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晋西地区混交造林模式
2015-04-27李建忠
李建忠
(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文水 032104)
晋西地区是国家实施生态防护林工程的重点区域,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缓坡类型区。由于被人类持续不断地扰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日益严重。目前,以提高生态防护林工程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开展造林地的科学规划,营造山地生态林和经济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该地区开展了乔灌混交、针阔混交造林栽培模式调查,对晋西地区混交造林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该地区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和生态防护林工程的持续深入开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和理论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中阳县武家庄镇张家庄,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东经 110°59'~111°05',北纬37°12'~37°13',平均海拔1150m.山坡基本上都被开垦成坡耕地,坡度多数在25°以上。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9℃,全年无霜期200 d,全年日照时数2 705 h.年均降水量约400 mm,雨量多集中在7月至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 ~70%.年蒸发量2 008.9 mm,是降水量的5倍。境内土壤发育中等,多为栗钙土。植被稀少,属暖温带冬旱植被类型,盖度0.2~0.5,主要有杨树、桦树、榆树、黄刺玫、沙棘、蒿类;人工林主要有油松、侧柏、刺槐、紫穗槐、柠条等;农作物主要以玉米、谷子、高粱及豆类等杂粮为主。
项目区总面积8 838.2 hm2.其中,林业用地2 472.1 hm2,占总面积的28%;有林地1 059.7 hm2,占总面积的12%;疏林地186 hm2,占总面积的2.1%;灌木林473.4 hm2,占总面积的5.4%;宜林地753 hm2,占总面积的8.5%;耕地1 331.1 hm2,占总面积的15.1%,森林覆盖率仅16.7%.
2 研究方法
通过结合中阳县自然条件状况,采用调查研究与文献查新检索相结合的方法,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地貌、地形部位不同,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进行了9种乔灌混交、针阔混交造林模式栽培试验调查,比较出生长表现良好的树种,以期为晋西地区各项林业生态工程提供更多优良的树种资源。
3 不同造林模式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刺槐与紫穗槐混交造林模式
3.1.1 模式适宜条件
适于黄土丘陵阳坡或沟坡下部,海拔1 000 m以下,坡度6°~25°,黄土母质,土层厚度>30 cm.
3.1.2 技术思路
刺槐适应性强,分布广,根系具有根瘤菌,有较强的土壤改良作用。紫穗槐抗旱、耐贫瘠,能不断地产生不定根,在劣质立地条件下生长良好,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阳坡下部或沟坡中下部,应用块状混交技术,采用工程整地、施用吸水剂和生根粉、地面覆盖等生态林业综合栽培技术,既能快速构建立体植被恢复体系,为主要树种的生长提供生态庇护,又能通过紫穗槐对地面的覆盖,迅速达到防止坡面水土流失的生态防护目标。
3.1.3 造林技术措施
1 )整地:采用雨季鱼鳞坑整地,规格50 cm×50 cm×40 cm.或采用水平阶整地,阶宽50 cm,活土层40 cm,长随地形而定。
2 )造林:用1年生 ~2年生苗木,刺槐地径0.8 cm以上,紫穗槐地径0.6 cm以上进行截干造林,截干高度15 cm.秋季造林,栽前用生根粉和保水剂打泥浆蘸根,栽时根系要舒展,填土踏实。
3 )幼林抚育:连续3年对刺槐、紫穗槐进行松土除草,每年2次。抚育时注意培修地埂,蓄水保墒。刺槐栽后第2年起每年进行修枝,修枝强度保留树冠高2/3.
3.1.4 配置规格
刺槐、紫穗槐块状混交,株距1.5 m,行距2.0 m,施工中可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因地制宜进行配置。
3.1.5 造林效果调查
刺槐与紫穗槐混交造林模式效果,见表1.
表1 刺槐与紫穗槐混交造林模式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营造刺槐+紫穗槐乔灌混交林6.7 hm2,造林成活率 85% ~90%,平均保存率82.5%.刺槐苗高72.0 cm,紫穗槐苗高58.6 cm.刺槐适应性强,分布广,耐瘠薄,其枯枝落叶及根瘤菌具有改良土壤的功能,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其它树种生长,从而形成稳定的林分。同时也能有效地控制病虫滋生,降低火险,更好地发挥防护功能。紫穗槐抗旱、耐贫瘠,能不断产生不定根,在劣质立地条件下生长良好,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本模式克服了营造纯林群落生态稳定性差、病虫害多的弊病,达到了快速构建立体植被恢复体系,尽快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
3.2 侧柏与刺槐混交造林模式
3.2.1 模式适宜条件
适于阳坡、半阳坡,海拔1 200 m以下,坡度10°~25°,黄土母质,土层厚度 >30 cm.
3.2.2 技术思路
在黄土丘陵阳坡、半阳坡,应用工程整地+容器苗栽植+保水剂+覆盖+针阔混交的生态林业工程综合配套技术,可有效地提高阳坡、半阳坡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
3.2.3 造林技术措施
1 )整地:造林前1年雨季鱼鳞坑整地,规格60 cm×60 cm×40 cm.或采用水平阶整地,阶宽60 cm,活土层40 cm,长随地形而定。
2 )造林:侧柏用2年生~3年生容器苗,苗高20 cm以上,雨季或秋季造林,有条件的地方栽后用石块覆盖或覆膜。刺槐采用1年生~2年生苗,地径0.8 cm以上,秋季截干造林,截干高度15 cm;栽前用生根粉和保水剂打泥浆蘸根,栽后堆土防寒。
3 )幼林抚育:连续2年对侧柏、刺槐进行松土除草,第1年2次,5月至6月、7月至8月各1次,第2年1次。刺槐栽后第2年起每年进行修枝,修枝强度保留树冠高2/3.
3.2.4 树种配置
侧柏和刺槐采用隔行混交,侧柏株距2.0 m,行距4.0 m.刺槐株距1.5 m,行距4.0 m,施工中可因地制宜进行配置。
3.2.5 造林效果调查
侧柏与刺槐混交造林模式效果,见第14页表2.
表2 侧柏与刺槐混交造林模式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营造侧柏+刺槐针阔混交林5.03 hm2,造林成活率85%,平均保存率80%.侧柏苗高29.4 cm,刺槐苗高68.0 cm.
3.3 油松与刺槐混交造林模式
3.3.1 模式适宜条件
适于阴坡、半阴坡,海拔1 400 m以下,坡度10°~25°,黄土母质或土石山区,土层厚度>30 cm.
3.3.2 技术思路
在黄土丘陵阴坡、半阴坡,应用工程整地+容器苗栽植+保水剂+覆盖+针阔混交的生态林业工程综合配套技术,达到迅速绿化荒山、有效控制坡面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的效果。
3.3.3 造林技术措施
1 )整地:造林前1年雨季鱼鳞坑整地,规格为60 cm×60 cm×40 cm.或采用水平阶整地,阶宽为60 cm,活土层40 cm,长随地形而定。
2 )造林:油松用2年生~3年生容器苗,苗高20 cm以上,雨季或秋季造林,有条件地方栽植后用石块覆盖或覆膜。刺槐采用1年生~2年生苗,地径0.8 cm以上,秋季截干造林,截干高度15 cm;栽前用生根粉和保水剂打泥浆蘸根,栽后堆土防寒。
3 )幼林抚育:连续2年进行松土除草,第1年2次,5月至6月、7月至8月各1次,第2年1次。刺槐栽后第2年起每年进行修枝,修枝强度保留树冠高2/3.
3.3.4 树种配置
油松和刺槐采用行间混交,油松株距2 m,行距4 m.刺槐株距1.5 m,行距4.0 m,施工中可因地制宜进行配置。
3.3.5 造林效果调查
油松与刺槐混交造林模式效果,见表3.
表3 油松与刺槐混交造林模式效果
从表3可以看出,营造油松+刺槐行间混交林33.5 hm2,造林成活率 87% ~93%,平均保存率85%.油松苗高39.8 cm,刺槐苗高70.0 cm.
3.4 侧柏与紫穗槐混交造林模式
3.4.1 模式适宜条件
适于阳坡、半阳坡或梁峁顶中下部,海拔1 200 m以下,坡度10°~25°,土层厚度 >30 cm.
3.4.2 技术思路
侧柏生长迅速,树干通直,适应性强,是北方的优良造林树种。在黄土丘陵阳坡、半阳坡或梁峁顶中下部,采用乔灌行间或隔行混交、容器苗栽植、生根粉、吸水剂处理、覆盖的综合配套技术,达到迅速绿化荒山、有效控制坡面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的效果,建立周期长、生态效益高且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
3.4.3 造林技术措施
1 )整地:造林前1年雨季鱼鳞坑整地,侧柏60 cm×60 cm×40 cm,紫穗槐30 cm×30 cm×30 cm.或采用水平阶整地,阶宽 60 cm,活土层40 cm,长随地形而定。
2 )造林:侧柏用2年生~3年生容器钵苗于雨季或秋季造林,苗高大于20 cm,栽后用石块或地膜覆盖。紫穗槐采用1年生~2年生裸根苗于秋季截干栽植,截干高度15 cm;栽时用生根粉和保水剂打泥浆蘸根,栽后堆土防寒。
3 )幼林抚育:连续2年进行松土除草。第1年2次,5月至6月、7月至8月各1次,第2年1次。
3.4.4 树种配置
侧柏和紫穗槐采用带状混交,侧柏行距2 m,株距2 m.紫穗槐株距1.5 m,行距2.0 m,施工中可因地制宜进行配置。
3.4.5 造林效果调查
侧柏与紫穗槐混交造林模式效果,见表4.
表4 侧柏与紫穗槐混交造林模式效果
从表4可以看出,营造侧柏+紫穗槐带状混交林10.05 hm2,造林成活率90%,平均保存率85%.侧柏苗高39.7 cm,紫穗槐苗高56.4 cm.
3.5 油松与柠条混交造林模式
3.5.1 模式适宜条件
适于阴坡、半阴坡、半阳坡,海拔1 300 m以上,坡度10°~25°,土层厚度 >30 cm.
3.5.2 技术思路
油松是晋西黄土丘陵区主要乡土造林树种,材质好,用途广。柠条耐旱、耐寒,根系萌生能力强,是良好的水土保持树种,其综合开发利用价值高,潜力大。在黄土丘陵阴坡、半阴坡、半阳坡立地条件较好地段一个小班内,利用自然地形差异,营造斑块状(团块状)乔灌混交林,既有利于安排营林,又可增加林地植物多样性,提高林地防火、防虫能力。在生态防护林重点建设区营造油松与柠条混交模式,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营林过程中,应采用生根粉加保水剂蘸根、容器苗、工程整地覆盖等生态林业工程综合配套技术,以利于提高林分质量。
3.5.3 造林技术措施
1 )整地:造林前1年雨季鱼鳞坑整地,油松60 cm×60 cm×40 cm,柠条30 cm×30 cm×30 cm.或采用水平阶整地,阶宽60 cm,活土层40 cm,长随地形而定。
2 )造林:油松用2年生~3年生容器钵苗于雨季或秋季造林,苗高大于20 cm,栽后用石块或地膜覆盖。柠条用1年生裸根苗于雨季栽植,造林前用ABT生根粉加吸水剂打泥浆蘸根。
3 )幼林抚育:连续2年进行松土除草。第1年2次,5月至6月、7月至8月各1次,第2年1次。
3.5.4 树种配置
因地制宜,斑块状混交,油松株距2 m,行距3 m.柠条株距1.5 m,行距2.0 m.
3.5.5 造林效果调查
油松与柠条混交造林模式效果,见表5.
表5 油松与柠条混交造林模式效果
从表5可以看出,营造油松+柠条斑块状混交林28.14 hm2,造林成活率95% ~98%,平均保存率91.5%.油松苗高39.3 cm,柠条苗高56.2 cm.据生产调查,柠条不受鼠、兔的危害。近年来,中阳县在柠条林地内栽植的油松也未见受害,是由于柠条的驱避作用,或柠条根系太密,使鼠、兔不愿活动,其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可见,柠条对油松幼苗具有保护作用,两者互不影响,生长表现均优于油松纯林。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实践证明,以油松、柠条为主的乔灌混交造林模式,不仅在成活率、保存率及其它各方面明显优于其它混交造林模式,而且也缓解了林牧矛盾,巩固了生态防护林建设成果。为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民发展商品型畜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4.2 讨论
混交林的生长效益、生境效益、抗性效益、防护效益及社会效益均优于纯林。合理的混交林还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而且多树种、异龄、复层混交林中不同树种、不同年龄个体与环境资源需求互补,减少了环境资源压力,提高了资源供应水平和利用效率,而且所有年龄阶段林木的生长速率均较高且相对稳定。晋西生态防护林工程区处于农牧交错区,从社会与自然两方面考虑,其环境都存在着较高的脆弱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与风沙危害并存,气候干旱,造林树种贫乏。因此,在实际生态防护林建设工作中,既要尊重自然规律,服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又要正确把握政策,通过保障和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来巩固生态防护林的建设成果。
[1] 李世东.中国退耕还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国家林业局编.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 王正秋.黄土高原造林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0(4):37-39.
[4] 张满清,李吉跃,李世东.黄土高原退耕还林中的抗旱造林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J].陕西林业科技,2004(1):56-63.
[5] 侯庆春,韩蕊莲,李宏平.关于黄土丘陵典型地区植被建设中有关问题的研究Ⅲ、乡土树种在造林中的意义[J].水土保持研究,2000,7(2):119-123.
[6] 汪习军.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几点认识[J].中国水土保持,1999(1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