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略21世纪海上丝路之海洋环境特征:波候统计分析*

2015-04-26郑崇伟付敏芮震峰陈雄于坤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孟加拉湾大浪印度洋

郑崇伟,付敏,芮震峰,陈雄,于坤

(1.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大连 116018;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LASG实验室 北京 100029;3.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南京 211101; 4.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北京 100081)



经略21世纪海上丝路之海洋环境特征:波候统计分析*

郑崇伟1,2,3,付敏4,芮震峰1,陈雄3,于坤3

(1.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大连 116018;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LASG实验室 北京 100029;3.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南京 211101; 4.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北京 100081)

文章利用来自ECMWF的ERA-interim海浪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21世纪海上丝路涉及海域的波候特征,结果表明:① 2月,南海的有效波高(SWH——significant wave height)在1.4 m以上,明显大于北印度洋。南海的波向以NE向为主导;北印度洋以偏S、偏E向为主。5月,北印度洋以偏S向浪为主;南海中部为SE向,北部为偏E向。北印度洋的SWH在1.2 m以上,明显大于南海。8月,南海—北印度洋以SW向的浪为主。阿拉伯海的SWH在2.2 m以上,孟加拉湾为1.4~2.8 m;南海的SWH相对最弱。11月,南海的波向以NE向为主,北印度洋以偏S、偏E向为主。南海的SWH明显大于北印度洋。② 2月,南海以偏NE向的浪出现频率最高,需要引起重视的有NE、NNE、ENE向的强浪。北印度洋主要以偏S向的浪为主,强浪出现频率很低。8月,南海—北印度洋以偏S、SW向的浪为主;需要注意的是SSW、SW、WSW向的强浪。③ 2月、11月,北印度洋的大浪频率在10%以内,南海明显高于北印度洋。5月,南海—北印度洋在10%以内。8月,阿拉伯海的大浪频率在40%以上,孟加拉湾次之,南海的频率低于北印度洋。④ 1979-2014年期间,南海大部分海域的SWH显著性递增,趋势在每年0.4 cm/s以上。孟加拉湾、印度半岛西部海域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阿拉伯海西部、印度洋15°S-0°显著递增,趋势为每年0.1~0.4 cm/s。仅部分零星海域表现出显著性递减。

海上丝绸之路;波候;有效波高;强浪;大浪频率;变化趋势

1 引 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海洋环境特征分析是重中之重[1-3]。狂风巨浪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严重影响,尤其是海浪中的涌浪,具有惊人的破坏力,能使舰船发生中拱、中垂、螺旋桨空转失速等现象,会给舰船造成严重损伤,甚至损毁。通过对近10年的《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统计发现,海浪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在所有海洋灾害中居首位,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4-6]。1979年11月,我国“渤海2号”钻井船受寒潮带来的大浪袭击而沉没;1999年11月,“大舜号”客混船从烟台驶往大连途中,遭遇寒潮大风浪而倾覆,全船304人仅22人生还。台风浪的危害更是被人类广泛认识,1944年12月,美国第三舰队由于对“海尔赛”台风的位置和路径把握不准确,遭到台风浪侵袭,直接导致3艘驱逐舰沉没,2艘航母严重受损,146架舰载机被抛入大海,近800人非战斗减员[7-8]。但是,如果能够把握海浪的内在规律,利用其可再生、无污染、能量大、分布广等优点,实施海浪发电、海水淡化等波浪能开发工作,将能给人类带来福祉[9-12]。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波候(海浪气候态)特征的前提之下[13-14]。

齐义泉等[15]曾利用1987-1988年的Geosat高度计遥感资料,对南海的海表风场、浪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月平均海表风速和SWH在东北季风期较大,季风过渡季节较小,且在12月达到最大,5月最小;在西南季风期间,海表风速和SWH均呈现出南大北小的特点,其余季节则表现出由南向北增强的分布特征,在10°N、110°E附近海域为常年的风速和波高大值区。周良明等[16]利用WW3(WAVEWATCH-Ⅲ)海浪模式,对南海的海浪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发现南海的常浪向为NE向,北部海域的强浪向为偏E向,中南部海域的强浪向则以NE向为主;夏季波高为全年最小,冬季波高为全年最大。

在2012年,郑崇伟等[17]曾利用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RWF)的数据,率先在国内实现了全球海域的风浪、涌浪、混合浪波候特征分析,详细绘制各个月份的波高波向特征、波高的长期变化趋势、波周期的时空分布特征、波浪等级频率、波向频率等。

我国科研工作者对中国近海的波候特征分析做出了很大贡献,针对北印度洋的海浪研究则较为稀少。郑崇伟等[18]曾以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风场驱动WW3海浪模式,对在2011年12月发生在孟加拉湾的热带气旋“Thane”所致的大浪进行数值模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案可以为该海域的海浪短期数值预报提供参考。2012年,郑崇伟等[19]利用ERA-40海表10 m风场数据、模拟的海浪数据,分析了南海—北印度洋的波候、风候特征,发现该海域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区内的波向与风向大体一致,赤道附近海域则相差甚大,方向甚至相反,春秋两季为过渡季节,过渡季节的波向和风向也相差较大。过渡季节的平均风速都较低,夏季和冬季有3个风速和波高的相对大值中心:索马里海域、孟加拉湾海域、南海海域。

目前为止,我国针对北印度洋波候特征的研究仍较为稀少,精细化、系统性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这就不能很好地为海上丝路战略提供保障。本文利用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海浪再分析资料,计算了航海、海洋工程等较为关注的波高波向的季节特征、(强)波向频率、大浪频率、有效波高的长期变化趋势等,精细化、系统性地分析了21世纪海上丝路涉及海域的波候特征,期望可以为海上丝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辅助决策。

2 数据及方法

利用来自ECMWF的ERA-interim海浪再分析资料,精细化、系统性地分析了21世纪海上丝路涉及海域的波候特征。ERA-interim海浪再分析资料的时间分辨率为6 h,空间分辨率为0.125°×0.125°,空间范围为90°S—90°N、180°W—180°E,时间范围从1979年1月1日00:00时至今,更新较为及时。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国外得到广泛认可和运用。

3 波候统计分析

利用来自ERA-interim海浪再分析资料,精细化、系统性地分析了21世纪海上丝路涉及海域的波候特征,主要包括:波高波向的季节特征、(强)波向频率、大浪频率、有效波高的长期变化趋势等。

3.1 海浪场的季节特征

利用ERA-interim海浪再分析资料,首先绘制了海上丝路涉及海域在各个季节的海浪场,为了便于观察,以背景色代表波高,单位矢量箭头代表波向(图1)。

图1 海表风场的季节特征

2月:南海受冷空气的影响比北印度洋明显,这与郑崇伟等关于南海—北印度洋的风候统计结论吻合[2]。南海大部分海域的月平均有效波高(significant wave height,SWH)在1.4 m以上,大值中心在1.8 m以上;北印度洋10°N以北的月平均SWH基本都在1.2 m以内,10°N以南则明显偏大,在10°S附近更是达到2.0 m左右,这应该是由于南印度洋的咆哮西风带使得涌浪北传造成的,这一点从向北传播的波向也可以得到验证。南海的波向以NE向为主导(北部湾以E-SE向为主);孟加拉湾则以偏S向为主导;阿拉伯海的波向在10°N以北呈顺时针旋转,10°N以南则为偏E向。

5月:整个北印度洋的波向都以偏S向为主导;南海南部的波向稍显凌乱,中部为SE向,北部为偏E向。郑崇伟等[2]曾指出:该月北印度洋已经完成向西南季风的转变,而南海则处于东北风向西南风的过渡期,从波向来看,本文的结论与之吻合。北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的月平均SWH在1.2 m以上,明显大于南海(0.4~1.0 m,只有吕宋海峡相对偏高,在1.2 m左右)。从SWH的等值线来看,印度洋低纬海域的波高明显偏大,等值线呈WE向分布,由低纬向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的中高纬,等值线逐渐向北凸起,明显体现出涌浪北传的迹象。

8月:在强劲的西南季风影响下,整个南海—北印度洋都以SW向的浪为主。阿拉伯海的SWH最大,大部分海域的月平均值在2.2 m以上,索马里附近海域更是高达3.6 m;孟加拉湾次之,在1.4~2.8 m之间;南海相对最弱,中部在1.2~1.8 m,低纬海域、泰国湾、北部湾、中南半岛近海的波高较低,在0.6 m。此外,印度半岛东部近海、红海、波斯湾的SWH都比较低,月平均值在0.6 m左右。

11月:南海的波向以NE向为主;孟加拉湾中东部大部分海域以S向为主,西部近海为偏E向;阿拉伯海中西部以偏E向的浪为主,东部则以S向的浪为主。这就表明,该月逐渐盛行的冷空气对南海影响比较显著,其次阿拉伯海也有明显体现,但是对孟加拉湾的作用却并不明显。南海的SWH明显大于北印度洋,南海中北部在1.2 m以上,大值区分布于南海北部(2.4 m左右);孟加拉湾在1.0~1.6 m;阿拉伯海在0.6~1.4 m。

3.2 (强)波向频率

利用近36年、逐6 h的波高、波向数据,统计分析了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一些重要海域的(强)风向频率,制作了海浪玫瑰图(各个风向、不同等级SWH出现的频率见图2和图3)。重要站点包括:台湾海峡、北部湾、西沙海域、西卫滩(位于中国南沙)、吉大港、科摩林角、迪戈加西亚、瓜达尔港、哈丰角。

2月,南海的几个站点(台湾海峡、北部湾、西沙海域、西卫滩)以偏NE向的浪出现频率最高,需要引起重视的有:台湾海峡NE向的强浪、北部湾NE和NNE向的强浪、西沙海域ENE向的强浪、西卫滩NNE向的强浪。印度洋的几个站点则主要以偏S向的浪为主:吉大港附近海域出现频率最高的是0.2~0.4 m的SSW向浪(35%)、0.4~0.6 m的SSW向浪(28%);科摩林角以S-ENE向浪为主;迪戈加西亚以S向浪出现频率最高,其中1.5~1.8 m的S向浪出现频率高达15%,其次是SSW-WSW向,强浪主要源自偏SW向;瓜达尔港近海则以S-SSW向浪为主;哈丰角以ENE-ESE向浪为主,强浪主要源自ENE向。

8月,南海—北印度洋大部分站点以偏S或偏SW向的浪为主;迪戈加西亚处于赤道以南,受越赤道气流的影响,该月以SSE、SE向浪为主,3.0 m以上的强浪也主要源自这两个方位。由于地形对西南季风的阻挡作用,北部湾该月的SWH相对南海其他站点偏低。该月需要注意的是:台湾海峡SSW向的强浪、西沙海域S向的强浪、西卫滩WSW向的强浪、吉大港SSW向的强浪;科摩林角SW、WSW向的强浪;迪戈加西亚S、SSE、SE向的强浪;瓜达尔港SSW向的强浪、哈丰角S、SSW向的强浪。

图3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站点8月的海浪玫瑰图

图3(续)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站点8月的海浪玫瑰图

3.3 大浪频率

大浪对船只航行安全、海上施工等都有着严重威胁[20-21],本文利用近36年、逐6 h的ERA-interim海浪数据,统计了该海域在各个季节2.5 m以上大浪出现的频率(后面简称大浪频率),见图4。

图4 2.5 m以上大浪出现的频率

2月:冷空气对北印度洋的作用并不明显,大部分区域的大浪频率在10%以内;南海中北部在10%以上,传统的南海大风区、吕宋海峡及其西部海域可达20%以上。

5月:南海的大浪频率在10%以内;孟加拉湾中南部的大浪频率相对最高,从孟加拉湾和低纬度的大浪频率等值线的分布来看,这应该是涌浪北传造成的;此外,在索马里东北部海域也存在一个相对大值区,这应该是由于该区域逐渐盛行的西南季风造成的。

8月:在强劲的西南季风影响下,整个阿拉伯海的大浪频率都在40%以上,索马里附近大范围海域更是高达90%以上;其次,孟加拉湾的大浪频率也较为明显,中南部海域大浪频率在30%以上,从等值线来看,该月孟加拉湾的大浪频率应该也是由于涌浪北传造成的;南海虽然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也较明显,但大浪频率明显低于北印度洋。

11月:整个北印度洋的大浪频率都很低,在10%以内;在逐渐盛行的冷空气的影响下,南海中北部的大浪频率相对最高,在20%以上,东沙群岛附近海域更是高达50%以上。

3.4 有效波高的长期变化趋势

SWH的长期变化趋势对波浪能开发利用、全球气候变化等有着重要影响。参照郑崇伟等[21-22]的方法,利用ERA-interim海浪再分析资料计算了海上丝路涉及海域0.125°×0.125°每个网格点上SWH在近36年期间(1979-2014年)的逐年变化趋势(图5)。

在近36年期间,整个南海SWH的递增趋势最为强劲,大部分海域在每年0.4 cm/s以上,大值区分布于南海北部、台湾东南部近海,在每年0.6 cm/s以上,高值中心更是达到每年0.8 cm/s以上。北部湾北部、泰国湾北部近海的SWH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孟加拉湾、印度半岛西部大范围海域的SWH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在阿拉伯海西部海域、印度洋15°S—0°大范围海域表现出显著性递增,趋势为每年0.1~0.4 cm/s。仅部分零星海域的SWH表现出显著性递减趋势。

4 结论

本文利用来自ECMWF的ERA-interim海浪再分析资料,精细化、系统性地统计分析了21世纪海上丝路涉及海域的波候特征,主要分析了波高波向的季节特征、(强)波向频率、大浪频率、有效波高的长期变化趋势。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2月,南海受冷空气的影响比北印度洋明显。南海的SWH在1.4 m以上,明显大于北印度洋。南海的波向以NE向为主导;孟加拉湾以偏S向为主导;阿拉伯海的波向在10°N以北呈顺时针旋转,10°N以南则为偏E向。5月,北印度洋的波向以偏S向为主;南海中部为SE向,北部为偏E向。北印度洋的SWH在1.2 m以上,明显大于南海(0.4~1.0 m)。8月,南海—北印度洋以SW向的浪为主。阿拉伯海的SWH在2.2 m以上,孟加拉湾为1.4~2.8 m;南海的SWH相对最弱。11月,南海的波向以NE向为主,北印度洋以偏S、偏E向为主。南海的SWH明显大于北印度洋,南海中北部在1.2 m以上;孟加拉湾在1.0~1.6 m;阿拉伯海在0.6~1.4 m。

(2)2月,南海以偏NE向的浪出现频率最高,需要引起重视的有:台湾海峡NE向的强浪、北部湾NE和NNE向的强浪、西沙海域ENE向的强浪、西卫滩NNE向的强浪。北印度洋的几个站点则主要以偏S向的浪为主,强浪出现频率很低。8月,南海—北印度洋大部分站点以偏S或偏SW向的浪为主;需要注意的是:台湾海峡SSW向的强浪、西沙海域S向的强浪、西卫滩WSW向的强浪、吉大港SSW向的强浪;科摩林角SW、WSW向的强浪;迪戈加西亚S、SSE、SE向的强浪;瓜达尔港SSW向的强浪、哈丰角S、SSW向的强浪。

(3)2月和11月,北印度洋的大浪频率在10%以内,南海明显高于北印度洋。5月,南海—北印度洋在10%以内。8月,阿拉伯海的大浪频率都在40%以上,索马里附近大范围海域更是高达90%以上;孟加拉湾的大浪频率次之;南海的大浪频率明显低于北印度洋。

(4)1979-2014年期间,南海大部分海域的SWH呈显著性递增,趋势在每年0.4 cm/s以上。孟加拉湾、印度半岛西部海域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阿拉伯海西部、印度洋15°S-0°呈显著性递增,趋势为每年0.1~0.4 cm/s。仅部分零星海域的SWH表现出显著性递减趋势。

[1] 郑崇伟,潘静,孙威,等.经略21世纪海上丝路之海洋环境特征系列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7):4-9.

[2] 郑崇伟,李训强,高占胜,等.经略21世纪海上丝路之海洋环境特征:风候统计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8):4-13.

[3] 郑崇伟,李崇银.中国南海岛礁建设:重点岛礁的风候、波候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5(9):1-12.

[4] 郑崇伟,李崇银.中国南海岛礁建设:风力发电、海浪发电[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5(9):13-23.

[5] 郑崇伟,陈璇,李崇银.朝鲜半岛周边海域波候观测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5(9):24-35.

[6] 郑崇伟,林刚,孙岩,等.近45年太平洋波浪特征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12,31(6):6-12.

[7] 郑崇伟,潘静,黄刚.利用WW3模式实现中国海击水概率数值预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4,40(3):314-320.

[8] 郑崇伟,周林,施伟来,等.台风“米雷”对掠海飞行的影响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34(10):2731-2736.

[9] 郑崇伟,李训强.基于WAVEWATCH-Ⅲ模式的近22年中国海波浪能资源评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11):5-12.

[10] 郑崇伟,李训强,潘静.近45年南海-北印度洋波浪能资源评估[J].海洋科学,2012,36(6):101-104.

[11] ZHENG Chongwei,ZHOU Lin,JIA Benkai,et al.Wav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d wave energy resource evaluation in the China Sea[J].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2014,6(4).

[12] 郑崇伟,苏勤,刘铁军.1988-2010年中国海波浪能资源模拟及优势区域划分[J].海洋学报,2013,35(3):104-111.

[13] 郑崇伟.海浪综合应用与集约化建设[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31(9):44-53.

[14] 高悦.我国海上风能资源评估获突破性进展[N].中国海洋报,2014-03-05(A1).

[15] 齐义泉,施平.采用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南海风、浪的月平均特征[J].热带海洋,1999,18(2):90-96.

[16] 周良明,吴伦宇,郭佩芳,等.应用WAVEWATCH—Ⅲ模式对南海的波浪场进行数值计算、统计分析和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7,26(5):1-8.

[17] 郑崇伟,潘静,田妍妍,等.全球海域风浪、涌浪、混合浪波候图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18] 郑崇伟,林刚,邵龙潭.孟加拉湾一次热带气旋过程的海浪场模拟分析[J].海洋学研究,2013,31(4):26-35.

[19] 郑崇伟,李训强,潘静.1957-2002年南海-北印度洋海浪场波候特征分析[J].台湾海峡,2012,31(3):317-323.

[20] 郑崇伟,潘静,黎鑫,等.1988-2009年中国海大浪频率对厄尔尼诺的响应[J].海洋通报,2014,33(2):140-147.

[21] 郑崇伟,林刚,邵龙潭.1988-2010年中国海大浪频率及其长期变化趋势[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2(3):395-399.

[22] ZHENG Chongwei,LI Chongyin.Variation of the wave energy and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in the China Sea and adjacent waters[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5,43:381-387.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15CB453200, 2013CB956200, 2012CB957803, 2010CB9504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5086, 41475070).

P731

A

1005-9857(2015)10-0001-07

猜你喜欢

孟加拉湾大浪印度洋
温暖的墨西哥湾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2017年8月9日~11日林芝暴雨过程分析
孟加拉湾春季小型暖池对热带气旋的影响研究
去印度洋
印度洋上接“嫦娥”回家:远望3号船精确测控探月三期试验返回器顺利再入返回侧记
心理寓言到大浪中去
小水珠和大浪
游厦门
猜一猜,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