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2015-04-27咬克选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河伯创设情境

咬克选

在素质教育引领中国教育发展的今天,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们应该以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确立 “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探寻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灵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蔡元培也曾说过:“我们的教书,并不像注水瓶一样注满了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做教员时,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都讲给学生听,最好是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各抒己见、敢想敢说、合作探究的环境尤为重要。这样的课堂环境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能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带来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探究式学习应该是解决语文新课改新问题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式学习方式呢?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探究学习的时间、空间,并采用新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

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一个人一旦失去了探索冲动的年龄后,这个人一生的发展就很有限了。”由此可见,还给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已是必然。主动探究式学习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会必要的探究方法,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养成独立的精神和实践习惯。探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要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回答,无论对与错,教师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个人见解,教师的作用只在于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中增进思考能力,表现出创造力,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探究学习的主人。

二、巧妙质疑,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探究学习”较之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更能发挥其能动性和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问、创设情境,并且鼓励学生提问。通过这样来营造主动探究学习的氛围。

教师要善于提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例如,在讲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我结合课文末段孔子对学生的评价,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子路快人快语吐露自己远大的人生抱负不好吗?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让学生在“好?—好。—好!”的思路引导下,探究子路的性格、造成孔子笑他的原因等,也就解决了本文教学的难点。

创设提问题的“情境”。好的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传统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已经被许多教师的实践所证实。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法”中也强调提问题前要创设问题的情境。从教师的角度看,就是要为问题的发现提出创设适宜的情境。

如《花未眠》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追求美的精神。在关键问题提出之前,我先问学生:为何川端康成如此崇尚自然美?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情不自禁地讨论开了,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处在热点状态。趁着这难得的情境,抛出了关键问题:自然美和艺术美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对身边的美视而不见,我们应如何去发现美?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个问题是引子,是为了关键问题的提出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氛围。

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吕淑湘先生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教师的提问只是一个示范,目的是教会学生提问,善于质疑。创造了提问的情境,就应该鼓励他们提问,因为在他们的提问中相互之间有一个“竞争”的意识,要竞争就要思考、表达,这是激活思维的表现,当然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有这样、那样的见解,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有争辩,有争辩就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个性潜能就能得到尽情的发挥。因此,教师只要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就能凸现学生的个性,唤醒个体创造和探究的潜在意识。

三、利用讨论、辩论等形式,促进“探究学习”的深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探究学习向纵深发展,形成“探究学习”的结果,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辩论。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留给学生时间、空间,提供给学生讨论、辩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探究”学习引向深入、形成结果。

如教学《秋水》一文时,可以组织一场“河伯的浅陋真的值得讥笑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分析河伯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上同学们分组进行了讨论之后,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赞同教参的主张,还有的同学则说:河伯作为掌管黄河的神,在看到黄河的壮阔景象时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这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只要是人,就难免犯错误。还有的同学说:“大方之家”本身就是高学问、高修养的象征,他们长久地讥笑河伯岂不是显得太没风度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通过以上讨论,同学们达成共识:河伯在大的天地里能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知错就改,这就是好样的。

再如读完《我与地坛》一文后,同学们就写出了《令人敬仰的史铁生》、《母爱无边》、《感恩的心》、《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等短文,这样同学们在探究学习中,深入挖掘教材、各抒己见,由表及里,全面分析人物的形象,从而带动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促进了“探究学习”的深入,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让他们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多一些,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布鲁纳.教育过程

[3]北京教育.教育格言

猜你喜欢

河伯创设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河伯”形象的文化精神透视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人神传说之河伯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