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潘子』原型许光
——将门之后的平民人生

2015-04-25宏剑

侨园 2015年1期
关键词:新县许世友

文 / 宏剑

『冬潘子』原型许光
——将门之后的平民人生

文 / 宏剑

1956年,许光⌊任北海舰队宜川号军舰副舰长

上世纪70年代,一部名为《闪闪的红星》的电影轰动全国。因为这部电影,人们记住了电影的主人公——“潘冬子”。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潘冬子”的原型竟是传奇将军许世友的长子许光。作为建国后第一批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许光33岁就告别军旅,回乡替父行孝,扎根基层。2013年1月,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潘冬子”,因病走完了84岁的传奇人生。2014年10月,《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了许光的事迹。

告别军旅扎根家乡

许光是许世友与结发妻子朱锡明所生的三个儿子中唯一存活的儿子。

1932年,鄂豫皖根据地失守,许世友随红四方面军从大别山转战川陕,与家人失去联系。许世友的母亲果断逼迫儿媳改嫁,此后,不满3岁的许光跟着奶奶、姑姑,在深山老林中躲藏,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1948年,19岁的许光在父亲的战友王树声(时任湖北省军区司令员)的帮助下,与父亲团聚。随后,许光被送往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学习。也就是这个时候,许光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被他的班主任李心田老师了解后,以他为“潘冬子”的原型写出了《闪闪的红星》,后来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闪闪的红星》,风靡全国,影响了几代人。

从文化速成中心毕业后,许光又相继在华东军政大学、第一海军学校和大连海军舰艇学院学习,成为建国后第一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后来,许光毕业分配到北海舰队,成为首批优秀的副舰长,先后6次立功受奖。

就在许光成长为优秀舰艇长时,他再次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许光的奶奶想念孙子、惦记儿子,常到部队探望,又不习惯在城市居住。为了让年事已高的老人有个幸福晚年,许世友将军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让儿子代其尽孝,将儿子调回新县家乡工作。对许光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选择:在海军13年,留在部队前程似锦;回家乡工作,意味着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但许光以大局为重,毅然服从父亲的决定。

1965年6月,许光回到家乡,当了新县人武部的普通参谋,同时陪在奶奶身边,精心照顾老人的生活。半年后,94岁的奶奶去世。许光的原部队有意让其重返军营,许光带着孩子们与许世友见面,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问儿子:“你想不想回海军?”许光沉默了10分钟,生平第一次拒绝了父亲,这就意味着许光已决心扎根家乡。

扎根基层40余年

“不能在军营里施展抱负,就要在家乡有所作为。”这是许光写给父亲信中的话。许光回家乡后,从没为自己遇到的困难或者儿女亲戚的任何事情求过身居要职的父亲,但为了家乡的修路、水利、教育等事情,多次不厌其烦地给父亲写信,许世友也从来不认为儿子“多事”,每次都认真对待。

原新县常务副县长韩文定说,许光为家乡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为解决县里的“通话”和“通电”等难题,曾四处奔波,多次到地区、省里反映情况,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立下了大功。

1969年春,许光负责筹建新县千斤乡159微波站,当时山上没有路,所有机械设备全靠肩挑背扛。许光不顾环境恶劣和条件艰苦,带领工人连续施工300多天,最终改变了古老的通话模式。

上世纪70年代初,许光带着民兵铺设高压线路时,始终与民兵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分白天黑夜地拼命干。由于缺乏机械,电线杆铺设十分困难,他就带着民兵一根根往山上扛,一锹锹向土里埋,终于铺设了高压线路,改变了新县落后的电力现状,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立下了大功。

1987年7月,新县大雨成灾,防汛任务艰巨。一天凌晨,许光接到县防汛指挥部的紧急通知,要求他连夜赶到一线指挥防汛抢险。尽管当时身体有病,许光还是冒雨赶到所包乡镇。由于连下暴雨,多数道路已被洪水冲毁,吉普车突然栽入一个两米多深的水坑,由于惯性,副驾驶位置上的许光从前挡风玻璃中撞出,当场昏迷,在县医院抢救3天才脱离危险。

新县人武部以前配了一辆专车,许光下乡检查工作只要提出申请,完全可以带车下基层,但他从来不用,每次都是和工作人员一起挤“班车”。许光每年下乡支农时,虽然离家不是很远,但是为了帮助农民及时耕作插秧,常常一个多月不回家。

许光烟瘾很大,但他公私分明,无论开会、出差还是办公,他从来不抽公家的烟。有一年,许光与几位乡亲前往南京看望许世友将军,当时来自湖北的一位村支书看许光抽着廉价烟,开玩笑说:“你作为一个县级干部,抽的烟还不如我一个农民抽的好。”直到20世纪末,他还抽当地最便宜的“散花”和“芒果”牌香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许光一生崇尚勤俭。他的大女儿许道江回忆,电话普及后,县里为许光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但是父亲几乎都是接听而不拨出,也不允许家里人私事打电话,因为他怕浪费公家的钱。

许光1982年转业后,县里考虑到他家人口多,就将前任县委书记调离后腾出的一个院落分给他居住。1990年,县人大常委会盖家属房,许光不要任何拆迁补偿,把家里的院子让了出来,他带着家人搬到附近的山坡上,租住别人的房子。后来人大的家属楼盖成后,他搬到不足70平米的小公寓房,房款还是许光拿出仅有的积蓄付清的。

2001年,县里的一批退休干部因为医疗报销比例低,决定向县里申请补助,他们到许光家里签名时,许光不但不签字,还劝他们说:“咱们都是共产党员,要多考虑组织的困难……”

多年来,许光累计从个人工资中挤出近10万元,资助红军后代,先后为9名老红军遗孀养老送终。田铺乡河铺村的朱慈柱,从1957年就开始接受许光的帮助。当时许光回乡,遇到正在丈夫坟前哭诉的朱慈柱的母亲。了解到她一人带着5个儿女,整天饿肚子,许光当即拿出80元给朱氏。后来,许光一年两次资助。用许光的话说:“父亲让我回来,不仅仅是要让我对奶奶尽好孝道,更要对曾经饱受苦难的老区人民尽好孝道!”

亲情面前从不徇私

许光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没有任何家产。回到新县40多年,许光先是在武装部干了20年,直到转业还是一个老副团。而那时,许世友将军在军中身居高位。1982年,许光任新县人武部副部长即将达到副团职军官最高服役年限时,河南省军区准备提升许光为信阳军分区领导,但许光主动提出愿意转业到地方工作,把机会让给年轻同志,几个月后他就申请转业到新县人大工作。

许光曾对父亲承诺:绝不利用父亲的影响为自己谋一点私利,父亲活着如此,去世后也如此。许世友将军去世后,将军的老部下、当时武汉军区一位领导出于对老首长后代的关心,有意调许光到武汉工作。许光认为如果这样做影响不好,也违背了自己对父亲的承诺,坚决放弃了这次机会。

1992年,许光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休,办手续时有同事提醒他,退休和离休在待遇上相差很大,如能证明解放前参加工作,就能享受离休待遇。早在1948年,许光就在部队穿上了军装,许多证人仍然健在,许光却选择办理了退休。面对同事的不解,他说:“国家有政策,就按政策办。比起那些牺牲的老红军后代,我现在幸福多了!”

许光的二儿子许道仑说,在他的眼中,父亲是严厉的,但对母亲杨定春却非常温和,两人感情和睦,相伴半个多世纪从没红过脸。杨定春在50多岁时患上肺气肿,发作时生活不能自理,许光一直悉心照顾妻子。

杨定根是许光的妻弟,许光常勉励杨定根好好工作。1978年,杨定根被评为“河南省文化厅先进工作者”,遇到许光时,把这件事告诉他,见他高兴,就提出希望调到县里文化系统工作。许光脸上立刻布满乌云:“你个人搭梯个人上,想让我给你搭梯,没门!”杨定根说,我当时心里很难过,后来也逐渐接受了姐夫的话。

许光对亲友坚持原则,对子女更是这样。1978年,大儿子许道昆高中毕业后想当兵,当年恰逢许世友将军属下的老部队——江苏省军区在新县招兵,许光当时是县征兵领导小组的负责人,为了公平公正,他没让未满18岁的大儿子报名,还把儿子送到乡下当了知青。直至第二年,他才把符合入伍条件的大儿子送到部队。后来,二儿子许道仑参军亦是如此。儿子们在部队,许光从不托人说情,更没有找父亲许世友帮助提干,两个儿子服役期满,全部复员回乡,目前仍是新县的普通职员。

大女儿许道江一直品学兼优,深得许光喜爱。许光担任县人大副主任时,大女儿许道江在北京工作,当时交通不便利,每次回家探亲都要坐公共汽车4个多小时从信阳到新县,有时连车票都买不到,即使这样,许光也从没用单位的车接送过女儿。每次父女见面,许光反复叮嘱的都是一句话:要生活低标准,工作高标准,给党争光,不要抹黑。许道江刚入伍时,许光送给女儿一个皮箱,里面全是她上学时的奖状,勉励她到部队后要像上学时靠自己的努力进步。许道江不辜负父亲的期望,严格要求,积极上进,成为二炮第一个军事学女博士。回想起父亲的点点滴滴,许道江深情地说:“父亲传承了爷爷的优良传统,给子女树立了榜样,留给我们的遗产是珍贵无价的家风。”

低调做人一辈子

2012年,许光体检时被查出肺部阴影,但他拒绝女儿请来的专家,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最后在子女们的劝说下,他来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但拒绝享受国家补助,拒绝条件较好的病房。因为担心医疗待遇超标,他提出“三不”:不用进口药、不做过度治疗、不给子女添麻烦。在得知自己是肺癌后,许光坚持出院回家。他说:“我要回新县,新县有山有水。这要花很多少钱,我家是普通家庭,没有那么多钱。”2012年8月,王树声大将的女儿王宇宏代表家人前来看望病重的许光,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许光,谈的更多的是家乡的经济发展。

2013年1月6日,在没有制暖设备的房间内,许光突发心肌梗塞,不幸逝世,这个在全国家喻户晓并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潘冬子”,走完了他84岁的传奇人生。此前,许光立下遗嘱:自己的全部积蓄20万元,捐献给新县,用于老人及儿童福利事业。

2013年1月10日,老人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数千人挤满了灵堂,送老人最后一程。许光去世后,他作为名将之后“忠孝”两全的故事得以流传,无私奉献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在许光大女儿许道江的眼里,父亲的生活一直非常仔细。出于对海军、解放军的眷恋,也出于勤俭节约的习惯,许光一辈子只穿蓝卡军便服;只有每年回老家扫墓才要一次车;年龄大了,在县城散步,走不动了自己花1块钱坐公交回家也不要车接送……

许世友将军在战场书写传奇,许光则用一生守住平凡,书写着另一个传奇。

猜你喜欢

新县许世友
奋楫扬帆启新程 勇立潮头绘华章——开拓进取的河南省新县高级中学
奋楫扬帆启新程 勇立潮头绘华章——开拓进取的河南省新县高级中学
奋楫扬帆启新程 勇立潮头绘华章——开拓进取的河南省新县高级中学
奋楫扬帆启新程 勇立潮头绘华章——开拓进取的河南省新县高级中学
新县
人大工作评议之“新县实践”
许世友拒绝与第二任妻子复婚
许世友“生财有道”
许世友五跪慈母
许世友发怒欲开除女儿军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