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资本进入垄断性领域 既要准生更要放活
2015-04-27九三学社中央
九三学社中央
从2005年的“非公36条”,到2010年的新“非公36条”,再到这两年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性领域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无论中间有过多少徘徊、多少疑惑,甚至调侃:“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但我们坚信: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举措,正给民间投资带来新的春天!
然而,当我们盘点过去、审视当下时,发现已经坐上这趟春天列车的民间资本,并不都是一路风光。一家民企投资承建了某市一污水管网工程,而政府协议置换给它的土地却一直没有交付,在苦耗近十年后这家民企“非正常死亡”;一家民企被特许经营管道燃气项目,而同一经营权却被主管部门“再嫁他人”,导致两家企业在同一区域交叉铺设管网,既浪费资源,还留下重大安全隐患;一位获准从事非营利养老机构的民企老总感叹:不仅难以和公办养老机构享受同等待遇,也不能按市场机制自主定价,简直是“里外不是人”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可能是个别问题,都是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但是在这种显失公允的博弈中,民间资本为什么总吃哑巴亏?随着中央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各项改革,不断简政放权,民间资本在垄断性领域“准生”将不再是一个难题,问题是出生后能否健康成长,这对政府和市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014年7月在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有民营企业家直言相谏:不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只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自己就可以做好。这位老总的话道出了投资者普遍的心声、高度的共识,关键是如何落到实处。为此建议:
一是政府应切实恪守诚信。大量事例表明,一些地方在土地、税费等方面随意违规,不负责任地承诺,又不能完全兑现,是很多投资者失望失利的重要原因。因此,不管是特许经营项目还是其他项目,政府只能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作为,只能对有权事项承诺,而且承诺了就要兑现,若不能兑现,一律依法惩处。坚决废除各种有违法律法规的“土政策”,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应将权力清单悉数公开,并为投资者查询提供方便。
二是切实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常常代替、代表落户的企业招引合作伙伴,例如某地同一项目几乎连年被迫包装后“移主”,结果折腾了几年,不仅各个投资者都受了伤,而且项目成了一个“烂摊子”。因此,应切实明确政府及其部门不得直接或变相给企业下达生产经营指标、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和招商引资任务等指令,这一切都应由企业说了算。
三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近一段时间,财政补贴企业的政策广受质疑,特别是一些拥有市场垄断性且效益很好的企业还能享受大量国家补贴,很让人不能理解。有民营企业家呼吁:不需要政府补贴,就希望公平!不仅要从形式上剥去赐予国有企业的“护身衣”“黄马褂”,解去套在民营企业身上的“铁枷锁”“木囚笼”,而且应创造对各类投资主体实质性公平的竞争环境。
四是营造公正的竞争秩序。应建立更严格的行业标准限制,防止鱼目混珠和出现害群之马;在放宽准入审批的同时,应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让那些找张身份证复印件就办企业的投机投资者付出代价;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加强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遏制因低成本的“山寨”模仿泛滥,制约和扼杀企业乃至全社会的创造力。
五是着力完善现代市场服务体系。着眼于满足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着力完善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要落实新“非公36条”有关“加强科技创新服务”的要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以及研发成果资本化,大力发展小微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