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莫里斯到柳宗悦

2015-04-23高茜

创意设计源 2014年5期
关键词:莫里斯威廉

[摘要]本文聚焦东西方最早展开现代设计运动的启蒙期事件——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中红房子(Red House也译作红屋)活动和日本民艺运动的民艺馆活动。在对比中,运用设计史、设计文化(重人类学角度)的视点观察。参考英日设计史学界先学研究成果和对象人物的著书,在文化体验、实地考查、讯息资料基础上,分析历史。

比较下可看出,英日都经历了在传统与现代矛盾中摸索的阶段,同是对大机器生产的逆行为动机,同是提倡简洁设计,理念中都具有民主色彩。但,“现代设计之父”莫里斯红房子给世界留下的是对设计理想与责任的思考,而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开始务实地传播“民艺”审美理念。在21世纪的今天,红房子和民艺馆都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它们今天的博物馆面貌带着历史的沿革和今天的再创。

20世纪后半期,英国曾以波普亮相,日本禅意设计的价值稳步飙升。追溯历史及现状,可见他们各自设计文化的发展与设计启蒙活动的内在联系性。笔者认为,设计萌动时期活动有了发现新景观和价值的可能。

[关键词]英国红房子 日本民艺馆 威廉·莫里斯 柳宗悦 设计梦想 简素设计

一、红房子活动与日本民艺馆活动

英国的“红房子”是工艺美术运动发起人英国的威廉·莫里斯早期活动据点。而东方的日本民艺运动据点是“民艺馆”,它由著名设计师柳宗理之父柳宗悦创办。本次执笔围绕这两处所及相关人物活动展开。本稿在比较的视线下,基于众多先学的研究,参考莫里斯、柳宗悦的著书,基于笔者对英日地域民族文化体验和对两处所的实地调查观察,以设计史、设计文化的视点展开。

首先,相关过往历史回顾。参照欧洲及日本的先学们从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贡献的历史研究,再度确认史实。这是本研究的第一个要点,所涉及内容我国还处于完善过程。对莫里斯与“工艺美术运动”的研究中国尚在起步阶段,“红房子”部分的研究将是具体深化和补充。中国以往对日本民艺运动仅作为对柳宗悦哲学思想研究、日本传统文化重视的案例研究,本研究将是在中国设计史学角度对该运动真正关注的开始,可望形成与国际研究对接。

之后,在实地调查基础上,重视学术资料、结合媒体信息,考察两博物馆的现状。观察它们在本国今天社会中的受容和影响力。这将为今后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务实的资料,也是笔者展开本稿结论考察的直观考察依据。

最后,本稿在比较的视点下展开分析,两方的特质更明确。留意国际设计文化变迁中今天和未来两国设计的坐标,同时提起关注两事件在现代设计史中新的评价设定的可能。

文中涉及到的设计文化内容,仅限于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角度讨论,设计史学与人类学关联性可体会其间。(“设计文化”是近年设计领域中“当代性”、“世界性”的重要议题,涉及内容多样、综合,篇幅和主题的原因本文不加展开。)

众所周知,从英国开始,波及世界的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民主自由思潮空前地被各社会阶层认可。然而,19世纪后半期,从设计造物的视角看是一个不成熟躁动的时期。对奢华样式盲目模仿的“丑陋”机械生产物令社会的精英阶层开始思考什么样的物品、什么样的生活是美的,他们往往同时对大机器生产产生怀疑,甚至反对。本文的英国红房子活动和日本民艺馆活动即涉及欧洲和亚洲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

1.红房子与莫里斯

红房子也译作“红屋”。 被称为“现代设计之父”的英国设计师、艺术家、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是红房子的主人。(图1)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的发起者就是莫里斯。出身于英国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母亲影响对艺术和美有较高的兴趣。他受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思想的影响,热衷于中世纪哥特建筑之美、自然之美,立志学习建筑,后遇拉斐尔前派画家罗塞蒂,决心学习绘画艺术。期间认识了画室模特珍妮(后成为其妻子),有了建红房子的契机。又在红房子时期(1859-1865),弃画,切实展开了与社会理想关联的设计活动。红房子时期的生活对莫里斯个人,对工艺美术运动和现代设计意义深远。与莫里斯相关的内容在设计史研究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一个有研究传统的内容,吸引一批又一批学者不断加入。我国的莫里斯研究还未独立成体系。

莫里斯与红房子,追溯到与罗塞蒂一起学画时认识模特珍妮(Jane Burden)。1859年,他以迎娶珍妮为契机,聘请设计师飞利浦·韦博(Philip Webb)为建筑设计者。韦博是莫里斯的朋友、年轻的建筑师,在此之前未曾接受过设计委托。莫里斯将自己的设想全盘托出,并出资与韦博一起游览法国,考察哥特式建筑。韦博将莫里斯的理想用可行的建筑语言表达出来。在这所呈现哥特式风格的建筑中构建一个理想生活家园是房屋建造的直接目的,红房子反映莫里斯此时的生活模式和理想。期间,莫里斯逐渐明确了个人的社会理想,但从神职学习到建筑学习,进而改到绘画的专业变换之后,莫里斯的艺术活动方式和目标尚未定型[高茜,2011,pp55-57]。

1960年搬入后,由于在市面上可购买的多为机器生产的维多利亚式物品,无法与建筑匹配,莫里斯和妻子、朋友们集体设计制作了所有室内的家具、装饰品和物品。在此过程中,发现了有价值的设计方式,开始思考如何将理想美付诸行动并影响社会。活动中他尤其对织物设计投入了大量精力, 图案的设计多取材于红房子庭院里的植物花鸟,风格自然安适而优雅。从此莫里斯丢下了油画笔,开始了设计探索和相关的社会商业活动。

随即组建了莫里斯·马修·福克纳商社(Morris, Marshall, Faulkner and Company,1861,简称MMF)。1861年MMF商社正式成立,成立宣言概略如下:(当时未确立“设计”概念,所以文中“装饰”的用意与“设计制作”较为相近。)endprint

英国在建筑家的努力下,装饰艺术有一定水平,但尚不成熟。特别是缺乏艺术统一调和性。(上记)艺术家7人希望在协同工作下改善以上状况。7人资格和能力各有长处,可以承接、制作不同式样的装饰,如墙面装饰、壁画、木制品工作等。每件制品,预期捕捉艺术家独有的美感,成品力求完美。

艺术家们长期深入研究各国的装饰艺术,痛感现在市面上找不到生产制造美的装饰品的地方。所以设立商社,制造以下物品:1.墙面装饰——住宅、教会及公共建筑用的绘画、纹样及一切色彩搭配装饰。2.建筑用的雕刻。3.彩绘玻璃,特别是避免装饰和调和相关物品。4.所有种类的精细金属加工,包含宝石。5.家具、美的物品的设计、与人物纹样相关,运用固有材料制作等。包括如刺绣、制版印制、皮毛加工,一切的装饰细工和家庭用品。

所有的制作活动以商业操作付费。但,商会目的是经营优良的装饰,所以商会的制品的美的价值远远高于它的价位——价位远比想象的便宜。1861年4月11日。[小野二郎,2011,pp79-81。]

可以从内容明确的是,7位艺术家对英国装饰现状抱批评态度,艺术家们表达了希望承担社会责任,创造理想物品的希望,也明确公布了他们的艺术活动范围。MMF商社试图围绕一般的日常生活,设计制作从建筑物到家具、器皿、纺织、装饰等品物,在莫里斯审美理想倡导下主张艺术性协调美,坚决反对流行中的繁杂“丑陋、病态”维多利亚式。(图2) MMF活动是“工艺美术运动”①的早期的探索性表现,红房子是MMF酝酿和设计的重要实践工厂。在红房子创作出了19世纪版的哥特式风格,手工制作,有统一审美,自然简洁。后来MMF商社更名莫里斯商会,这个时期的纲要也奠定了1875年后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行动纲要和模式。

珍妮是红房子的女主人,也是带领其他女眷和佣人一起从事手工艺术制作的领导者。她和本·琼斯(Burne Jones 油画家、插画家)的夫人乔治亚娜(Georgiana)、莫里斯、韦博、琼斯等艺术家、手工艺者经常一起完成作品,手工协作在红房子时期是常态,是 “艺术家、手工艺者协同工作的联合体”模式,这种模式在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被欧洲各国艺术家广泛效仿。在英国格拉斯哥(Glasgow)就有麦金托什的小组掀起类似的艺术家群体活动。

莫里斯在红房子形成的艺术形式、创造的商业模式得到英国上流社会中知识群体的支持,包括皇室也曾经向莫里斯的商社定制家具。但艺术家手工制品的价格无法与大机器产品竞争的现实从一开始就预示着莫里斯理想的飘摇。后来由于经济和与MMF社经营便利等原因下,开始考虑搬离红房子。莫里斯一家离开红房子搬到伦敦居住,莫里斯居住时间仅1860-1865的5年。

2.日本民艺馆与柳宗悦

日本第一个民艺馆是东京日本民艺馆(The Japan Folk Crafts Museum),它是经过长期准备后,在私人财团支持下于1936年开设的美术馆。之后也就成为了日本“民艺运动”的据点。民艺运动是日本发现传统美和继承传统美的社会性活动,它的背后是抵制西方的机械制造方式的民族意识。第一代馆长柳宗悦,1936年以后他一直在馆从事宣传和著书活动,将民艺思想广泛地传播到了日本全国,他也被称为“日本民艺之父”。

设计史研究领域认为日本民艺运动是欧洲工艺美术运动在日本的响应 [桥本优子,2006,p117。]尤其在日本现代设计日益被世界瞩目的今天,笔者认为民艺运动的历史价值更加清晰起来。柳宗悦(Yanagi Muneyosi 1889-1961)是日本近现代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日本民艺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推手。他是东京都港区高级军官家庭的长子,就读于上流社会子弟的贵族学校,读书期间对宗教哲学、西洋近代美术用心较深。妻子与他都怀有为日本艺术文化启蒙而工作的志向,也曾海外西学。受韩国器物启发,逐渐将工作中心落在民间器物之上。柳宗悦在日本工艺和设计界声望极高,他的长子是日本设计大师柳宗理(Yanagi Munemiti 1915-2011)。

1925年,“民艺”一词被柳宗悦等人创出并广泛推广使用,这个词的所指在柳宗悦的著书中曾有定义:(民艺)是作为一种“简素”的概念,是美的衡量标准,是创造美的目标。制作技巧精湛、世间稀少、历史价值重要、制作完整全面的东西不一定美。直观感受到的美,才是真正的健康的美。(柳宗悦)直观之下发现的美一般都具有简单朴素的特点。因为这样的健康的美大多蕴含在民众的工艺品中(贵族的物品中常常具有的是病态),所以使用民艺一词涵盖以上内容[柳宗悦,2012,pp.102-105]。可以看出,柳宗悦想要提倡一种存在于日常民用之中的,能直观感受到的简素、健康的美。相同汉字,从我国的角度较容易仅理解为“民间工艺品”,而柳宗悦所阐述的“民艺”则更重视其为一种美的概念。

20世纪初柳宗悦就有了开办美术馆的念头,到1925年明确了“民艺”理念,26年筹划了日本民艺馆的开设理念及活动内容。传播民艺理念和民艺品收集活动并重在20年代开始展开。1934年日本民艺协会成立,可以认为围绕着民艺活动开始了有组织的群体性活动。艺术家、思想家、企业家,还有其他国家人士的参加。大原孙三郎(Ohara Magosaburo) 是日本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在他支持下,东京日本民艺馆于1936年开馆。柳宗悦就任第一代馆长,从此以民艺馆为民艺运动的据点,展览会和调查研究活动全面展开,直至他离世。

民艺馆的开馆宣言中表明:好的标准,就是美。该馆收藏真正美的有用的器物。直观状态下感觉美的物品才为收集对象。它们应该是简单、朴素、健康的,这样的美多在民众的日用手工制物品中。民艺馆的使命是对美的价值的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柳宗悦,2012,pp.99-115]。endprint

柳宗悦是思想家,而且深知如何将它的思想整理,如何将它们直观地传达给一般人群。在日文原著字里行间,柳宗悦言辞咄咄逼人,批判了贵族式的病态丑,批判了营造“特殊”的畸形,强调朴素普通有用为真美。柳宗悦态度坚定,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民艺运动领袖,思维敏锐、清晰,也包含了激进的活力。锐意进取的思想与可行性极高的活动相结合构成了完整的日本工艺美术运动的活动方略。

3.小结

红房子的建造和装饰,开始只是莫里斯单纯的家庭理想,而后作为社会理想的出发点,成为达成社会理想的初期试验场,充分体现艺术家精英的理想。在殷实富裕的家庭支撑下,红房子建筑装饰顺利,这一期间艺术家们摸索出了艺术家与手工艺者协同的制作模式,尝试了理想的设计样式。在MMF社宣言中直接表达了对当时维多利亚矫揉造作风格的不满,表达了以协调精致的手工艺品向当时的大机器挑战的理想。

莫里斯在红房子的建筑装饰经验下发现了实现社会理想的可以尝试的道路——MMF商会。这是他们与社会沟通的重要环节。他们希望通过商品向全社会传播艺术性的理想美,希望传播到日常生活中。MMF社,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以商业运营的方式存在的,而创立宣言却清楚地看出他们抱着传播美的目的。从历史的视角看来它是非常有趣的矛盾统一。

20世纪初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已经渐远,在亚洲日本的民艺运动姗姗来迟。日本的民艺馆开馆就是美术馆定位,具有宣传、展示和收集功能。柳宗悦在首次美术馆计划失败后,确立今后活动理念、活动方式。在企业家财力支持之下,近20年的努力后民艺馆终于建成开馆。它是柳宗悦“民艺”思想理念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是日本民艺运动的据点。对当时极度西化的审美和机械化造物的反抗表现得非常婉转,或者可以说没有正面提及,只是强调他们的理念,提倡一种不一样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柳宗悦撰写大量文章阐述其思想,使其活动易于大众理解。他定义为发现保存赞美普通人生活中创造的朴素美“民艺美”的运动。从柳宗悦的开馆宣言中可以看到,柳宗悦有着勃勃野心和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激进逆行精神。但他在坚决、自负不容争议的态度下道出的“民艺”理念,将他的活动盟友扩至最大范围——所有民众。他不容争议地强调最合理的审美方式“直观”,美的标准是简素健康。在此之下美多在民众中、在用器中。他还批判式地强调了贵族品中常有“病态”。柳宗悦告诉日本民众,他所提倡的是日本国内有着最广泛支持可能的美的准则——民艺美(可用性、简素、健康)。

两处的活动都在自由民主思想支撑下,带着激进的时代气质,反对当时粗糙造作虚华的时代审美风气。希望为社会和大众指出一条正确之路。“红房子”活动是精神理想的自由释放,是以艺术家精英阶层的审美标准为美,与大众通过商社形式沟通。日本“民艺馆”活动强调发现大众的美,加工提炼后推广普及,是完整理念体系的理性实施环节。两者都提倡简洁、自然、健康的手工艺之美,但理念的形成角度及行为方式中显见的民族性的差异耐人寻味。

二、博物馆考察

1.红房子

红房子位于伦敦近郊(东南部)博克斯雷(Bexleyheath)安静的小镇街区,寂静安详。在街区看外观,朴素的围墙,墙内树木茂盛。跨进围墙大门,有树木和花卉,有小型工具间。绕开眼前的树木进入开敞的大花园,红房子处于花园的中心位置。建筑是哥特式简洁的红砖房,横竖两部分交叉成L字型,紧挨L字型房子内侧是绿色草坪休闲区,外侧是花卉为主的花圃、蔬果。这一区域修剪平整温和,砖红色建筑和绿草地形成强烈稳重的补色对比,建筑显得耀眼。这里有时间停滞感,或可以说让人误以为在观画,偶有鸟鸣提醒人时空存在。(图3)

博物馆开放花园及建筑内9个房间如图所示。空间“5”的右侧房间为博物馆简介室,“4”左侧房间内设有纪念商品部。共11个房间及上下楼道供参观。一般安排参观者由底楼(图示Ground floor)的观景间“5”进入,通过走廊“3”到入口大厅“2”后至餐厅“4”。然后顺楼梯到楼上(First floor),从客厅“6”出来后进入莫里斯的卧室“7”,穿过过道“8”最后可以到手工艺工作室“9”。退出时下楼转至商品部,参观小博物馆,从观景间门出。参观开放的房间基本为主人中心使用的公共区域。当时住有莫里斯夫妇和两个女儿、4个佣人,琼斯夫妇也是常留宿者。红房子建筑研究著书中显示的客房、儿童房、佣人生活区没有作为开放的部分。各主要房间有解说员,笔者与他们的交谈确认,其他房间不为展示区。可见这样的安排更集中展示建筑中艺术性强的和公共性区域,回避普通日常的情节。(图4、图5)

建筑内部,基本是红砖红木色(与外墙同色)地板和门窗,浅灰白色墙,灰绿色配饰,安详温和。装饰上的考量主要是织物和彩绘玻璃。彩绘玻璃,主要在走廊或门窗的玻璃面上,有光线透进时特别引人注目。玻璃片上描绘的内容除自然的花卉家禽飞鸟外,也有人物装饰图案,还有对主人及朋友的漫画式的描绘。从视觉上看,色彩干净、图案简洁、笔触温厚与轻快兼具。它们与传统历史上绚烂浓重,注重宗教情结的风格不同。走廊素色的彩绘玻璃将丰裕的阳光调整柔和。纺织装饰物展示了刺绣的挂毯,人物和花鸟图案都有。入口大厅可以看到通往楼上的楼梯,楼梯附近开有大窗,也是大厅的主采光。当年女主人站在对着红房子花园入口的门廊“1”迎接来客,打开的大门也成为采光口,空气也可对流。底楼最大的房间为餐厅“4”,最醒目的是中间的无饰、厚重的大桌。莫里斯家族常用蓝白两色的陶盘和墨绿色玻璃的杯具。壁炉用不加修饰的外墙的红砖砌成。材质朴素厚重,造型有现代的结构感。(图6)

楼上室内也可见红砖红木,但增加了大量白色的门窗和箱柜,装饰部分主调为粉灰绿色。最大的房间是客厅“6”(在楼下餐厅上方),白色的大置物柜极显眼。柜中可摆放书和日常生活用具,箱柜下端还设计成可以坐的条凳。与客厅相邻的是光线黯淡的莫里斯的卧室“7”.通过走廊“8”时,可见彩绘玻璃淡雅但明亮。进入工作室“9”,可感受温和冷静的氛围。浅灰绿色调墙纸上,含蓄地印绘有连续性规则文案,屋顶面有同色系装饰花纹。屋内工作台上放置有莫里斯等人的装饰文案设计图册供翻阅赏鉴。endprint

可以看出每一个房间和角落的物件及装饰都是根据具体场地环境和主人的需求设计,手工制作严谨自然。整个建筑从建造到配饰,到庭院的安排,有意识地协调和搭配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就连红房子内使用的玻璃杯也是配套烧制的。杯子造型简单,杯体的不同部位因厚薄关系,墨绿色呈现浓淡变化。(图7)

在底楼客厅西侧是红房子的纪念品商店,这里的商品制作承袭了一般展会纪念品特色,即围绕展会映像加工产品。如:印制有红房子相关图案的明信片、莫里斯纺织品图案鲜明的手提袋、沙发靠垫等。

红房子参观者不多,笔者当日停留期间约10人,博物馆整体印象安详、平和。一般英国人中它的知名度并不高,在笔者走访红房子路途问询中,除电车站问询员和该地区邮递员以外,无人知道。一般人也极少了解该建筑由来。英国当代知名建筑设计师罗伯特(Robert Cohen)在回答笔者的提问中说,现在英国设计师对它兴趣不大,很多人知道它的存在但没去过。

2.日本民艺馆

东京日本民艺馆登录为公益财团法人的博物馆,位于东京都目黑区驹场。从电车站步10分钟的距离,在靠近东京大学的普通民居住宅区。沿途独户的日本民宅稍稍显得更重装饰。转入一条细长的区内公用的道路,右边就是民艺馆主馆,对面是柳宗悦住宅。(图8)

民艺馆外观与普通民居区别不大,两层楼的建筑。白墙灰瓦显得干净朴实,象翻新过的古旧民居。门窗为深木色,横竖交叉木栏内侧有素色和纸窗层,看不到室内。换专用的软质拖鞋后可入馆,进入馆中玄关,可见馆内呈自然古朴风格。深色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无雕饰,保持木材的本来面貌,木窗内侧有象牙白和纸层,室内室外隔开,同时,透进室内的光线较温和,展品没有特别照明。展柜是简洁老式的深木色箱柜,展品放在上面,或放入带玻璃的柜中。和家居物品摆放区别仅在于有物品说明牌。说明牌极小,文字手写居多,仅品名、年代及作者(有很多无作者)。没有提供更多的展品信息,笔者认为可能源于希望提供给观者更多直观鉴赏的空间。有的瓷盘有明显的修复痕迹,馆员介绍,柳宗悦在收集选择时不排除破损的器物,而且着力研究器物的修缮。

底楼是玄关和3个小展室及纪念品商店,顶楼是一个大展室和4个小展室。(图9、图10)各小展室面积仅十余平米,相邻展室间设木墙隔断。

民艺馆中的展品不定期做更换,另外,一般同时设有主题确定的特别展。例如2013年笔者本次调查前往期间的特别展为“つきしま かるやか -素朴表現の絵巻と説話画(朴素画卷和故事画)”。其他常设展的展品成列及展室的概略如下:一楼[玄关]日本瓷器、[第1室]日本陶器、[第2室]中国瓷器、[第3室]日本染织;二楼[大展室][第3室]朴素画卷和故事画(特别展2013年6月11日-8月18日)、[第1室]朝鲜半岛陶瓷器、[第2室]民艺运动家作品、[第4室]日本工艺。2013年8月27日-11月21日将有新的特别展题为“柳宗理のみてきたもの(柳宗理的发现)”。与之配合常设展和展室布置如下:一楼[玄关]柳宗理的发现-以非洲的布品为中心、[第1室]施釉陶器和欧美古陶、[第2室]日本民窑、[第3室]柳宗理的发现-柳家的餐桌;二楼[大展室]柳宗理的发现、[第1室]朝鲜时代的瓷器、[第2室]田岛隆夫的织物、[第3室]柳宗理的发现-以花纹折纸为中心、[第4室]神与佛的造型②。再如:2013年的其他特别展分别是:日本的漆工艺、爱奴工艺。一般每年有4次特别展,常设展配合特别展作调整。

前文对柳宗悦的审美理念,作了阐述。在民艺馆的藏品中可以看到他收集到的藏品正是他思想的体现。陶瓷器皿、染织品、木器漆器、绘画、金属器、石器、编织品,来自日本、中国、朝鲜半岛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约17000件 [日本民艺馆,日本民艺馆施设案内年间预定2013-2014。]。馆中还收藏了日本民艺运动主要人物的作品,如:伯纳德利奇(Bernard Howell Leach英国)、河井宽次郎、滨田庄司、芹泽硅介、栋方志功等的陶瓷器。

纪念品商店,名称叫“推荐工艺品卖店”。每年民艺馆举办的“日本民艺馆展”的入选新作是重要的商品源,同样是在“民艺”审美理念下的造物,而且都是日常生活物品。商品还有书籍,包括柳宗悦的著书、民艺协会发行的杂志《民艺》、以往展览会相关图录及书籍、民艺相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

来馆参观的人很多。笔者对部分访者采访后得知,数月来一次的人居多,来自日本各地。年龄段各异,共同点是对传统民艺心存敬意,还有特意着和服前来的人。(图11)馆员中有对展品相对熟知的可接受参观者提问,馆中还有专门的学术研究人员可以解决你现场提出的学术问题。日本民艺馆的展览在日本社会中是一个有传统的展览,对一般大众有极大地吸引力和亲和力。

3.小结

红房子的建筑装饰提倡13世纪的传统,同时强调简洁、自然之美,制作精致温厚,强调艺术统筹指导下的调和设计与手工艺之美。目前公开的区域主要是建筑中公共社交场所,多为建筑装饰中更加强调艺术感的区域。关闭佣人生活和工作间等大面积的部分,可见目前博物馆的经营理念中希望强化红房子的理想艺术性美感。今天,踏入它的区域,走进这座哥特式的红砖房,它所传达出来的艺术家的协调品味和浪漫气质仍然浓重。当时有艺术家也称赞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是诗歌。红房子确实营造了世外桃源、梦境舞台的氛围。

历史研究者对红房子的评价较高。直观考察验证部分过往研究对红房子设计装饰的描述及定位,如:红砖为建材,且里外都不蒙面不加涂料,建筑内部构造从外部可直观看出,彩绘玻璃的多样设计及利用,室内也保持了大量的红砖结构,简洁地体现出直接合理的时代前沿理念。同时,哥特轮廓式样和精细的手工织造、绘画又处处与传统对话,传统精细的手工制作传达出平静的温情,室内室外色调样式高度协调。一般现代设计史研究领域把红房子视为现代设计萌动期的重要设计作品。除开工艺美术运动的理念价值,英国建筑史研究领域也曾毋庸置疑地认为,红房子的建筑是划时代的崭新的尝试,在当时是具探索性的设计作品,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直观可见。endprint

日本民艺馆,笔者注意到,日本的爱奴,英国、韩国、中国的物品也在民艺馆的收藏和展示中,这是高度国际化和包容的一面。尤其在英国国内并不为重视,不为一般民众知晓的制陶工艺Slipware的作品是馆中的重要藏品。英国工艺美术家伯纳德利奇就是在日本学习的这项英国传统工艺。常设展和特别展配合默契,配合特别展的主题常设展品的展示作调整,小博物馆的展示内涵变化多样。另外,民艺馆的活动深入关联到日本当代民艺品创作和发现之中。组织民艺新作展览,获奖展品在民艺馆商店出售等等独特的环节将它和社会链接,同时也不断补充时代的新内容。民艺馆活动更精于策划,有多样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

再看民艺馆,以美术馆的思路建造,但注意强调民众氛围,营造民居氛围。馆内展品与展示空间呈现极其朴实的,基本不带限定时代的审美特征。从建筑到内展品朴素温厚,具有宽广的亲和力。可以说,东京的民艺馆本身也是一件民艺理念下的功能性极强的简素作品。

两处目前都属于小型博物馆,从两处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关系看,日本的民艺馆更紧密地融入了日本社会。正如考察时在民艺馆所看到的,参观者更多而且来自各年龄段。红房子的存在与一般英国人的社会生活没有直接的联系。

三、比较和考察

基于以上各部分中英国红房子、日本民艺馆的历史及当代的资料和小结分析,以下在比较视线中,相对宏观角度考察分析。

首先,扼要前述两部分的小结重点。从理念内涵和方式来看,英国是激进的社会理想,日本是精英领导、民众参与的群体活动,都具有民主自由、激进、批判现实的面貌。都是面对新生产力冲击下寻找并倡导一种时代审美准则。红房子活动是提倡艺术性统一下的协调美,民艺馆活动是提倡民众生活中有用的、简素的、健康的美。但美的原则中都提倡简洁、自然,具有对传统的赞扬。红房子活动衍生出来的莫里斯实现社会理想的重要道路——MMF社为商业形式,商品有源自欧洲的传统性,同时又有设计的创造性。日本的民艺馆是以文化展示的美术馆形式开馆,展品包含东方西方多国的民间品物。某种意义上具有包容性、传统性。今天,作为博物馆的红房子展示记录现代设计萌芽期的精神理想;民艺馆在展示加深日本民族民艺之美的信念,同时培养和发现新的民艺力量。

其次,时代背景同异分析考察。19世纪,尤其是1851年英国的万国博览会之后,对奢华样式盲目模仿,制造粗糙的机械生产物令社会的精英阶层极度不满。他们反对机械生产,开始思考美的生活中该具有怎样的物品。日本经过长期锁国的江户时代(但是也是文化大众化的时代),在炮舰之下被迫向欧美开放国门。19世纪后半叶,明治维新之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自由民权运动深化。笔者认为,日本与英国有着基本相同的背景,但在日本的角度有着另一层独特的情节,即对机械制造的反对中包含对炮舰之痛的记忆。所以日本这一时期的反机械制造活动,还包含了日本的民族情节。

再次,考察两活动的内涵和关系。红房子的主人莫里斯就是在受到约翰·拉斯金美的理想影响下,通过红房子活动走向他社会理想的实践之路。红房子是19世纪英国富裕中产阶级,艺术家群体的乌托邦式梦想的产物。它的存在从精神世界的角度阐述了一个造物理想和社会理想:不论是建造之初还是今天,它都向人传递梦想的美丽和勇于寻梦的精神。提醒着今天和未来的设计师们探索设计师的责任和职业理想。

看日本,明治维新后,西学深入,部分日本留学生在欧美还参加了设计萌动期的探索活动(如:高岛德三在法国学习手工艺制作的同时传播了日本的民族审美情趣)。可以认为,以柳宗悦为代表,积极西学的精英阶层对红房子活动及以后半个世纪对世界设计的影响有清晰的把握,对本国的造物考量中吸收和利用了欧洲的理念。可以说民艺馆活动是对欧美珊珊来迟的“响应”,但笔者认为它不是直接的模仿和延续,而是日本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它是日本受西方自由理想主义影响后日本的自我意识的寻找和觉醒。红房子活动是工艺美术运动的源头,民艺馆是民艺运动的据点,而民艺运动是工艺美术运动在亚洲的因地制宜的发展。今天同是博物馆,但从某种角度可以说“红房子”是英国艺术家精神的象征,提醒着世界设计师的职业责任,“民艺馆”则是日本简素之美的历史展示基地和当代发信源。

另外,从两方领导者的角度可以看到两国现代设计文化初期的某些重要特征。

柳宗悦是日本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首先以他为首的精英内部形成了成熟的思想理念(在日本国家及民族情节背景下,提起“发现推广民艺美”),然后形成活动团体,摸索出具体的美术馆活动方式,最后在赢得企业家的支持之下1936年开设了民艺馆。围绕民族美思想的传播,他理想大胆、抱负深远,将个人审美与民族审美巧妙统一。在发现,尤其是阐述民众美的理念形成过程中用心良苦。民艺理念形成后基本没有重大转变,行动理念、方式清晰。从1936年民艺馆开馆之后直至柳宗悦去世,工作内容和方式基本如一,即收集、推广、展示。时至今日民艺馆活动从未间断。

莫里斯,理想主义者,艺术家与诗人。相对来讲站在个人的审美与个人社会理想的角度追求极致美的装饰与生活,单纯而激进。在对社会装饰现状不满情绪下的设计活动带有明显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红房子是富有的中产阶级代表莫里斯的新居,是在诗意、浪漫、单纯动机之下出发的,具有他所属中产阶级的审美特征,在英国国内民众并没有产生共鸣。尤其把理想以MMF的商业经营为载体的历史一幕,体现出艺术家面对社会稚气的一面。但如果把红房子视为真正活动的初期阶段,那么,从同期开始的MMF的商业经营、后来的社会演讲等活动和诗歌散文写作,到出版社创立经营等各阶段的活动中,可看到他在不断摸索尝试。后来难以承受再看红房子一眼带来的痛苦,足见饱尝了失败和伤感。理想主义者精神之美、方法行动的社会矛盾交互可见。endprint

勿论短时期的成败,英国的设计萌芽期活动始终贯穿的是激情、是纯粹的精神和勇气绽放,而最需铭记的是极具洞察力与前瞻性的社会理想。正是这一激进的理想推动了世界现代设计前进。而另一面,日本现代设计萌芽期就表现出高度的务实性、计划性。“民艺”的审美理念深入日本民心,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设计无可争议地成为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本文提起对两活动的历史性价值的再探讨。当时,红房子的活动(相关联MMF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设计史研究中一直有重要地位。它自始至终是鼓舞设计师们追求社会理想与设计理想的精神象征。而日本民艺馆活动在日本国内深入人心,但国际知名度不高。随着日本设计的崛起,20世纪70年代后“民艺”美对日本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逐渐明显,尤其是追求设计表现的浪潮退去,80年代开始日本的设计彻底去除虚华,踏上了细腻、功能、朴实之路,柳宗理、深泽直人等日本当代代表性设计师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日本式的这一审美特征。日本民艺馆活动对日本现代设计的影响彻底呈现出来,近年设计史学界渐渐公认它是日本现代设计的启蒙运动。由英国发起,在世界各国展开的现代设计的萌芽期活动,在百年之后,观各国后续发展及影响,有了提起再考历史价值的空间。

异国文化比较认知中,可以确认自文化的内涵和坐标位置。我国未曾经历19、20世纪发自内部的传统文化定位和设计启蒙运动,本次日本、英国设计启蒙运动期的设计理念源头相关事件的执笔,如能有助于中国现代设计、理念的思考则是幸事。笔者在日本涉足设计史研究十余年,对比其他国家,日本的学术研究是一个独特的体系。叙述平实,不随意下定义和创造概念,重在提供资料、说一些事,不超越资料范围清淡议论,留给读者较多的思考空间。本文若能为我国学术撰写风格提供有益的补充,则为幸事。

主要参考文献

1.柳宗悦『民芸とは何か』、东京:讲谈社学术文库、2012第9刷发行(2006第1刷发行)。

2.柳宗悦『手仕事の日本』、东京:岩波文库、2013第42刷发行(1985第1刷发行)。

3.中见真理『柳宗悦―「复合の美」の思想』、东京:岩波书店、2013。

4.日本民芸馆、日本民芸馆施设案内年间予定2013-2014、东京、2013。

5.日本民芸协会「民芸运动について」、日本民芸协会、2013。

6.高茜,现代设计史,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7.NHK、日本民芸馆『没后50年·日本民芸馆开馆75周年―暮らしへの眼差し―柳宗悦展』、东京:松屋银座、2011。

8.小野二郎『ウィリアム·モリス―ラディカル·デザインの思想』、东京:中公文库、2011改版(1992初版)。

9.桥本优子『デザイン史を学ぶクリティカル·ワーズーCritical Words for Design History』、东京:2006。

10. The National Trust, Red House, London: The National Trust, 2012.

11. Jan Marsh, William Morris & Red House, London: The National Trust, 2005.

12. Edward Hollamby, Art and Crafts House: By Philip Webb, William Lethaby and Edwin Lutyens: Red House, Bexleyheath, Kent, 1859, Architecture 3s. Phaidon Press Ltd, 1999.

13. William Morris, Norman Kelvin, William Morris on Art and Socialism, Dover Publications, 1999.

14. J.W.Mackail,Life of William Morris, London: Longmans, Green, 1899.

注释

①为便于读者认知比较,此处附在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相关要点:发端于19世纪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它反对过分装饰浮华的样式与粗陋的制作,尝试改变当时社会非人性化工作状态。它提倡简单的设计样式、真实的材料和效仿自然的图案。在莫里斯红房子活动及MMF社活动之后,伦敦的年轻建筑师们受到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和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理念影响,于1884年成立了艺术工作者协会(Art Workers”Guild),打破了建筑师、艺术家、工艺美术家和制作业者之间的隔阂[Arts and Crafts Museum,Cheltenham Cotswold Craftsmanship Exhibition 1951]。理念总结:1.拒绝正统传统及意大利建筑样式,重提哥特样式。2.反对工业化制造和机器的大量生产。3.倡导者梦想在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中努力创造为所有人所拥有的优良品质的生活让所有人创造艺术并享受艺术。4.对中世纪的怀念情绪中认为中世纪是创造和自由的黄金时代。5.艺术家和手工艺者视为同等地位的人,艺术不在是享有优越地位的活动。6.复兴手工业,追求严正的结构,追求真实的材料。[Ideas Principles]

②正文中提及的“施釉陶器”主要指英国的一种传统陶工艺的作品“Slipware”,田岛隆夫(1926-1996)在日本埼玉县行田市留下了上千点的“地机织”(传统的手工织布机的织物),花纹折纸是内山光弘创造的折纸法,能较鲜活地表达日本传统形态的美感。endprint

猜你喜欢

莫里斯威廉
破耳兔
《静物与秋叶》
神奇飞书
惯偷威廉
能看多远
半夜的演讲
工作原理
我的风筝
一粒沙子
子夜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