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邹博伟:北戏书馆给了我艺术的第二次选择

2015-04-27

北京纪事 2015年4期
关键词:表演系书馆评书

眼前这位男孩浓眉大眼、高鼻阔口,一张国字脸,人高马大,十足的将相范儿,然而一开口,却暴露了他90后的年轻特质,略微调皮的言谈举止间,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他的粉丝、常来听书的大爷大妈们说:这个孩子一上台,“三请姚期”“岑彭归汉”娓娓道来、栩栩如生,千军万马都在他一张嘴里,很端得住。一下台给大家端茶倒水,又成了招人喜欢的活泼小伙儿。一句话,这位北戏书馆培养的优秀弟子邹博伟很有观众缘。

许是受爷爷的影响,邹博伟打小儿就跟着爷爷蹭戏听,爱上了京剧,4岁时进入北京京剧院学员班学戏。那么小的年纪从基础练起,没少吃苦。后来考入天津观璎戏校正式入科,学习架子花脸。2012年戏校毕业,邹博伟考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然而却不是他从小学习的京剧,而是影视表演系。因为变声期的不顺利,嗓音条件受到影响,邹博伟想到放弃京剧。但是他打小练就的戏曲功底却让他成为影视表演系里嗓音条件、戏曲功力最好的学生,这点让他入学时便引起影视表演系副主任张怡的注意。张怡是著名评书大师连丽如的亲传弟子,她发现邹博伟很适合学习评书,便在周末带着他去书馆听书,发现这个孩子很坐得住,对评书也有兴趣。后来邹博伟会很主动地自己买票去书馆听书,听完还帮着干活。从一年级开始,邹博伟便跟着张怡老师学书,后来慢慢也上台说书了。

现在邹博伟可以在台上说三四十分钟的大戏,还有一群铁杆粉丝,每周六从很远的区县专程赶来听他说书。在张怡老师和客座教授连丽如的指导下,邹博伟获了很多奖:2013年邹博伟用评书的方式演讲《北京欢迎你》,参加“最美北京人”宣讲比赛获“最佳才艺奖”,并随宣讲团在北京市巡回演出,很受欢迎;2014年,邹博伟表演的评书《潼关战马超》参加第二届“艺韵北京”北京市群众曲艺大赛,获“最佳风采奖”。在影视表演系12级毕业大戏《光照千秋》中,邹博伟饰演男主角戚继光,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记者:《光照千秋》中你饰演的戚继光跟以往饰演的角色有什么区别?

邹博伟:大一时我被借调到当年的毕业班排演毕业大戏《第十二夜》,饰演的是一个丑角;大二时排《雷雨》,我饰演鲁贵。在《光照千秋》中我演的是60多岁的戚继光,跟之前的角色差异很大。戚继光是完全正面人物,和我之前塑造的有点诙谐的角色很不同。性格上也不符,让我一个90后去塑造一名古代有担当有责任的将领,是很有难度的。

记者:你记忆中最难克服的关卡在哪里?

邹博伟:可能就是戚继光跟他夫人之间那种相濡以沫、老夫老妻的感情,最难以揣摩。他的老妻陪着他风风雨雨那么多年,我这么年轻,又没有感情经历是很难体会的,分寸很难把握,后来在老师的反复指导下处理好了。

记者:演话剧跟说评书相比,你更喜欢哪个?

邹博伟:我觉得演话剧不如说书过瘾。说书的时候能看到观众的临场反应,另外,准备一段书很困难,需要付出很多精力,所以演出成功会很有成就感。话剧是一帮人的团队协作,评书是一个人说,更过瘾。

记者:还有几个月就毕业了,你毕业后打算做什么?

邹博伟:很多同学选择进剧组演戏,我还是想继续说书。虽然说评书在经济回报上跟演戏没法比,但是我兴趣在此。并且学校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连丽如大师亲自指导,还有书馆这个磨炼、实践的舞台。我会好好珍惜,把连派评书传承下去。

指导老师张怡:扶植评书演员

是北戏书馆的责任

记者:邹博伟从小学习京剧,但学习评书只有三年时间,现在已经是不错的评书演员,是因为他个人的天赋吗?

张怡:他个人生理条件非常好,这可能跟他的戏曲功底有关。但对他们来说,学评书最困难的是没有什么生活积累。能在书馆登台说三四十分钟,每周都有新的内容,对于成熟演员来说不是事儿,但对于刚登台的孩子来说,这都是“活口”,需要现场跟观众交流的能力,这点邹博伟做得很好。其他学生学评书是一句一句地学,像邹博伟就没有这种障碍,每个星期都能跟着准备下一段活,很不容易,可以说他在学书这块有点天分。另外我们学校给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登台,不断地登台实践跟观众磨合。评书是我们影视系的专业课,有好几个学生能说一个段子,但是能每周上台说大书的就是邹博伟。跟着连先生班子两年多了,像他这么小能上台说《东汉演义》,这是连派的代表作,连先生很看好他。连先生也是我们的客座教授,所以他很幸运,有这个机会跟艺术家面对面地学。

记者:从完全的门外汉到专业演员,邹博伟的成长应该是很迅速的吧?

张怡:学评书第一段书都是死口,一句一句背下来的,完全是准备好了登台。连先生对于邹博伟的登台是亲自参与规划的,让他从《三请姚期》开始说。大半年了,很多观众能看到这个孩子的成长。从开始的十几二十分钟,到现在能说40分钟。上周我身体不舒服,他也能在台上说:“我们老师感冒了,今天我多说一点儿。”他有一点担当,说明他是长功了。不仅我能看到,也听到很多观众说:“比原来说得好多了。”刚开始上台很紧张,眼睛都是空白的,也会有错。现在在台上很自然,还会自己跟观众开个玩笑,就过去了,接着往下说。现场应变能力有变化,他对说书的理解也有增长。一开始更满足于在台上说下来,现在对于塑造人物、情节推进,他都有理解上的进步。有观众从很远的地方专门过来听书,是对他很大的支持。现在他在马家堡地区已经有点小名气了,他下来给观众倒水什么的,很受欢迎。

记者:从2014年6月开馆到现在,北戏书馆取得了哪些成绩?

张怡: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演出市场非常繁荣,评书是非常小众的艺术。已经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吗?但是喜欢的人非常喜欢。它培养了观众过周末的方式,花钱不多,打发好几个小时,来听一次以后“且听下回分解”,有长线的吸引力。书馆开馆的时候刘侗院长也不是以经济为目的的,我们作为传承传统艺术的学校,能带出孩子来学评书是不容易的。票价我们定得比较低,成人20元,学生票10元,很多家长带着小孩来听书,全家的票价买不了一张电影票。我们从没有观众说起来,到现在基本稳定在每场70人左右,已经很不错了。书馆就是我们普通教室,周末变成书馆,能坐70人就爆棚了。开始学校在周边早市和小区做了些宣传,我们就从马家堡地区开始的。现在有从很远地方来的,最远住在圆明园的一家每周都来。我每周得带着孩子登台,不是为了经济,主要为了从事教育。这个艺术不是课堂上能教出来的,必须有锻炼的舞台。在2014年第二届“艺韵北京”北京市群众曲艺大赛中,陈豪、张元浩获得了优秀奖,李若源获“最佳风采奖”。参赛选手中评书这个门类进复赛的有七八个,咱们学生就有6个,可见书馆在传承、带演员方面有很大的作用。评书现在是国家级非遗,真正走进大学落地的,仅此一户。通过大学教育对非遗保护是很好的尝试,因有刘院长的大力支持,我们才能把这么小众的艺术在学校扶植起来。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猜你喜欢

表演系书馆评书
清晰偷摄
紧急避火(三)
浅谈评书的艺术特色
第一次去图书馆
纸间美书馆
蒙养山房评书法
艺考战役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
对于周星驰的偏见
何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