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门学校的发展与展望
2015-04-23赵曙
赵曙
【摘 要】国门学校作为边境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门学校是边境教育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巩固国家边防安全、实施科教兴国、促进教育公平、树立国门教育形象、引领边境教育的整体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国门 学校 边境 教育
国门,旧指国都的城门,也指守护球门的小神,今指边防哨所与海关。在古代,国门起着防御外敌、方便百姓出入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门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国门已经成为象征国家综合实力、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文明精神风貌、民族文化的窗口。透过国门,可以将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展现给世界。从学校的角度看,国门学校是指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学校办学水平、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方面的边境上的窗口学校。
一、跨境民族教育的发展催生了国门学校的兴起
跨境民族教育主要是指居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国家的同一民族子女相互跨国就读的情况。边境国门学校的兴起,同时也归因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向边境地带的渗透。国家边境贸易的兴起,带动了边境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构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起点。随着云南省边境口岸的开放,国家间的边境贸易得到了充分发展,经济贸易的往来也带动了跨境民族人口的流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云南省边境跨境民族地区开始出现学生到境外读书的现象,这种现象引起了云南省委和省政府的重视。2000年,云南省民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云南省边境沿线行政村以下小学学生免费教育试行办法》,对边境沿线的小学生实施了免除课本费、杂费和文具费的“三免费”教育。2005年起,云南省民委实施了“三免费”和“两免一补”。免费的教育政策极大改善了边境学校的办学条件,解决了边境贫困学生上学困难的问题,许多到境外上学的孩子又重新回国读书,并且邻国跨境的学生也纷纷到云南读书。
云南毗邻的几个国家,越南、缅甸和老挝有不少的跨境学生到中国读书,这反映了他们对我国教育的认可。许多越南边民子女都希望孩子来中国读书,学习中文。1993年,河口县小学开始招收越南籍学生,当年招收两三人,而如今有一百多名越南学生。
跨境子女就读流向关系着国家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跨境线上的教育竞争,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教育。国门学校作为边境教育形象的窗口,需要推动国门学校的不断发展,才能将我们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教育形象发扬光大。
二、国家对边境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国门学校的发展
边境地区作为国家的门户和窗口,其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是国家整体教育状况乃至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体现着国家的教育形象。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旋律,作为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边境地区的教育事业自然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切实提高边境民族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国家民委、教育部等中央部先后制定了诸多的政策和措施。其中,现阶段影响较大的是国家民委倡议发起的“兴边富民”行动,该行动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自2000年至今已给我国边境民族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边境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和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近些年,云南在边境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也做出了许多行动。例如,在“兴边富民”中实施“三免费”教育,即采用边境建设事业补助费实施“三免费”(免教科书、杂费、文具费)教育,范围从2000年边境沿线村委会的13万名小学生扩大到2004年边境沿线所有乡镇、7个人口较少民族和藏区的408626名贫困中小学生,经费由1800万元增加到7263万元。2005年,边境“三免费”教育纳入了国家实施的“两免一补”范围,同时,提高了寄宿制、半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补贴标准。为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布朗族、基诺族等14个少数民族在昆明举办大中专班等,为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打下了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巩固边境民族地区“普九”成果,支持边境县(市)和民族自治县、民族乡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加强“国门学校”建设,进一步改善边境县(市)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对7个人口较少民族、4个省定特困民族和藏区的教育发展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急需的紧缺教师,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支持民族地区改扩建、新建一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一批双语幼儿园;支持民族院校和边境地区高等学校的建设;扶持建设一批有民族文化教育特色的学校,传承、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
同时《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也提出,将“国门学校”建设纳入桥头堡建设工程,增加投入,全面改善边境地区民族的教育办学条件;完成边境口岸中小学、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优先支持25个边境县(市)一中、117个边境沿线乡(镇)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及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适当提高边境县(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生活费补助标准;重点加强边境州(市)高校建设,提升边境州(市)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增强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提高在边境县(市)执教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福利待遇;建立开展勤工俭学、帮困助学的长效机制。
从2011年起,云南省将优先支持25个边境县小学标准化建设,建立地区职业学校和高质量的高校,提升边境民族地区教育水平被提上云南教育工作的日程。《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规划中小学布局,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边远地区中小学逐步实现相对集中办学。
从以上来看,国家对边境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致力于国门学校的建设,努力提高和改善边境教育状况,努力树立我国的国门教育形象。这些优惠政策为国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政策保障。但就目前来说,国门学校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对国门学校将来的建设和保障尤为重要。
三、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为国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云南处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对外开放的地缘支点,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有着4060公里的陆地边界线,约占全国陆地边界线的五分之一,是我国唯一能够通过公路、铁路和水路进入环太平洋和环印度洋地区的省份。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云南走向海洋的重大机遇。云南处于东南亚板块的北部,与东南亚地区构成一个区域整体,是中国大陆板块向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延伸的核心地带,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形成地缘三角。2006年至2010年,云南建成昆明经河口连接越南老挝的国际公路;昆明经磨憨口岸到老挝连接泰国曼谷的昆曼国际大通道;建成昆明经边境城市腾冲到缅甸支那连接印度雷多的中缅印公路。这4条国际大通道中,两条连通太平洋,两条通往印度洋。从云南出境,经过缅甸,到达印度边境300公里,到达孟加拉国500来公里。
把云南建成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充分发挥了云南的地缘优势,经济的发展需要为边境地带培养更多的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合格人才,这就给我国边境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推力。
国门学校作为边境教育教育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维护国家边境教育安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推进教育与社会公平、加强边境教育、国家认同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以及加强与边境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交流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寄予国门学校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河口县教育局相关统计数据.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
[4]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
[5]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6]何跃.桥头堡建设中的云南周边国家安全环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