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县域工业差异化转型升级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2015-04-26姜陈升

关键词:县域成都工业

梅 宇,高 芸,姜陈升

(成都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成都 610031)

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对壮大地方经济规模、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为县域工业发展带来了诸多风险和挑战。然而,与国内先行地区相比,成都县域工业的总体规模偏小、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不足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亟需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新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点,为推动成都工业整体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成都县域工业发展概况

(一)县域工业的范围界定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县域工业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尚未形成统一和公认的标准,主要从行政区划和功能定位等角度对县域经济内涵进行界定。本文认为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经济属性,既源于县级区划又应当区别于县级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内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充分开放的经济综合体,在界定研究范围时,应当综合考虑一产比重、城镇化水平、财政体制、规划建设等多种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成都县域工业的研究范围界定为除中心城区(含高新区)以外的各区(市)县工业(表1)。

表1 基于县域经济内涵特征的成都中心城区与非中心城区对比情况

(二)发展现状

1.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2013年,成都市共有规模以上县域工业企业2766户,从业人员108.8万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40.2亿元,是2009年的1.7倍,占全市比重达70%;实现利税510亿元,与2009年相比年均增幅达20%,占全市比重68%。

2.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依托本地丰富的资源物产,食品饮料、轻工纺织等传统工业稳步增长,食品饮料成为继电子信息、汽车产业之后新的千亿产业集群;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现代制造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新津新材料产业基地、双流新能源产业基地、金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等一批具有西部领先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3.区域发展各具特色

各区市县基于经济基础、资源条件与区域优势差异,逐渐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工业发展模式。如龙泉驿区依托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建设,大力发展汽车产业,成为省内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双流县、温江区依托毗邻中心城区的区位条件优势,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4.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县域工业已由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意识和专利保护意识明显提升。数据显示,成都县域工业企业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从2009年的36家增加到2013年的110家;2013年县域工业申请专利数达到22709个,相比2009年的申请专利数提高近1.7倍。

二、成都县域工业发展综合评价

为全面反映成都市县域工业发展水平,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2][3],对成都市14个区(市)县工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分析。首先,从规模总量、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等5个维度确定评价指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图1),进而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通过专家打分对指标间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和分析判断,利用层次分析软件测算出指标权重,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得出综合评价指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Y为综合评价指标指数,aki是第k项一级指标的第i项二级指标的权重,是第k项一级指标的权重,Cki是隶属于第k项一级指标的第i项二级指标的标准数值。由于采用极差变换法进行标准化处理,综合得分分值在0~1之间,越接近1表示综合排名越靠前。具体评价结果如下(表2)。

表2 各区(市)县县域工业评价分数表

(一)综合评价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全市县域工业发展的得分区间以0.3分为界,形成较为明显的三个区段(图2)。第一区段:龙泉和双流综合发展水平明显超过其他区市县,得分在0.6分以上;第二区段:温江区、新都区、郫县、新津县、青白江区综合得分介于0.3~0.6之间,分列第3~7位;第三区段:蒲江县、崇州市、金堂县、邛崃市、大邑县、都江堰市、彭州市得分在0.3以下,分列县域工业发展综合得分的第8~14位。

图1 层次结构模型

图2 2013年成都县域工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

(二)规模总量

龙泉驿区规模总量得分达到0.244,远高于得分第二、三位的双流县(0.107)与新都区(0.106)。其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龙泉驿区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工业规模和就业人数总量大幅提升,2013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81.2亿元,二产占比超过80%,工业规模相当于三圈层区市县工业产值的总和(1489.8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区县。都江堰市则受城市定位、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灾后重建等因素影响,工业经济在规模总量方面已经明显落后于其他区市县(图3)。

(三)经济效益

对照工业规模总量指标看,部分区市县出现了规模与效益水平相背离的现象(图4)。如邛崃、蒲江、都江堰规模较小,但由于食品饮料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和税收较高,经济效益达到县域工业中上游水平;而青白江区虽然工业规模相对较大,但由于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持续低迷,严重影响了工业发展质量;再如新都区工业规模仅次于双流和龙泉,但主导产业盈利能力不强,如家具、机电装备产业合计产值占全区比重达66.7%,但税收占比仅35.7%。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依托特色优势资源,成都市县域传统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县域工业仍然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附加值相对较低的行业和环节,亟需向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图3 2013年成都县域工业发展规模总量得分

图4 2013年成都县域工业发展经济效益得分

(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方面,双流县技术创新水平稳居县域工业首位。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双流县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生物产业、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达到龙泉驿区的3倍;在三圈层区(市)县中,崇州市是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城市,2013年工业产业专利申请数仅次于龙泉驿区、新都区,成为技术创新水平排位最高的三圈层区县;金堂县则由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同时电力生产和供应行业能耗较高,整体水平落后于其他区县(图5)。

(五)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方面(图6),龙泉驿区在国家级经开区排名中,位居西部第二,已形成较好的品牌效应,同时,汽车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投资规模大,内外资引进总量位居县域工业第一。这说明,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工业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品牌影响力的区域在内外资引进方面更有优势。如在三圈层区市县中,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新津县也仅与温江区相近,与二圈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六)资源环境

资源环境方面(图7),龙泉、双流、新都、郫县、温江、蒲江、青白江、新津等区市县空间资源相对丰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表明这些区市县更有望成为成都工业未来发展的主战场[4]。

图5 2013年成都县域工业发展科技创新得分

图6 2013年成都县域工业发展对外开放得分

图7 2013年成都县域工业资源环境得分

三、成都县域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从综合评价结果看,成都各县域工业在总体水平和不同评价维度上,已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类型特征。因此,可根据成都市县域工业的不同类型和发展特征,综合考虑县市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和约束条件,将相关的14个区(市)县划分为:优化发展(龙泉驿区、双流县)、强化集聚(温江区、新都区、郫县、新津县、青白江区)、培育引导(蒲江县、崇州市、金堂县、邛崃市、大邑县、都江堰市、彭州市)等三种类型(表3)。按照差异化、动态化、特色化的原则,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县域工业实施产业推进政策,引导各区市县合理分工、科学布局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快推动成都市县域工业转型升级[7]。

表3 县域工业不同类型及特征、趋势

(一)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县域工业发展活力

理顺市县工业发展的权限职能,探索建立“统分结合、管放协调”的有效机制。在领导班子建设、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工业发展战略等重大经济政策上,发挥市级领导作用,确保市级相关政策精神的深入贯彻和落实,总体把握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全市产业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对县级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项予以充分放权,赋予基层管理实践中的灵活性,引导区(市)县工业发挥优势、竞相发展,市级部门则着重做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服务和考核。在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上,立足区域工业发展阶段、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科学制定考核机制、指标和考评内容。对于优化发展型区域,应重点考核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指标,突出创新驱动;对于强化集聚型区域,则重点考核工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政府服务环境的指标;对于培育引导型区域重点考核工业发展增速、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指标。同时,探索适当增加有利于促进各市(州)之间协调性的指标,推动市域内产业发展互补、基础设施互通。

(二)发挥产业辐射作用,推动圈层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成都“五大兴市战略”和工业“1313”发展战略,以电子信息、汽车、石化等突出发展产业为重点,明晰三大圈层的功能定位,促进三圈层发挥各自优势,互为补充,错位、竞合发展。其中,电子信息产业采取“一业多园”的空间布局方式,以高新区为核心,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辐射带动双流县、崇州市、温江区、郫县等区域配套发展、联动发展,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轨道交通产业更加突出功能分区,新都区重点布局发展南车成都产业基地的地铁车辆和城际动车等项目,新津县发展现代有轨电车等项目和材料研制,金牛区则依托轨道交通科技园,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勘察设计研发总部,共同形成轨道交通产业带;汽车产业以龙泉驿区为核心,按照汽车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优化完善龙泉驿区、新都区、青白江区、金堂县的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拓展“两区一县”汽车产业发展空间;石化产业以石化加工和下游产品为主要突破口,依托彭州石化项目发展大型化工装置,在新津、邛崃周边区域的工业园区适度发展环境污染和安全风险相对较小的下游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延伸石化、轻工产业链。

(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探索在有条件、有基础的镇乡建设发展特色工业点,丰富市县镇三级工业布局体系。食品饮料、家具家居、轻工纺织等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传统产业,以邛崃、新都、彭州、蒲江等区市县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价值链水平,向高附加值环节和精深加工方向调整。同时,结合城镇化发展需要,探索在新都龙桥、温江永宁、彭州军乐、蒲江成佳、大塘等镇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和支持邛崃临济、夹关镇把握好灾后恢复重建的契机,以临济农副食品加工基地为核心,吸引茶叶、果蔬深加工企业加速聚集,带动茶叶精深加工产业连片发展,做实镇乡产业支撑。

(四)实施差异化分类引导政策,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根据各区市县域工业划分类型,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扶持政策,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对于优化发展型区域,在规模提升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注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加快发展与主导产业相关联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对于强化集聚型等县市,发挥空间资源、人力成本等比较优势,完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工业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强化工业园区的管理水平,构建公平公正、规范有序、优质高效的竞争环境。对于培育引导型的县市,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明确产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引导具有优势或特色的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同时,在园区建设起步阶段,政府应加大对资金融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8]。

(五)坚持“产城一体”理念,促进县域工业提质升级

深入贯彻“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强化产城互动发展平台建设,将提升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相融合。在规划引导上,按照“三规合一”的理念,加强城规、土规、产规的相互衔接,结合本地城市产业和区位交通等发展需求,统筹制定城市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分工布局有机衔接的发展规划。在平台建设上,以工业园区作为县域两化互动发展的主要载体,根据不同县域发展特点,探索产城一体的开发建设模式,构建符合产城一体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

[1]肖飞.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研究——以海宁市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0,(5):39-42.

[2]陈俐谋.成渝经济区框架下的成都发展核心区经济差异分析[J].当代经济,2012,(11):136-137.

[3]王德赢.县域工业经济产业竞争力评价——以安徽怀远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2.

[4]王维.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成都产业空间布局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10,(3):334-339.

[5]欧向军.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比较[J].经济地理,2012,(7):24-29.

[6]胡祥勇.湖南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7]王强.成渝经济区县域差距及县域经济聚类发展研究[D].重庆: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2013.

[8]贺亚茹.对我国县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路径的探讨[J].中国商界,2010,(1):150—151.

猜你喜欢

县域成都工业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穿过成都去看你
工业人
数看成都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成都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