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三藩之乱”

2015-04-25李生占

侨园 2015年1期
关键词:李生吴三桂叛军

文 / 李生占

刍议“三藩之乱”

文 / 李生占

所谓“三藩之乱”是指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这8年中,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发动的叛乱。这是一般人对“三藩之乱”的理解。但笔者经过考证,认为历史上对“三藩之乱”的说法有误,应该是“两藩之乱”,把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说成参加了吴三桂等人发动的反清叛乱是不准确、不公证的,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尚之信与父亲一样忠诚大清朝廷。吴三桂、耿精忠叛乱一开始,尚可喜父子就积极参加了反叛乱行动,多次向康熙大帝表示忠心,坚持祖国统一,绝不在祖国领土上搞分裂活动。当时由于朝廷大军反击叛军力量有限,叛军的势力暂时占了上锋,叛军不但占据了江南大片土地,还对尚可喜父子不参加他们的反叛行动表示极大不满。为了增强叛军的力量,叛军对尚可喜父子进行威逼和围剿。在保己才能保家,保家才能保国的非常时期,尚之信为保证自己的身家性命及大清江山的长治久安,在与康熙暗中说明情况后,声称加入吴、耿叛军。这样,尚之信虽然有一年零三个月的“叛清”行为,但他没有参加叛军对清军的作战,并暗中让清廷加快派大军剿灭吴、耿叛军,并表示朝廷大军一到,他立即加入平叛行动。

把尚之信的暂时佯装“叛变”与吴三桂、耿精忠等人的真心实意叛乱等同起来是十分错误的,是违背历史事实的。笔者在这次历史事件发生300多年后的今天,依靠历史事实,遵循唯物辨证法精神,抖掉蒙在“三藩之乱”身上的灰土,让历史上所谓的“三藩之乱”本来面目大白于天下,让尚可喜父子坚持祖国统一,反对祖国分裂,对大清王朝忠心不二的精神回归人间。见,昭准吴三桂的撤藩请求,对吴藩的假试探也予批准。吴三桂弄假成真,慌了手脚,于同年十一月匆忙发动叛乱。次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建叛变,康熙十五年(1676)尚之信在广州投靠吴三桂。”

三藩位及人臣,坐镇地方,权势、地位、财富一应具有,何以还要铤而走险,悍然起兵反清呢?

尚可喜是藩王不假,但在吴三桂、耿精忠两个藩王发动叛乱后,尚可喜一直与清朝政府利益保持一致,坚持统一,反对分裂,自始至终抱有与叛军血战到底的决心。

那么尚之信到底叛清没有?许多人承认尚可喜没有叛清,因为他临死时穿上了清朝的官服,表示至死忠于大清社稷。他的灵柩能从广州运回辽宁海城安葬,康熙赐他墓碑并在石刻墓碑上嘉奖他,皇帝拿钱为其下葬等等这些事实,说明尚可喜没有叛清。但许多人认为他儿子尚之信参加了吴、耿的叛乱,他们拿出的唯一史证就是尚之信被康熙皇帝赐死并抄家。

许多书上都记载了“三藩之乱”经过。比如, 辽宁大学历史系1983年编写的《明清史》上写道:“三藩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自行一套,恣意妄为,任意掠夺和鱼肉人民,独据一方与清中央抗衡。康熙初年,清王朝已感到“三藩”势力之大。康熙亲政后,决定除“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上书康熙请求告老还乡,回辽东海城养老,请以其子尚之信袭爵留任广东。康熙早存削藩之念,恰好利用这一时机,立即下诏准尚可喜归辽东,但不准尚之信袭爵。吴、耿二藩得知撤掉尚藩的决定后,首先由吴三桂于同年七月上奏,假求撤藩进行试探。对此,康熙认为“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撤,毅然排弃反对派的意

尚之信确实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加入吴、耿叛军的历史,但这是佯装“反清”,实为保全自己和家眷以及大清社稷的一个计谋。在施实此计谋前尚之信已向康熙说明了情况,并得到皇帝的默许。而加入叛军后,尚之信仍然与康熙保持联系,汇报战场情况,康熙也不断与他联系并对他进行嘉奖。

“三藩之乱”的实际原因是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战功卓著,使清政府统治者产生了“不安想法”。顺治皇帝当政时,由于政权尚不巩固,祖国南方尚没有统一,当时政府内外有许多瓜葛尚难处理,他虽然也有撤藩想法,但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康熙亲政后,在部分大臣的支持下,他决心撤藩。尚可喜真心解甲归田,回辽东老家养老的请求,正中康熙之意,同意尚可喜解甲归田,回辽东养老,但不同意尚之信接替父王的爵位。

吴三桂及耿精忠本来不想解甲归田,回故乡养老,但尚可喜已经申请解甲归田了,皇帝又允许了,他俩想试探一下自己在康熙心上的重量程度,所以写信请求撤藩。由于康熙急于撤藩,想夺他俩兵权就马上同意了,结果“逼”二人造反。康熙如果从长远利益着眼,先稳住他俩,然后逐渐削弱他俩的兵权,他俩是不会急于造反的。他们知道造反是搞祖国分裂行为,是逆历史潮流的,人民也不会支持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吴、耿是有功掌握兵权的人,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叛逆的。

康熙认为,“天下大权,惟一人操之,不可旁落”。所以他认为“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撤”。他这些认识是不正确的。吴三桂、耿精忠这些明朝老将,他们既然投清、捍卫大清王朝,就不会轻易冒险反清。吴、耿的叛乱应该说是康熙急于撤藩而引起的!

尚可喜很识时务,他认为自己功高震主,所以想急流勇退,多次申请解甲归田,告老还乡,这样做是再聪明不过了,他一心想退出权力机构,这样就不会让皇帝怀疑他有叛乱之心了。

尚可喜想解甲归田是真的,他一共申请了十二次后皇帝才批准,这表明他的心诚意坚。以前有人撰文,说尚之信挟父从贼,这种说法是没有历史根据的。首先尚可喜没有从过贼,历史上清楚地证实了这一点。尚之信实际也没有从贼的事,所谓他假装附属吴三桂一年零三个月,是吴三桂的威逼之下为保全自己力量的缓兵之计,有关这一计谋尚之信事先告诉康熙皇帝并得到皇帝的默许。康熙曾对此事说:“忠贞可嘉,劳绩茂著。”

尚之信佯附吴三桂以后还一心忠于朝廷,积极想方设法尽快消灭叛军。早在康熙十三年九月七日,尚可喜让尚之信为官军捐备弓箭,尚之信立刻准备一千张弓和一万枝箭送往江西官军战场上去。康熙对尚之信这一举动十分满意,表扬他“为国尽忠,深为可嘉。”除了捐弓箭外,尚之信为了保持与康熙的直接联系,又抓紧驯马匹,驯信鸽,为尽快消灭叛军作好各种准备工作。

尚可喜死后,在朝廷任命的统领没有到来之前,尚之信站出来处理藩中大事,防止属下官兵心情漫散,保全实力,这是忠于朝廷的真心表现。

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吴三桂派人来尚府进行威逼,让他参加叛乱,尚之信斟酌再三,当时如果不听从就要被吴三桂消灭,这样己身保不住,家庭保不了,这支军队也将不存在。在己身、家事、国业面前,他挺身而出,自谓:“公念三朝重恩,五代荣宠,值此攻守维艰,救援莫待,以死报国,所宜然,但则广省失,南方一带皆为贼有;其势愈炽。若乘风破浪,长驱四进,何以御之。况粤省地千有余,将来恢复,非数万众,数年之久,不克奏功。是死非报国,适足遗病于国也。吾心可对日,安事虚名为哉!丙辰(1676年),遂身摄王事,以丸疏入告,阳为顺逆,实保地方,大兵一到,既便归正。”在这种情况下佯附于吴三桂,实乃是保身、保家、利国的缓兵之计。

尚之信派心腹孙上忠进京师,以丸疏向康熙反映佯附吴三桂情况及后期安排,除表示尚之信对朝廷的忠贞外,又给康熙报去前线的战事情况。后来密使从京师返回广州,尚之信到郊外相迎,设香案跪听圣旨。这表明尚之信是“身在曹(吴)营心在汉(大清)”。

尚之信佯附吴三桂后,没杀清军一兵一卒,还想方设法保护吴三桂要追杀的京城来的钦差大使;他招回降叛的将士归回自己部下,这样大大消弱了叛军实力,壮大了反击吴、耿的力量。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尚之信佯附叛军,有巨大的历史作用,如果尚之信真的反清,那么清朝剿灭叛军的困难就更大了。

尚之信忠于朝廷,积极组织反击叛军行动,康熙是知道的,他在给尚之信册封的御旨中写道:“粤东煽乱,平南王尚可喜自闻兵变,忧郁成疾,终未改臣节,逐到殒逝。子之信感戴国恩,克诚父志,屡次密奏,约合大军进粤,率在省文武官吏及绅士军民倾心归正,市肆不惊,恢复粤省,绥定岩(沿)疆,忠贞可嘉,劳绩茂著。特令尔之信袭封平南亲王,赐以宝册,尔其兹命,益茂勋庸,钦哉。”通过这份御旨封册内容看,尚之信是真心忠于朝廷的。

有人提出尚之信归正后,康熙让他快速出兵剿灭叛军,但他没有立即出兵,反而托词推委,说他存有“二心”。实际上这是人们不了解尚之信当时的困难处境:

一、他虽然名义上掌握兵权,但他尚不能指挥所属全部将士;原来曾叛逃返回的人员还有观望思想,对这部分人又不敢派出作战。

二、皇帝以前曾下旨让其弟之孝挂大将军印,这回又重新封他爵位,皇帝这种矛盾心理使尚之信难于行事。

三、剿灭吴、耿等叛军事情复杂,康熙对远离中央的南方战场情况并非十分了解,皇帝想速战速决,但尚之信做起来就很难了。尚之信进军速度不快,但他稳攻稳打,全面布置,步步为营,己经奠定了全面、持久进攻的局面。

四、当时南方战场环境十分恶劣、复杂,地方治安不稳定,许多地方不断制造事端影响战事;军中的叛乱份子在人群中搞破坏;沿海有海寇滋事,占据台湾的郑经又常来侵犯,诸多情况干扰了尚之信的出兵速度。

五、远在广东的尚之信,与京师的康熙大帝因道路阻塞,信使不达,消息不通,所以许多事情难于处理,进退两难。综合考虑,尚之信归正后进军不快是有苦衷的,说他存“二心”是不符合历史情况的,是冤枉了他!

笔者撰写此文想说明如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三藩之乱”还存在不符合历史事实之处,笔者已列举出上面许多例子。

二、有人提出“三藩之乱”的原因是满族统治者利用汉人治理汉人的政策造成的。吴、耿等人都是明朝的降清将领,后金统治者利用他们平定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的小朝廷政权。后来这些人功高势大,引起清统治者的惧怕,他们想把这些人驯服成听话的“绵羊”,用其它方法均难实现,只有采用撤藩的办法削弱各藩王势力。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应该讲清楚,那就是农民起义摧毁了大明朝的一统江山后,出现分裂局面,尚可喜等藩王在加速统一,防止长期分裂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对这些藩王的权力没有适当的限制和调整,这是清统治者的失误。当清统治者政权稳定,国势强大后,认为“藩势”似如“养痈”,不去好好地慰抚这些有功藩王,而急于撤藩,一句话:“两藩之乱”是康熙急于撤藩引起的。

三、对清初投清的各藩王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去分析,如尚可喜是忠心于祖国统一大业的,他看透了明朝的腐败和后金政权的历史先进性,因此他投清并为祖国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后来他毅然解甲归田,这里他真心实意和智慧的表现。

吴三桂和耿精忠等人目光短浅,居功自傲,只为己、为家想,不为国家大业着想,搞分裂,制造灾难,他们是历史的罪人。

四、康熙急于撤藩是封建社会制度决定的,是君道世界观所为。他急于撤藩表现了“兔死狗烹”的权谋。尚可喜站得高,看得远,免于遭祸,是历史上少见的智慧顺德之人。

尚之信被别人诬陷蒙冤,康熙是有责任的,正如此,康熙后来才良心发现,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为尚之信平反昭雪,优抚家人,创造出封建社会历史上皇帝认错、改错的千古奇事。

五、关于“三藩之乱”还是“两藩之乱”;关于尚之信的冤案始末,在正史书上都有记载,但这些官方文件是按当时统治者的意愿写成的,其中有许多与历史事实不符合。我们在应用这些官方文件时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历史背景。为此,笔者想以《四库全书》的成书历程证明这一观点:

《四库全书》从乾隆十七年(1772)开始纂编,经过10年编成。全书共收3703种,79337卷书籍,编成的书只是当时收集上来的书籍的1/4,而收集上来的1/4书被下令毁掉,将一半收集上来的书籍锢存在皇宫中,永远不对外流传。

《四库全书总目》中说:“语触本朝、触碍字样、违碍字句、多有乖触之字句,必须改易违碍字句,或削篇、削卷。对修改之处,要粘签呈览,侯朕定夺。”从这里我们看得出,收入《四库全书》中的古籍资料已经失去它原来历史面貌,处处都打上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烙印。

《 尚氏宗谱》中保存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事实,保存下来尚氏先人的墓碑、墓铭石清楚明白地记载了当时的史实情况,这些历史物证可以补充、纠正官方文件上的不足。利用这些历史物证,研究“三藩之乱”这段历史,必将会有新发现。

六、从墓地、碑石的存亡,看是“三藩之乱”还是“两藩之乱”。

尚可喜逝世后,灵柩回海城东南凤翔山丁甲峪安葬,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葬于海城东南八里镇小农村东文安山西麓祖陵。尚可喜逝世安葬后,为了保护陵墓,管理家族事务,适时对祭祀,朝廷设两个佐领官负责此事。从康熙二十年(1681)到民国七年(1918)共有32任佐领行使职责,使尚可喜等人的坟墓保存良好,碑石俱存。

我们再看耿精忠家族的坟墓碑石情况:据《辽阳古迹遗闻》载:“耿仲明葬于辽阳城东南梅家花园村南。耿精忠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凌迟梟示,灭族之外,罪及乃祖,奉旨掘仲明坟,棺上篐铁三道,以示惩第。至今碑碣无存,坟墓湮没,无迹可考矣。”在成书1927年的《辽阳县志》载:“……精忠十二年应吴三桂叛,十五年复降,二十二年灭族。今碑碣无存,丘垅颓圮矣。”

从这个视角看,不是充分证明尚之信和其家族并没有叛乱吗!说起来让历史学家头疼,当今研究“三藩之乱”的人都不知道耿精忠祖坟在哪里,有人说在辽阳市,有人又说在盖县马兰峪。确实是“无迹可考了”。如果尚之信真的叛清朝,尚可喜的家族坟墓不也应该“碑碣无存,丘垅颓圮,无迹可考”吗?

(后记:李生占,男,1942年6月21日生于辽宁省辽阳县寒岭镇松树沟村,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现居住辽阳市弓长岭区。

有关“三藩之乱”的历史早就板上钉钉了。学习历史的李生占一开始对“三藩之乱”并没有什么异议,但后来一个“小事”引起他的注意。他住的地方叫“耿家屯”,因为“三藩之乱”中的耿精忠祖坟就埋在这里,还有耿姓后人在这里居住。但耿精忠的祖坟在这个村子的什么地方,当地住户说不清楚。李生占向辽阳市文物管理所咨询,他们也不知道。李生占就领着儿子们在这里找这座古墓。通过走访当地老人,终于找到一座古墓,按照在学校学到的考古知识李生占对古墓进行了十几次考查,最后认定古墓就是耿精忠、耿继茂、耿仲明家族的坟墓,还找到了耿精忠等人被斩杀后的骨灰缸。

当李生占认定耿精忠墓地后,他从史书上对照研究,发现一个问题:同样是“三藩之乱”的参加者,为什么耿精忠的墓地狼狈不堪,而尚可喜的陵园却保存如此之好,年年有族人祭祀,尚可喜的功德碑完好无损立在那里。尚可喜还有完整的宗族谱书,有人在不同年代续谱……而耿精忠的墓地知道的人太少了,耿精忠的族谱在哪里?耿精忠的后代人在哪里?知道的人也是太少太少。通过几十年的考查、学习,最后李生占认为,尚可喜没有参加反清叛乱,尚之信也没有真正参加反清叛乱,一句话:所谓的“三藩之乱”实际上是“两藩之乱”。今天刊登的李生占写的《刍谈“三藩之乱”》,明确阐述了他的“一孔之见”。李生占欢迎专家学者对他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

猜你喜欢

李生吴三桂叛军
Universal order-parameter and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 for two-dimensional q-state quantum Potts model
多尔衮巧降吴三桂
小数的初步认识
天涯
中 计
李谟
清初吴三桂控制下的云南社会
吃货康熙定三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