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风行中国的启示
2015-04-27王毅
王毅
这里所说的“韩剧”,专指近年流行中国的电视连续剧。从主客观因素分析,韩剧之所以爆热,与韩国以文化立国的国策相关,也有“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因素的作用。
所谓韩剧顺应“天时”,是说韩剧恰好在中国观众厌倦了西方影视和西化影视,最缺乏符合中国价值观电视连续剧的时候登陆中国,赶上了一个绝佳的时机。
韩剧风行中国的第二个因素,是作品和观众间恰到好处的空间和心理距离。拿《大长今》来说,它在展示一幅幅韩国民族风情的长篇画卷的同时,时时提及韩国饮食和中国的关系,包括中国的饮食原料如冬虫夏草,与中国传统民居既相似又不同的竹篾提兜。这些画面和话语,让中国观众在欣赏韩国饮食文化绚丽多彩的同时,时时体验到同根同源的文化亲情。这种与空间距离相关的审美心理距离,可谓韩剧热播的“地利”。
中韩两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的核心价值观,使得中国观众容易对韩剧产生情感共鸣,这就是韩剧流行的“人和”因素。
最重要的是,韩剧风行中国大陆,是韩国政府“以文化为立国之本”理念成功的果实。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可谓举世罕见。在韩国人看来,文化产业的振兴,关系到国家命脉。韩国政府从1999年开始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在文化产业中,韩剧又是重中之重。在向海外输出韩剧的运作中,韩国政府不仅出资赞助,还参与策划宣传……可见政府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为韩剧输出提供了有力保障。
绝大多数韩剧还在不经意中,始终洋溢着一种弘扬民族文化的自觉。例如在《大长今·成长》中,儿时的崔今英尝一口菜,便能说出这个菜的十几种作料,下料的顺序和火候的分寸;徐长今失去味觉之后,一个山野医生用蜜蜂毒针扎一扎,就把医官也束手无策的疑难病给治好了……在这些不起眼的细节中,不仅隐含着对文化传统的自豪和“炫耀”的强烈意识,而且收效颇丰:对本国观众来说,这无形中提升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从文化战略效果看,它不仅成功地赢得国际文化地位,还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从文艺理论视角看,韩剧成功证明“讲故事”才是文艺创作永恒不变规律的同时,也抢占了文艺创作的制高点。
和韩国政府对韩剧的全力扶持比起来,国产影视鲜有韩剧那样输出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力作。国内影视界与国际接轨的作品,大多在“文化转型”上做文章。而且太着重于与西方国际接轨,太关注当下和表面的热闹。“谁善于吸引眼球,我们往往就把注意力投向谁”,结果是制作了自以为“现代”,实际不过是从西方舶来的东西。这些乐于显摆多种技术手段的产品,反而留下了大量“作秀”的斧痕,加上“西化”东西,大多是贴在中国文化肌体上的,与中国文化传统未必融合,难以得到大多数观众的认可。
韩剧在展示东方式家庭和谐、尊老爱幼上,突出了一个耀眼的亮点。在《黄手帕》中,一对相爱的情侣,尹紫英和富家子弟郑英俊,本来可以在法律保护和雄厚经济实力支持下搬出老家,自立门户,仅仅为了奶奶不同意他们的婚事,两人便耐心等待了好几年,直到奶奶回心转意,实现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韩剧在处理长辈和子女关系的时候,基本上恪守了这种尊卑长幼的社会秩序,它时时提醒我们:东方传统未必都是腐朽没落的。
像韩剧那样理直气壮地正面描述东方家庭生活传统的作品,在国内几乎绝迹。相反,大凡描写“封建家庭”的作品,总是要把老一辈的家长作为专制、集权、暴虐的形象加以丑化。总要制造父母子女之间的“阶级”对立,总是跳不出“暴露封建家庭的罪恶和封建伦理的虚伪”的模式,从而告诉观众,传统家庭模式是封建的、腐朽的,是必须鄙弃的。而韩剧展示的和谐融洽的传统东方式家庭关系则炫示了东方社会基础的模式及其稳定性。它提醒我们:近百年来被我们视为罪恶、羞于承认、拼命摆脱的所谓“封建糟粕”,原来也含有并非糟粕的审美价值和经济潜能。这种震撼,足以让我们对近百年来为中国文化寻求出路的奋斗、努力,做全面的反省。
反观自身,注重弘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寻求符合中国文化土壤的、合理的发展思路,用一种像韩剧那样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重新向中国人展现中国文化的美好成分和合理因素,已经成为保卫中国文化的当务之急。
当然,如果仅仅步韩国的后尘,拷贝、模拟韩剧的模式,是不可取也不可能的。我们说韩剧提供了文化输出的启示,是看重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和自豪。而在传统文化的丰富和瑰丽上,中华文明史上,有丰富的既具审美吸引力,又与世界上许多国家有联系的事物,至今藏在深山人未识。我们只要把眼光转向自己的传统文化宝库,前途肯定会更加光明。
(摘自《青年博览 》201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