲回来。他无数次沿山呼喊,但仍然没见到母亲的踪影。他急中生智,把米磨成浆压成团,然后搓成米丸,煮熟后贴在树干上。母亲从深山里出来寻找食物,看到米丸,想到应是山下人家的食物,就沿着树干摘米丸充饥。她边吃边走,不知不觉就回到了家里,母子终于团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传说,每年冬至都要磨米浆压米团搓丸子,寓孝道教化于节庆民俗之中。
生活离不开一泓清流,上善若水。南方的水软,北方的水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福建是福地,聚集了四面八方人才的北京城也是福地。今年北京的老百姓,得益于国家南水北调这个大工程,喝上了南方的好水。什么都有个比较,我住在亦庄北京经济开发区几年了,用自来水洗脸盆刷牙杯,几天不清理就会积累下黑垢,现在没有了。有人以为南方水多,长江、富春江、闽江、九龙江、珠江,其实有的地方从古至今一直缺水。比如我家乡的黄岐半岛,缺水的事居然融入过年的风俗。过去秋冬季节旱情严重的时候,人们往往半夜担着木桶到井边排队取水,去晚了就没了。当地人正月初一家里要添“新年水”,于是吃完除夕夜的团圆饭,年轻力壮的男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古井边“守水”,或跑十几里地到水源充足的外乡挑它一担回来,慢一点就成“去年挑水今年返”的人了。
提到上面这一段,是因为上千年的烦恼事今年也终于解决了。下面是今年3月初《福建日报》的一篇报道:
今年春节,在连江县筱埕镇大埕村,旅美华侨陈励群和家人过了一个开心的团圆年。从大洋彼岸归来,他总希望能在家里多住上几天,但往年家里没水洗澡,他只能寄居在30公里外的县城亲戚家中。“今年不一样了。”陈励群说。
原来,为保障黄岐半岛10万群众春节期间用水,连江县投入2500万元建造的黄岐半岛应急抗旱供水工程上月实现供水,解了当地群众燃眉之急。
黄岐半岛地处连江东南部沿海,包括筱埕、安凯、黄岐、苔4个乡镇,属于资源性缺水区。有些年份,由于连续干旱少雨,几个乡镇只能轮流供水。“以前,我们兄弟姐妹想回家过年,有时却被老父亲拦住——村里没供水,不要回来了。”陈励群颇为感慨。
近年来,连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群众用水难问题,在累计投资4000万完成黄岐半岛镇村管网改造的基础上,2013年又全面启动黄岐半岛应急抗旱供水工程。县领导亲自督办,并多次赴黄岐半岛调研工程建设进度。该工程去年12月建成,上月12日实现供水。
据悉,现在筱埕镇居民用水水价在2.5元/吨的基础上加1元/吨的调水费用,而实际上,工程投入及黄岐半岛调水成本每吨达5元。此外,总投资1000万元的筱埕镇供水工程也将启动,日供水约1万吨。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