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水系连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Ⅱ
——“引江济太”调水影响评价
2015-04-27冯顺新姜莉萍
冯顺新,姜莉萍,冯 时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环境研究所,北京 100038;
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8;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国际合作处,北京 100038)
河湖水系连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Ⅱ
——“引江济太”调水影响评价
冯顺新1,姜莉萍2,冯 时3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环境研究所,北京 100038;
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8;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国际合作处,北京 100038)
“引江济太”调水是通过河湖水系连通改善太湖流域水资源配置、修复太湖流域水环境、保障太湖流域用水安全的典型案例,调水的影响为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以“引江济太”调水为例,对所建立的“河湖水系连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进行了应用,对其适用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基本能反映和评价河湖水系连通的主要影响;“引江济太”调水的影响较为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善城镇供水保证率、补给深层地下水、改善水质和景观等方面;由于“引江济太”调水仅为长江和太湖流域之间连通的一部分,调水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较小。
河湖水系连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引江济太
本文是“河湖水系连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Ⅰ——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1]一文的后续研究,对文中提出的评价河湖水系连通影响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通过案例应用进行检验。“引江济太”调水是长江和太湖流域之间的连通,其影响及对影响的评价为人们所广泛关注,以之为典型开展案例研究,对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适用性有较好的检验效果。此外,“引江济太”调水在对河湖水系连通的代表性方面也有典型性。由于历史上尤其是建国以来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很多河湖水系间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力联系(或者说“连通”),新的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往往是在河湖水系间已有的连通的基础上开展的,“引江济太”调水就是典型例子。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多为平原河网地带,在“引江济太”调水工程修建之前,江湖之间就已形成了复杂的水力联系。“引江济太”调水为从2002年开始、在长江和太湖间已有水系连通的背景上又叠加的河湖水系连通,对其进行影响分析的资料基础也相对较好。为此,本文以“引江济太”调水为典型案例,对“引江济太”调水的影响进行评价,对所建立的河湖水系连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适用性进行检验。
1 “引江济太”调水概况
“引江济太”调水是指通过望虞河从长江干流往太湖流域引水,调水旨在缓解太湖流域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并改善水环境。“引江济太”调水使用望虞河作为引排水通道,引水时,水从长江通过自引或者泵引沿望虞河进入太湖流域,在汛期望虞河也可作为太湖流域往长江的排涝通道。太湖流域有长期的从长江引水的传统,除了“引江济太”调水的望虞河通道外,太湖流域从长江引水还有其他多个通道,如湖西引排工程、武澄锡引排工程等。沿长江还有大大小小一系列的引水口门,所引的水中,部分进入太湖流域,部分重新排入长江。“引江济太”调水通过望虞河每年从长江引水约25亿m3,引水过程中向望虞河两岸供水10亿 ~15亿m3,通过望亭立交枢纽进太湖水量约为10亿 ~15亿m3,向太湖周边增加供水约5亿~7亿m3[2]。
“引江济太”调水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于2002年1月30日正式启动“引江济太”调水试验,2002—2003年为调水试验阶段,2004—2005年为扩大调水试验阶段,2006—2007年为常规调水阶段[2]。
2 评价的时空边界及评价指标
2.1 评价时间“引江济太”调水是比较典型的调水区水量极其充沛的例子。调水区为长江的河口段,年径流量近1万亿m3,“引江济太”调水的规模为10亿m3量级,调水对调水区(长江)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受水区(太湖流域)。在评价调水影响时,可将被影响区分为太湖区、湖西区、武澄锡虞区、阳澄淀泖区、浙西区、杭嘉湖区、浦西区和浦东区等区块(图1)。限于资料条件,本文仅评价2002—2007年“引江济太”调水的影响。
2.2 评价指标基于“引江济太”调水连通区的具体情况,从“河湖水系连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中的22个指标中,筛选出在“引江济太”调水影响评价中应予以评价的指标。
2.2.1 社会指标 “引江济太”调水对太湖流域防洪、抗旱能力有显著的影响。太湖流域洪水问题突出,调水工程有可能导致调水和太湖洪水遭遇,加大防洪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调水通道同时也可用作太湖流域的排涝通道,调水工程也能为防洪作出贡献。太湖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干旱和水安全问题突出,“引江济太”能为抗旱和供水作出贡献。此外,“引江济太”主要通过望虞河调水,存在调水如何兼顾望虞河两岸用水量及入太湖水量的问题。因此,“防洪风险”、“干旱风险”、“城镇供水保证率”、“调水量分配方案合理性”等4个指标需被纳入评价。
作为调水区的长江河口段水量极其充沛,因此在评价“引江济太”调水影响时,无需评价“调水补偿机制合理性”指标;“引江济太”调水主要利用望虞河水道,移民问题不突出,可不评价“移民满意度”指标。
2.2.2 经济指标 太湖流域水资源相对匮乏,资源型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引江济太”调水对缓解发展制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影响评价时,需评价“受水区缺水缓解程度”指标。太湖流域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引江济太”工程建设投资对GDP增长有贡献,但相对于该地区的GDP总量,这种贡献基本可忽略,因此可不评价“GDP贡献率”指标。
2.2.3 生态环境指标 太湖流域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较为严重,因此需评价“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变化率”指标。太湖流域水环境问题突出,因此需评价“水功能区达标率”、“湖泊富营养化状况”、“湖泊换水周期”等指标。太湖为平原水库,太湖周边平原地下水位可能受太湖水位的影响,因此需评价“地下水埋深”指标。太湖流域存在诸多自然保护区,因此需评价“保护区影响程度”指标。“引江济太”工程对望虞河沿岸景观有较大影响,因此需评价“景观舒适度”指标。长江中下游有血吸虫传播风险,因此需评价“(涉水疾病)传播风险”指标。
图1 太湖流域被影响区域划分[3]
“引江济太”调水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重新配置水资源,因此一般应评价“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但由于未能搜集到“引江济太”调水前该指标的相关资料,在此对该指标不予评价。太湖为大型浅水湖泊,引水对水温的影响较小,可不评价“水温”指标。太湖流域河流一般为平原河网,水动力条件较弱,并无需要特殊保护的水生动物,可不评价“生态基流保证状况”指标。太湖流域湖泊众多,湖滨湿地对生态系统十分重要,但限于资料,对“敏感生态需水满足状况”指标不作评价。太湖流域降水量大,植被茂盛,可不评价“植被覆盖率”指标。太湖流域并无需特殊保护的珍稀水生生物,可不评价“珍稀水生生物存活状况”指标。太湖流域和长江流域本质上属于同一水系,不存在外来物种问题,可不评价“外来物种威胁程度”指标。
综上所述,纳入“引江济太”调水影响评价的指标共有13个(表1)。
2.3 评价标准在评价时,将对各指标的评价得分区域规定为[-1,1],得分正、负分别表示有利及不利影响。对影响可按如下阈值进行评价:分值为(0,0.2),影响正面、轻微;分值为[0.2,0.4],影响正面、较小;分值为(0.4,0.6],影响正面、中等;分值为(0.6,0.8],影响正面,较大;分值为(0.8,1.0],影响正面、极大。分值为负时,可类似地进行评价。
3 影响评价
3.1 单指标评价
3.1.1 防洪风险 洪涝灾害是制约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太湖流域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势低洼,水网交错,流域的防洪体系建设进度跟不上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以城市为例,除上海市外,其他主要城市防洪标准仅20~50年一遇;中小城镇及大片农田的区域防洪标准更低,一般不超过20年一遇。为抗击各种洪涝灾害,在太湖流域建设了环太湖治理工程,其最重要的功能是防洪除涝,而“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可视为环太湖防洪治理工程的一部分。显然,防洪标准的提高是整个防洪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引江济太”工程仅作为防洪体系的一部分发挥对防洪的影响。
评价防洪风险一般需进行洪水风险分析,在这里需考虑“引江济太”时,通过望虞河的调水和太湖流域洪水遭遇所引起的洪水风险。相关研究对引水导致的洪涝风险进行了分析,但未能给出定量的洪水风险概率变化。鉴于一个区域的防洪标准体现了洪水风险分析的成果,而关于太湖流域防洪标准已有相关研究,为此,在评价“引江济太”调水对防洪风险的影响时,采用替代性评价的方法,通过对“引江济太”调水前后太湖流域防洪标准变化的评价来替代对防洪风险的评价。本文将流域防洪标准划分为5个等级:(1)能防御10年一遇洪水;(2)能防御20年一遇洪水;(3)能防御50年一遇洪水;(4)能防御百年一遇洪水;(5)能防御超百年一遇洪水。从最低标准到最高标准,防洪标准最多能改善4个等级,反之亦然。之所以没考虑频率为1~2年一遇的常遇洪水,是因为按照我国水利建设的现状,防洪标准如此低的地方应该已很少见。河湖水系连通对流域或区域防洪风险的影响可按表2,基于连通前后防洪标准变化的等级数进行评价。
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于2002年全部完成,太湖流域整体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地区防洪排涝标准达20年一遇[4]。此外,“引江济太”调水本身也增加了调水和太湖流域暴雨洪水遭遇的风险。但总体上看,调水和暴雨洪水遭遇对太湖流域的影响是局部的、影响是可控的(可通过关闭引水枢纽或抽排予以缓解)。可以认为,环太湖治理工程完成后,太湖流域的防洪标准对主要城市而言由20~5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对区域(包括中小城镇及大片农田)而言,由一般不超过2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可认为提高了一个等级,从而整个环太湖治理工程对防洪标准的影响可评价为0.25。
防洪标准的提高是整个防洪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太湖为平原水库,水位变化不大,因此有一定理由将防洪标准提高的原因归结到环太湖的抽排水能力。“引江济太”工程是流域防洪体系的一部分,可考虑用“引江济太”工程的抽排能力占整个太湖防洪体系抽排能力的比例来评价该工程对防洪标准提高的贡献。环太湖最主要的排水通道为望虞河和太浦河(其他工程排水都要通过太湖周边的平原河网),环太湖引排工程的抽排能力见表3。根据望虞河和太浦河之间的相对抽排水能力,可认为望虞河对防洪标准提高的贡献为(15.2%)/(15.2%+25.3%)=0.38,因此,可认为“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对洪水风险的影响得分为0.25×0.38=0.09分。
3.1.2 干旱风险 在这里,干旱风险指农业干旱的风险,它受气象干旱以及抗旱能力两方面的共同影响。限于实际可获得的资料及研究程度,本文用对抗旱标准的影响评价来替代对干旱风险的影响评价。
“引江济太”工程建成后,太湖流域尤其是杭嘉湖平原的抗旱标准有了明显的提高。2003年夏季,太湖流域发生50年一遇的高温和30年一遇的干旱,浙江、上海等大部分地区平均降雨量不到常年同期的1/2,太湖和河网水位急速下降。根据流域发生旱情的实际情况,太湖局于2003年8月7日开始实施“引江济太”调水,调水明显抬高了杭嘉湖区河网水位,为缓解农业旱情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根据湖州和嘉兴水利部门的调查统计,尽管遇到了严重的干旱年,但是由于“引江济太”增加了水量供给,同时积极开展了各种抗旱措施,杭嘉湖地区成为2003年浙江省唯一在大旱之年无旱灾的地区[2]。“引江济太”工程建成后,杭嘉湖平原抗旱能力大为提高,具有抗击30年一遇旱灾的能力。可以认为,“引江济太”调水后,抗旱标准由之前的不足3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抗旱标准可认为提高了一个等级。参照表2设定干旱风险评价标准,环太湖治理工程对干旱风险的影响可评为0.25分。
对太湖周边平原地区而言,对抗旱影响最大的是太湖的水位,而从长江引水的能力直接决定了维持太湖水位的能力。和评价防洪风险时类似,可用“引江济太”的抽排能力占太湖流域从长江抽排能力的比例,或者“引江济太”的引水量占太湖流域从长江引水量的比例来评价“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对抗旱的作用。若按照抽排能力(表3)进行评价,其得分为0.25×300/(300+205+180)=0.11。由于阳澄淀泖区的抽排能力未知,计算时未予考虑,因此上式中算得的得分偏大,不妨将得分按0.1考虑。
3.1.3 城镇供水保证率 由于未能搜集到关于太湖流域城镇供水保证率较为系统的资料,较难通过频率分析来评价“引江济太”调水对“城镇供水保证率”指标的影响。本文采用基于调水在应对“热点事件”的作用的方法进行评价,即通过“引江济太”调水在历次对供水有特殊要求的热点事件中对保障供水的作用来评价“城镇供水保证率”指标。从2002年以来的历次供水热点事件以及“引江济太”调水的作用及效果可知,“引江济太”在历次热点事件中都圆满地保障了供水要求或应对了供水危机。据此,可将“引江济太”调水对“城镇供水保证率”指标的影响评为1分。
3.1.4 调水量分配方案合理性 本文对“引江济太”调水的评价期为2002—2007年,这一时期的调水可分为“试验性调水”、“扩大试验调水”、“常规调水”等多个阶段,调度方案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限于条件,未能对本指标进行评价。
表3 环太湖引排工程的抽排能力
3.1.5 受水区缺水缓解程度 在规划调水工程时,对调水量一般应本着适度偏紧的原则进行规划,即:采取加强节水、促进治污、减少浪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等多种措施,并尽可能减少调水对调水区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同时,考虑工程建成一定规模后,供水量将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稳定,调水的适度规模应基本满足需求和经济的合理承受能力[5]。以南水北调的水量配置为例,受水区在2010年缺水量为112.1亿m3,规划配置水量为113亿m3,缺水量与规划配置水量之比为100%;在2030年缺水量为191.2亿m3,规划配置水量为175亿m3,缺水量与规划配置水量之比为91.5%[5]。参照这一数据,按照适度偏紧的原则,可将缺水量与规划配置水量之比等于或大于90%时,“受水区缺水缓解程度”的评价分值设为1。当缺水量与规划配置水量之比小于90%时,评价分值通过插值确定。
表4“引江济太”调水量占长江水源供水量的比例
表4给出了“引江济太”调水量占长江水源供水量的比例。在“引江济太”扩大调水阶段,不妨认为由于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连通(这种连通不仅限于“引江济太”,还包括通过沿长江其他口门的连通),往受水区(太湖流域)的调水量已基本和缺水量相当,从而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之间的连通对“受水区缺水缓解程度”的影响可评价为1分。而“引江济太”调水量仅占长江水源供水量的一部分(2006和2007年平均为13.2%)。因此“引江济太”调水对“受水区缺水缓解程度”指标的影响得分可评为0.13分。3.1.6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变化率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变化率可用C9来表示。可采用以下方式对该指标进行评价:(1)若连通后C9大于或等于连通前的C9,这表明河湖水系连通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并未产生改善作用,对该指标的评分为零。(2)若连通后C9≈0,表明深层地下水位基本稳定,地下水漏斗对地表环境(如地表塌陷、裂缝等)的影响基本稳定,对该指标可评为0.5分。(3)若连通后C9<0,表明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面积在缩小,对该指标可评为1分。
表5为2003年以来太湖流域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随时间的变化。太湖流域2003—2005年的降雨均属于偏枯年份。2003—2004年,杭嘉湖平原深层地下水位漏斗面积增加,但从2004年年末开始,地下水过度开采的趋势得到遏制,从2007年开始,杭嘉湖平原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面积不断缩小。而直接受“引江济太”调水量影响的苏锡常地区以及上海市太湖流域平原地区,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始终呈现缩小的趋势。这表明,太湖流域深层地下水过度开采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由于未能搜集到引江济太工程运用前太湖流域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的资料,尚不能对“引江济太”调水前后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变化率的差别进行考察。但鉴于太湖流域为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流域内始终面临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的压力,而表5表明2003年以后整个太湖流域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都呈现减小的趋势,由此可推测:“引江济太”调水对深层地下水开采有显著的替代作用。据此,可将“引江济太”工程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变化率”的影响评价为1分。
3.1.7 水功能区达标率 太湖流域主要污染项目为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挥发酚、总汞。“引江济太”对太湖、太湖周边平原河网以及水源地——长江的水环境都有影响。对长江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引水期间,望虞河西线污水通过其他沿江口门排入长江;防洪期间,太湖及望虞河沿线污染物排入长江;引水期间,太湖污染物通过太浦河、黄浦江排入长江。由于长江水量很大,“引江济太”在排水期对长江水环境的影响十分有限[2]。
引江济太调水前,太湖流域水污染十分严重。2000年,太湖流域省界82个监测断面中,全年期仅15%未受污染,Ⅳ类水占48%,Ⅴ类水占14%,劣Ⅴ类水占23%;汛期好于或等于Ⅲ类水的河长占11%,而Ⅳ类及劣于Ⅳ类水的河长占89%。非汛期好于或等于Ⅲ类水的河长占14%,等于及劣于Ⅳ类水的河长占86%;非汛期水质略好于汛期。对太湖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的整理表明,综合起来看,在2002—2003年,由于“引江济太”调水的影响,太湖及引供水河道、太湖周边多数区域的水功能区达标率相对于调水前提高了20%左右。
表5 太湖流域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变化
太湖流域和长江间的连通属于“调水区水量特别充沛”的情况。因此,当调水量趋于无穷大时,受水区太湖流域的“水功能区达标率”趋近于1,此时对指标的评价得分为1。调水前太湖流域的水功能区达标率约为50%、调水使水功能区达标率提高了20%左右,从而调水对水功能区达标率的影响得分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3.1.8 湖泊富营养化状况 太湖流域的富营养化主要表现为太湖的富营养化。鉴于无需考虑调水区长江的富营养化问题,“湖泊富营养化状况”指标可用“湖泊富营养化指标”来替代。
太湖各湖区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2000年和2002年的湖心区、湖东滨岸区的综合评价结果为中—富营养型,其他各个湖区在2001—2002年均处于富营养甚至重富营养状态(仅贡湖和西南区在2001年的富营养化状态例外)[2]。引江济太对太湖富营养化状态及其格局影响不大。2002年1—4月,太湖中富营养化总评分下降的湖区为东太湖、湖东滨岸区、西南区和湖心区,上升的湖区为梅梁湖、贡湖和西北区,就全太湖而言,富营养化总评分下降;2003年8月6日至11月17日调水期间,富营养化总评分下降的湖区为贡湖、梅梁湖和西南区,升高的区域为东太湖、湖东滨岸区、湖心区和西北区,但升高的分值很小,就全太湖而言,富营养化评分有所下降[1]。综合起来看,2002—2003年引江济太调水对太湖湖区富营养化格局影响不大,富营养化状态有所改善但不显著。引江济太调水对富营养化的影响评分可按0.2分考虑。
3.1.9 湖泊换水周期 当前对湖泊换水周期变化的影响,尚无现成的评价方法。从理论上说,对湖泊换水周期的评价应该和环境生态效应相结合,其中主要应考虑水环境效应。限于研究深度,当前尚难以按这一方法进行评价。在这里按如下标准进行评价:当河湖水系连通使换水周期减小一半(及一半以上)时,认为连通对换水周期的影响可评价为“1分”;当连通使换水周期减小四分之一时,连通对换水周期的影响可评价为“0.5分”,依此类推。
各次调水对换水周期的影响可能不同。从2002—2007年底,通过“引江济太”工程调水,太湖水体的置换速度明显加快,换水周期由原来的300天缩短至250天,平均缩短50天[2]。按照上文所设定的阈值,“引江济太”工程对湖泊(太湖)换水周期的影响可评价为0.17分。
3.1.10 保护区影响程度 当前太湖流域内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14种,野生动物有8种。为保护本流域的生态与环境,设有5个自然保护区。属于保护级的野生陆生动植物(野生植物14种、野生动物5种)均分布在流域的西南部的丘陵山区(地面高程在海拔50 m以上)及自然保护区内,因此可认为“引江济太”调水对保护区无明显的影响,可将其影响评为零分。
3.1.11 地下水埋深 “引江济太”工程连通区为江南水网地带,太湖周边平原地下水位主要由太湖水位决定。引水时地表径流、降雨、蒸发以及望虞河的引水和太浦河的排水同时对太湖的水位产生影响。对2002年调水的分析表明,2002年2月由望虞河引入的水可使太湖水位平均上升12.33 cm,由太浦河向下游供水使太湖平均水位下降9.17 cm;3月份望虞河引水可使太湖水位平均上升15.32 cm,太浦河排水使太湖平均水位下降17.16 cm。如果望虞河、太浦河不引不排,太湖2月水位将下降3.16 cm,3月将上升1.84 cm。可见两河的综合作用对太湖水位的影响相对较小[2]。
除了通过太湖的水位对地下水埋深进行分析外,还可通过考察浅层地下水水位下降区面积的变化来分析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对2003年至2009年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的统计表明,2009年之外的其他年份年末地下水相对稳定区面积基本不变,表明浅层地下水位变化不大。综上所述,可认为“引江济太”调水对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十分轻微,其影响可评价为零分。
3.1.12 景观舒适度 相关研究报告表明,“引江济太”调水改善了调水沿线的景观,可将调水对“景观舒适度”指标的影响评价为0.8分。
3.1.13 (涉水疾病)传播风险 太湖流域主要的社会疾病为血吸虫病。太湖流域曾是血吸虫病流行区,几十年来经过大规模反复灭螺,血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目前血吸虫病在流域内完全得到控制。太湖流域防洪体系的建设使洪水风险减小,从而血吸虫病借助洪水扩散的可能性也变小。“引江济太”工程作为太湖流域防洪体系的一部分,对流域洪水控制做出了贡献。可认为“引江济太”调水对“(涉水疾病)传播风险”的影响较小,可评为零分。
3.2 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引江济太”调水对各单项指标的影响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
表6“引江济太”调水对单指标的影响评价得分
对河湖水系连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时,如何选取各指标的权重是最关键的问题。本文认为,在确定指标权重时,首先要依据指标本身所表述内容的重要性,其次也应考虑河湖水系连通的目的,也就是说,若河湖水系连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则反映该预期目的的指标也应具有较大的权重。为此,我们按如下方式确定“引江济太”调水影响评价中各单指标的权重:
(1)鉴于改善防洪、抗旱、供水等能力对太湖流域十分重要,同时改善太湖流域的水生态环境也是“引江济太”工程修建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本文将社会和经济这两方面的指标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将其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设为0.4;将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将其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设为0.6。
(2)在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方面,各自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依据排序结果设定其权重:(a)对社会和经济指标,认为“引江济太”对防洪、抗旱、供水以及缓解受水区缺水的作用同等重要,从而四个指标的权重均为1/4。(b)对生态环境指标,认为重要程度排序为:(涉水疾病)传播阻断率≥水功能区达标率≥富营养化状况≥湖泊换水周期≥保护区影响程度≥地下水埋深≥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变化率≥景观舒适度,从而其权重可依次设为0.2((涉水疾病)传播风险)、0.2(水功能区达标率)、0.15(富营养化状况)、0.1(湖泊换水周期)、0.1(保护区影响程度)、0.1(地下水埋深)、0.1(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变化率)、0.05(景观舒适度)。
依据上述权重,可得对“引江济太”调水影响的综合评价得分为0.29分。该得分位于[0,1]区间的低端,这是由于“引江济太”调水仅是长江和太湖流域连通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从而对“长江——太湖流域水系连通”的影响只有部分贡献。按照上文所划定的评价标准,在本文的评价期“引江济太”调水的综合影响为正面、较小。
4 结论
本文以“引江济太”调水为典型案例,对所建立的“河湖水系连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进行了应用。评价时,依据“引江济太”的具体情况,选取了13个评价指标,建立了“引江济太”调水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依据具体情况对指标进行评价的方法。应用的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河湖水系连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基本能反映和评价河湖水系连通的主要影响。对“引江济太”调水影响的评价表明,调水的影响较为正面,主要的影响表现在改善城镇供水保证率、补给深层地下水、改善水质和景观等方面。这和一般所认识到的“引江济太”调水的效果较为一致。由于“引江济太”调水仅为长江和太湖流域之间连通的一部分,调水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较小。
[ 1] 冯顺新,李海英,李翀,等.河湖水系连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I——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4,12(4):386-393.
[ 2]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引江济太调水试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 3]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关键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 4] 水利部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世界银行贷款太湖防洪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估报告[R].2002.
[ 5] 张国良.对南水北调工程调水规模的几点认识[J].中国水利,2002(10):120-123.
Study on the impact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River and Lake System Interconnection II: impact evaluation of“Project of Water Diversion From the Yangtze River to Taihu Lake”
FENG Shunxin1,JIANG Liping2,FENG Shi3
(1.Depart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IWHR,Beijing 100038,China;2.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Sustainable Hydropower Development,IWHR,Beijing 100038,China;3.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IWHR,Beijing 100038,China)
“Project of Water Diversion From the Yangtze River to Taihu Lake”(the Project) is a typical case of improving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restoring water environment and ensuring water safety of the Taihu Basin by the method of river and lake system interconnection,and the effects of the water diversion have gained widely attention.In this paper,we applied the impact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 on the Project and checke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indicator system.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dicator system had good applicability and could reflect and evaluate those major impacts of river and lake system interconnection.The impacts of the Project were overall positive,mainly expressing in those aspects like improving urban water supply guarantee rate,recharging deep groundwater,improving wa⁃ter quality and landscape and so on,because that the Project just connected part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Taihu Basin,the comprehensive impacts of water diversion on economy,socie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re relatively small.
river and lake system interconnection;impact;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Project of Water Diversion From the Yangtze River to Taihu Lake
TV213.4
:Adoi:10.13244/j.cnki.jiwhr.2015.01.004
1672-3031(2015)01-0020-08
(责任编辑:韩 昆)
2014-06-04
水利部中央水利前期工作项目(2010518);不同类型河湖水系连通功能、作用与特征研究(电0109012011)
冯顺新(1973-),男,湖北仙桃人,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水力学及水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E-mail:fengsx@iwh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