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聚力成长: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圈

2015-04-23

新材料产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态圈共生开放式

随着互聯网、无处不在的移动设备、社交化外部环境的出现,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享受社交网络带来资源链接便捷的同时,无论是否愿意,在企业已处于“被开放”的情境下,闭门造车的企业也许在还未发现竞争者的时候,已经被新晋创新者误伤落马,开放式创新的效率已经远远超过单打独斗。在创新全球化时代,群体加速创新、消费者参与创新、分工与合作创新、基于商业生态的创新成为了创新新趋势,这向企业提出与外部的资源进行全面的开放和链接的要求,而这种开放链接需要的载体就是创新生态圈。

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能创造全新的价值、带来颠覆式力量。观察当前实现爆发式成长并仍然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企业,无一不是把握了开放链接的本质,利用了创新生态圈的力量。比如,小米公司用由米粉、供应商、开发者等形成的巨大的创新生态圈力量颠覆了传统功能手机;阿里巴巴集团从B2B发展到小企业工作体系、金融体系、物流体系、大数据体系等多个生态链条,其创新生态圈滚雪球式不断进化发展,形成了相互支持,自发循环的生态系统。生态圈成为这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形态。

一、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产生的背景

1.社交化时代席卷而来

从整体上来说,目前已经进入到万物互联、移动互联的社交化时代。这个时代下的大趋势和新技术通过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一些新的社会规律对企业发展、创新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企业创新发展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新技术的价值和时代的趋势。移动互联网使得社交化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移动互联、普及的移动终端以及新兴的4G业务、不断提升的网速为社交化提供了更加充分的前提条件。物联网的普及不仅可以使人接入到社交网络,也可以使世间万物都能接入到社交网络,人们可以借助物体,将自身生活信息化,通过互联网与人们产生信息互动。

创新越来越呈微小化趋势,创新可能随时随地发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为创新提供新的聚集地,个人创意可以得到更快更广地交流碰撞;创新工具和器材通过移动终端实现了向微小化、平民化的过渡;创意本身具有微小化的特点。

2.企业开放创新理论

2003年,亨利·切斯布朗(Henry Chesbrough)在《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概念。

(1)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传统的企业创新模式是封闭式的,它将创新活动严格限制在企业边界之内,组织内部与外部之间没有明显的知识交流现象。21世纪以来,知识的增长和扩散速度加快、企业创新周期缩短,开放式创新随之发生了变化,开放式创新的主体、内容、方式上都得到了扩展,开放全面升级,进入了开放式创新2.0时代。

(2)开放式创新是适应这个时代的必然产物

开放式创新使得企业融合内外创意及市场化渠道,均衡协调内外部资源,企业的边界由原来封闭式向开放式模式发展,方便知识流动及创新,提高企业整合各种创新要素的能力。

(3)“由外到内”的开放,指企业会更充分地利用外部的思想、创意和技术

“由内到外”的开放,指企业允许自己内部的思想和技术被外部组织所利用。企业必须克服“禁止入内”的传统思维。通过“由内到外”的开放可以获取规模经济,宝洁的案例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宝洁公司允许竞争对手采用自己的新技术,一方面使竞争者成为“快乐的追随者”,竞争对手减少了自己再去探索、开发新技术,“快乐的追随者”允许宝洁公司保持行业领导地位。同时,通过规模扩张,分摊研发固定成本,以及外部企业对核心流程更大规模的使用,推动宝洁公司整个流程和创新成果变得更为精细和领先。

3.企业生态理论

(1)詹姆斯·摩尔最早提出商业生态系统模型

商业与创新生态系统最早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詹姆斯·摩尔1993年提出,他认为商业与创新生态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基于组织互动的经济联合体”(Moore,1993),是一种由客户、供应商、主要生产商、投资商、贸易合作伙伴、标准制订机构、工会、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组织或者群体构成的动态结构系统(Moore,1996),并以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下为不同组织良好生存与持续健康为目标,实现系统要素,要素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有效协同。

商业与创新生态系统组织角色定位。Marco Iansiti(哈佛商学院教授)和Ray Levien(2004)从商业与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构成要素入手,认为企业依据创新动态性与网络关系复杂程度的高低将商业与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分为关键型企业、支配型(包括主宰支配型和坐收渔利型)企业以及缝隙型企业。不同企业的战略、功能角色定位,与环境复杂性的相互匹配,决定了商业与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健康发展。

网络核心型组织。具有高创新动态性和高网络关系复杂性,实施骨干型战略,组织通过创设平台,实现在商业与创新生态系统网络中共享问题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价值占有与价值共享之间的平衡;支配主宰型组织,较低创新动态性和高网络关系复杂性,其相对于坐收渔利型组织(较低创新动态性和低网络关系复杂性),形成支配型战略,通过控制与价值占有承担绝大多数的价值创造;缝隙型组织,较低网络关系复杂性与较高创新动态性,以利其战略专注于专门的领域,为商业与创新生态系统骨干企业服务,在小规模市场上实现价值创造。

(2)长城战略咨询提出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架构

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具有创新领域多元化,创新组织多样化,共生关系层次化的架构特点,同传统的合作关系不同,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更突出开放、创新、共生的内涵。首先,企业的创新无所不在,在企业的战略发展、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服务与管理等领域都蕴藏着创新的机遇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机会。其次,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的参与各方呈现出多样性、异质性特点,政府、大学、供应商、专业服务等组织都是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的重要参与者。再次,各参与主体按照与生态圈核心企业的共生深度的不同,亦可以分为战略合作伙伴、业务合作伙伴、对接联系成员,与核心企业形成不同共生关系,同时生态圈的发展也兼具网络化、动态进化的特点。

任何企业都可以从其现有的商业生态中构建自身的开放创新生态圈,或找准定位融入其他开放生态圈中。企业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圈时,以理念创新为引领,既要兼顾内部组织扁平化与管理创新的带动作用,同时更以开放的视角,通过构建创新联盟、借社交化平台链接创新资源、以创新大会等方式激发全面创新,不断推进生态圈的网络化、动态进化发展。

下文的后续内容将分别从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内涵与架构、生态圈的构建与策略展开详细探讨。

二、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的内涵与架构

1.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的内涵——开放、创新与共生

构建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见图1),实现成员之间的资源互补、优势互补、跨界创新,通过价值链的合作挖掘生态系统成员的潜能,从而实现生态圈的合力优势、创新溢出、共同进化、共生发展。在社交化环境下,企业将不仅关注自身的资源、能力、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的获取与发展,还必须关注自身在生态系统中的定位与成员伙伴之间的关系,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开放创新生态圈。未来企业将必然以生态圈为基本形态生存和发展,非生态圈的、孤立的企业必然会淡出社交化时代的舞台。

(1)生态圈内涵之“开放”

社交化为“开放”提供了天然条件。全球宽带网络和无所不在的计算机及移动设备让创新者和用户有了一个可以进行充分协作的世界。

社交化使得“开放”成为必然。一方面信息成本的下降已经让方方面面的交易成本全面大幅减少,互动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研究工作可以更多地由最适合或者最积极的人来进行。如宝洁、礼来等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把各自头疼的研发难题抛到众包平台上,借助网络群体的力量来破译。另一方面消费者正在为自己建立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可以针对新产品和新服务轻松高效的搜索任何类型的信息,包括有关基于位置服务、产品质量、购买方式和使用评价等,企业已然处于被开放的情境下。

开放式创新效率已经超过单打独斗。如前所述,企业通过“由外到内”的开放创新,可以为其顾客创造融合多样性的范围经济,使企业获得自己所不具备的外部知识和经验,附加增值要素。通过“由内到外”的开放式创新,企业可以使自己的核心流程、知识产权创造规模经济,使企业规模扩张,分摊成本,推动精细化改进和持续地领先。整合外部资源的开放式创新效率已经超过单打独斗。

(2)生态圈内涵之“创新”

创新全球化时代到来。新思想、新产业、新商业模式、新创业成为竞争核心。社交网络和其他信息分享工具,创新成本下降、信息成本下降、试验成本下降。创新者更加便捷获得创新技术与资金,创新者集体犯错、犯错、犯错,然后突然间获得成功。

群体加速创新。创新不再以一个企业研究报告GEI人或一个集团为核心来完成全部工作,而是互相配合与加速的,创新的生态环境是开放式网络结构,就像促进了手机行业发展的不只是iPhone,包括三星、小米等在内的公司共同加速了这个行业中的创新。

消费者参与创新。研发、生产、营销不是企业内部的事,消费者的消费意见也参与进来,消费意见很大程度上改进生产过程、产品与服务流程,消费者的自传播效果远胜过夸大其辞的广告。

分工与合作创新。创新不再像以前一样在一个大公司里实现,而是通过产业链协调来实现,很多机构之间呈松耦合关系,但它们之间的合作处于紧耦合状态,利用网上的合作平台实现像一个大集体般的紧密合作。小机构以其独特的创新之处,比如甲是产品研发专家,乙是原型设计专家,丙是生产集成效率专家,小机构的通力合作,产生优秀的创新产品。

创新的成功同时也受限于创新的生态环境。创新需考虑合作创新风险,即要想创新成功,还需要其他创新成功商业化程度;同时考虑采用链风险,即在创新被终端消费者完全接受之前,合作伙伴能够采用这一创新的程度。

(3)生态圈内涵之“共生”

社交化时代。企业与外界环境呈现共生状态,个体不能孤立存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于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及共生关系,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的创新主体、创新的合作者、成果的消费者等每个看似独立的个体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组织与组织、组织与群体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共生发展的。

共赢是生态圈参与者的共同目标。生态圈的动态聚合缘于其构成主体的共同目标是求得生存与良好的发展。如在苹果公司的开放生态圈中,唱片音乐公司和音乐制作人借助iTunes商店发布歌曲,苹果公司则以丰富的音乐内容充实了iPhone、iPod等用户的音乐体验。生态圈各方实现共赢,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改变了千万互联网用户长期的使用习惯。

共同进化推动生态圈的持续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类似,创新生态圈伴随企业及其他利益攸关主体的共生、成长、竞争、自组织、自适应也实现着共同进化。群体加速了创新的进程,也推动生态圈的进化發展,提升生态圈整体的竞争实力。如,阿里巴巴生态圈从B2B平台扩展到C2C的淘宝,再到在线支付、搜索引擎、金融体系、物流体系和大数据体系的发展,不同创新主体不断融入到生态圈中,实现共赢和共同进化。

2.企业开放生态圈的创新领域——战略、研发、市场与管理

在制造全球化时期,企业十分重视技术的领先性、产品的独特性、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开放式的创新更多体现在同科研机构的联合开发等方面,似乎只有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才有迫切的创新需求。而在创新全球化时期,新思想、新产业、新商业模式、新创业成为竞争核心,创新无所不在,企业的战略发展、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服务与管理都蕴藏着创新的机遇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机会(见图2)。在开放的生态圈中,企业将集合多方力量和资源,推动企业在各个领域内实现持续的创新、共赢。

3.企业创新生态圈的组织多样性——政府、大学、供应商、专业服务

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中的组织呈现出多样性、异质性特点。按照生态圈内组织的自身特点以及与核心企业在生态圈中的关系可以分为将生态圈的参与主体分为内部创新组织、横向创新组织、知识密集型组织、公共信息组织等。内部创新组织是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或企业集团内的不同企业,横向创新组织多为企业的同业竞争者等,纵向创新组织则从产业链的角度挖掘创新合作者,知识密集型组织如科研院所、专业咨询公司等,公共信息组织如政府、行业协会、互联网等。

生态圈中的组织也呈现出异质性特点,体现在资源的异质性、知识与技术的异质性、地理异质性等,异质性特点使得生态圈的参与主体能够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开展跨界创新与融合。

4.企业创新生态圈的共生深度——战略合作、业务合作、对接联系

依据创新生态圈成员与核心企业的共生深度,生态圈参与成员可以分为战略合作伙伴、业务合作伙伴、对接联系成员等。

形成战略合作关系的生态圈的成员,与企业共生深度深入,具有独特的竞争力,以多方共赢的目标为前提,与核心企业在关键领域协作创新,共同推进创新的实现,伙伴数量较少,可替代性较弱。

形成业务合作关系的生态圈的成员,数量较大,共生深度一般,能够同核心企业共同创新,创造价值,但并不是核心,以业务合作为一致目标,具有可替代性。功能独特或创造关键价值的业务合作伙伴是潜在的战略伙伴。

形成对接联系关系的生态圈的成员,数量巨大,是生态圈的必要构成部分,成员群体贡献了必要的价值,但个体不增加创新价值,是发展创新合作的多种源头。(节选自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企业研究报告》)

猜你喜欢

生态圈共生开放式
基于YOLOV5与Raspberry PI及Arduino的视觉开放式智能机器服务平台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中游戏元素分析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重视生态圈建设 打造生态圈体系
传统产业也要拥抱生态圈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植树造林也破坏生态圈
晨星开放式基金业绩排行榜
高中物理实验室开放式教学与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