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研究

2015-04-26魏书堤邓红卫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

李 浪,邹 祎,魏书堤,邓红卫,刘 辉

(衡阳师范学院 计算机科学系,湖南 衡阳 421002)

0 引 言

随着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深入和IT产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211”工程协同创新计划的推行,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国家信息化进程和市场的需求,大批高校都设置了规模较大的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类专业群。但是,在人才市场中,仍存在着大批计算机专业类毕业生不容易找到合适工作,而企业又很难找到适用人才的尴尬局面。很多研究者指出了问题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大多数普通高校还在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工程技术能力差,企业录用后需进行培训才能承担相应的技术工作;另一方面企业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和加快项目进度,总是希望能招收到有工程经验、可以直接上岗的适用人才[1]。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已成为高校毕业生与企业岗位平滑对接的瓶颈。如何依托国家协同创新战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是一个重要迫切研究问题[2]。

目前高校培养计算机工程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原因,一是高校教学体制仍然是传统的方式方法,过去是大学生供不应求,现在是大学生过剩;二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高校,同时,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新生入学之前就已制定好,如果中途更改需要审批机制。典型问题与原因可以归纳体现在以下几点[3-7]。

课程体系方面:设置不合理,内容落后,教材陈旧,特别是跨专业的协同培养课程体系未能有效推进。

师资方面:面向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师资缺乏,既有企业实际操作经验,又有教书育人能力的老师在高校屈指可数。地方高校老师一般都没有大型信息产业项目的开发实践经历,导致计算机专业应用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如上软件工程的老师并没有从事过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是凭书本的理解来教学。同时,各教学系部不同专业也因为机制体制原因,没有兴趣积极去寻求协同创新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方法。

教学层次方面:实践实训层次薄弱,跨系部学生协同学习方式缺乏,目前地方高校特别突出的是与外部用人企业协同培养不够。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是高校新时期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战略之一,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等,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进行调查、访谈及评估,分析了目前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及地方院校的实际办学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供参考策略。

1 培养目标

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人才培养,首先主管部门要重新制定培养目标。结合我们的试点培养,制定了如下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目标。

(1)面向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改革,要既满足企业订单式的人才需求,又满足本科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素质。

(2)加大产学研协同结合力度,加大毕业设计与实习在区域产业中的应用面,开展若干个典型产业代表企业的工业工程导入和应用,充分体现计算机学科的应用型特色,增加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紧密联系。

(3)构建科学、可行、有效的协同应用体系和应用平台,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应用项目与实践机会,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面向地方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4)建立基于产学研探究型协同培养模型的课程体系结构,修订原有的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

(5)建立与地方产业集群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案例库,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的教学内容与方式。

(6)改革传统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建立与产学研无缝对接的毕业设计模式并开展工作。

(7)依托地方产业,以教师科研助手为手段,构建与教学内容体系互动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并开展工作。

(8)探索跨学科、跨学校的“双导师型”有效协同合作模式。

2 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

2.1 课程体系

注重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入手,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实践环节进行不同的改革实践研究。研究制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范式和具体建设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面向各单位协同培养,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形成以任务引领为主体的探究式教育课程体系[8-9]。

(1)通识教育课程,目前地方高校通识课程主要集中在前二年,有些通识的课程教学课时相比专业课程多得多,而学生的兴趣并不大,这就要求在不削弱地方高校本科教学目的条件下,从学校层面来调整更新教学内容,特别需要调整教学方法,通识课程也需要结合计算机学科前沿内容来教学,突出计算机专业特点,明确通识课程应该为计算机专业服务,着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有着较好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养。

(2)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要积极拓宽学生的信息产业需求视角,加大计算机学科的专业面学习,特别要增强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立即进入社会需求的独立适应能力。

(3)在专业方向课程教学上,必须进行适时调研与考察,结合信息产业的就业需求来进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结合调研结果,有目的地加重相应的实践和应用课程教学比例,必须安排实践能力强的老师进行相应课程教学,强化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操作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在专业方向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4)基于协同的课程教学体系探讨与实践,面向信息产业市场应用型人才需求,形成计算机专业与其它专业协同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特别注重计算机专业与企业的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等。

2.2 培养与实施方案

1)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任课教师向同学们提供一些案例和相关问题,让学生们独立地利用相关知识与工具去探究解决问题,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独立、自主研究与探索,从而能够找到解决老师所提问题的方法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能够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加强。

基于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群体特征,相应部门及教师结合市场需要进行因材施教的内容研究。特别强调的,要根据地方高校的学生素质、学习特点来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与学习内容。地方高校要敢于进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以地方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主体,依据实际情况培养成才。地方高校要认真研讨教学方式方法,积极使用与推广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与参与式等强互动模式教学,要鼓励地方高校教师积极使用案例教学、项目模拟训练教学。要从过去的重知识传授到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兴趣为主的引导教学模式,只有学生主动并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结合,推进产学研实质性进程研究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来说,产学研协同合作应该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平台,也是协同创新课程体系的最实际应用。

地方院校应该坚持“立足当地,服务区域,面向全国”的发展目标。当地的人才需求应该是地方高校首先需要考虑满足培养的,因为这是地方高校的固有优势,特别要结合当地的大信息产业企业,了解他们的需求,甚至可以联合办学。地方高校要以培养面向实际市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切实建立基于协同创新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与信息产业合作单位在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聘用、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等开展深入合作,改革用人机制,大胆选用企业具有一定培养能力的实践工程技术人才进行实践教学。可以在大学期间合适时间段选拔高年级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顶岗实习,要做到学生的毕业设计与顶岗工作密切结合,或者说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就是企业的指导老师。

3)建立“双导师结构”的协同教学机制

切实研究双导师的可行操作制度,地方高校教师与企业高级工程师联合组成双导师,制定协同培养人才模式。开展以双导师为核心、学生为主体、项目研发为主线的探究性教学活动[10]。

研究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完成后,根据专业方向以双导师团队形式开展产学研项目的应用试验,并对其进行效果评估。研究分析项目模式与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创新设计大赛、毕业设计及指导老师科研课题的有效结合机制。并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具体研究对象,探索和建立以嵌入式项目为驱动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图1 计算机课程4个子教学系统关系

4)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体实施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产业的人才需求,提出一个主体(人才)、四大支柱(基础、口径、能力、素质)、十五项培养指标的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

针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提出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地方区域产业需求为基础,走产学研协同结合的高校教改之路。建立课程(或课程群)、构建面向区域产业市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逐渐形成面向产业应用的课程案例教学库,形成“案例教学——课程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如图3所示。同时,学生在综合应用环节中,通过选择不同的产业应用可实现企业实际岗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达到了“宽口径”(项目实施完成后,可提供多个供学生选择的应用产业)和“强能力”(学生选择一个产业应用,强化某方面的能力)的有机统一。毕业设计是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体现学生素质、能力、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针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要构建面向地方产业无缝对接的协同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选题要结合企业以应用为主,可以要企业提供一批适合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可以设双导师,即以高校老师为主,企业工程师为辅的双导师组成,但毕业设计是否可以答辩双导师均有一票否决权,这样可以加强毕生设计的结果适合企业的实际需要。高校与企业双导师指导毕业设计模式的有效实施,加大了产学研结合力度,增加了与地方产业的紧密程度,实现了学生专业能力的产业应用、毕业设计和就业的三位一体[11-12]。

图3 面向产业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体系

开展以项目为驱动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教育,依托地方产业集群,建立学生主题研究项目和地方产业的耦合机制,建设地方集群产业发展的主题研究项目群(项目库),构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项目(包括学生课题和竞赛等)相互促进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如图4所示。即学生项目依托地方产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学生项目提供素材和基础;另一方面,学生项目的开展丰富和充实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改革创新提供了依据。并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开放项目的投放,突出加强学生主动实践的主题研究项目平台和开放机制建设。

图4 面向产业服务的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3 总 结

地方院校都设立了计算机专业,而目前每年如此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并不能完全适应相关企业的需求,由此还衍生了许多就业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在学生大四实习期间进行高价招生,学生半年培训费达到1.28万元,而恰恰是这些面向企业的培训机构培训半年的学生企业愿意招收,说明我们目前的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还没有真正面向企业,面向应用。论文研究了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给出了课程体系与实施方案建议,希望对我国的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李浪,刘沛林,李仁发.地方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对策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4(6):136-139.

[2]左晓明,许兆美.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59-60.

[3]王兴芬.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及其管理机制改革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9):117-120.

[4]蒋珍菊,赵修文.基于整体知识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139-140.

[5]段延娥.以就业为导向的农业院校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294-300.

[6]熊文元,谭永宏,包本刚.地方高校实验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9):120-122.

[7]李金奇.市场机制导向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8):34-36.

[8]程晓虹,徐娟.基于协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3,27(4):108-112.

[9]杨桂花,马骏驰.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大庆师范学院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21-22.

[10]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11]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12]刘永建,张景富,常瑛.关于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00-101.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CDIO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