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沃土上的绿色家园——井冈山市国有林场改革见闻
2015-04-23张志国钟南清
文/本刊记者 张志国 摄/钟南清
巍巍井冈山,绵延五百里,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于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不仅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而且还是满眼青山绿水的“绿色宝库”。在一批世代坚守的林场管护工人努力下,利用天然优势,在管护基地中扩展涉旅涉农产业,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转型升级之路。
近日,本刊记者来到江西省井冈山市,走进井冈山市林场、茨坪林场和罗浮林场进行体验和采访。听介绍、问情况、看变化。本刊记者采访了三个国有林场的负责人、一线职工、退休职工和创业模范,围绕林场森林资源保护、民生林业开展情况以及改革发展的典型和成效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感受了林场职工“二次创业”,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农家乐的新气象。
茨坪林场 职工搞林业“二次创业”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茨坪林场的场长许小平今年55岁,许场长的头发已经花白,看着特别和蔼可亲。他在这里做场长已经2年了。许小平是江西南昌人。
茨坪林场座落在井冈山5A级风景名胜区茨坪。茨坪林场90%以上区域与井冈山旅游景区、景点重叠,每年来学习的领导干部及旅游观光者不计其数,林场承担的生态资源保护压力很大。经过林场几代人的努力,井冈山的生态得到良好的保护,井冈山成了一所天然氧吧,一座绿色基因库,一个优美的旅游城市,井冈山主峰—五指峰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五指峰位于茨坪西南面6公里处,因峰峦像人手的五指而得名,海拔1438米,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五指峰以雄姿险境、珍稀动植物和大面积集生云锦杜鹃等自然景观而著名,是井冈山风景区资源最丰富的景点之一。许小平对记者说:“五指峰也是我国一座最为值钱的山峰,我国第四版100元人民币背面图案就是这座美丽的五指峰。”
“国有林场改革为林场带来了新的生机,林场的生态保护工作经费有了保障,职工收入稳定了,现在广大林场职工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井冈山生态资源保护工作中去,我们也相信茨坪林场的明天会更好,井冈山的山更青,水更绿,井冈山的风景将更加美丽。”许小平说。
“去年12月,井冈山就基本完成了国有林场的改革任务。”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曾以平告诉记者,改革前,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辖茨坪、大井、朱砂冲、长古岭、罗浮、小溪洞等6个林场,均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性质的国有林场。
曾以平介绍,这6个林场总面积42.78万亩,林地经营面积40.9万亩,其中划入保护区的面积有32.2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5.4%。“6个林场,均成建制地划归保护区管理。”曾以平说,林场主要精力已转向森林资源保护。目前,大井、茨坪、长古岭三个林场已停止采伐,另外三个林场也只安排了少量采伐。
井冈山林业资源特别是毛竹资源丰富,同时又是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曾以平告诉记者,停伐后,各林场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农家乐、承包竹林,增加职工就业和收入。
在茨坪林场的大垇竹林,记者现场看到,十几位林场工人正在林子里松土、除根、施肥。“还记得《井冈山翠竹》这篇课文吗?有一句话是不是现在还记忆犹新呢?‘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指着郁郁葱葱的毛竹林,许小平对记者说。茨坪林场毛竹资源极其丰富,有毛竹林1.3万亩,毛竹总株树达250万根,毛竹也是茨坪林场职工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林场改革职工承包毛竹林经营解决了许多就业压力。井冈山的毛竹特别青翠,韧性也特别的好,竹梢可以做扫把,竹身可以做成各种工艺品,竹制家具以及建筑材料。
据许小平介绍,毛竹每亩能有400元的收入,100亩就是四万元的收入。这些毛竹林是职工们1985年开始承包的,有310多户。
林场改革后,茨坪林场由企业转变为二类事业单位,按每万亩配置6人的标准确定了事业编制数。许多职工开始自主创业,林场为这些职工交社保并提供相应的创业机会。
“看看我种植的红豆杉,上面结的红豆是可以吃的。”茨坪林场职工蓝国华,响应林场改革号召,在白银湖村利用自家闲置土地及租赁土地,大胆创业,发展花卉苗木种植产业。
据蓝国华介绍,现在他的种植基地共有160余亩,育有多种名贵花卉苗木,如南方红豆杉、伯乐、香果、福建柏、多种井冈杜鹃。基地内花木树种达40余种,数量达60余万株,总投资80万元,预计产出500余万元。
44岁的蓝国华是林场下岗职工。原来搞林木,现在搞花木。他说自己没有专门学习过花木栽培,完全是自学成才。他是从2000年开始的,边做边学。现在有了社保医保,种植花木,一年收入有三十万或五十万。蓝国华说,他现在种植的井冈山的市花——杜鹃花一盆就可以卖500元。
茨坪林场场长许小平接受采访
林场职工蓝国华接受采访
目前,蓝国华已申请创立了白银湖乡土花木合作社,带动林农、职工发家致富,在他的带动下,目前有10户职工加入合作社。种植基地每年可提供1800个就业岗位。
吃着油炸的南瓜花和脚板薯炸的薯包,听着白银湖村的“村里人家”老板叶学华向记者讲述他的创业故事。浓眉大眼,身材魁梧的叶学华也是林场职工,他和哥哥叶学贵、嫂子和妻子,4个人于2012年4月开办了这家农家乐。当时投资了十五六万。现在生意做的红红火火。兄弟姐妹及其家人原来无所事事,现在他们忙的不亦乐乎,就在今年国庆期间,一家子忙不过来,还聘请好些短期工。
叶学华说,林场帮着他们做宣传,他很感谢林场对他们兄弟的关照,当初也是响应国家号召,自己想赚点外快,原来的收入一年只有一两万,现在一年的纯收入有20万左右。 他们还准备投入五六万搞住宿,增加20多个床位。
许小平说,茨坪林场结合全国新农村建设及井冈山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环境整治、绿化、亮化、美化大力改善了林场的农村环境,林场依托井冈山旅游的大发展,依靠有利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导职工发展农家乐经济,吸引游客到农家乐吃、住、玩、乐。林场改革引导职工发展农家乐有36家,从业人员有147人。
罗浮林场 移民公寓改善林场职工生存环境
罗浮林场场长叶贺民接受记者采访
罗浮林场场长叶贺民今年48岁,皮肤黝黑,声音洪亮。
“百姓高兴,咱们就高兴。”叶贺民望着眼前的林场职工移民公寓开心的说。然而为了这句话,叶贺民和他的同事翻山越岭,走村入户,通过各村队召开会议,个别访谈的形式,积极宣传林场改革做好群众工作,让群众了解改革的内容、程序、目标,打消林场职工们的思想疑虑,使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林场改革,确保改革顺利有序进行。
罗浮林场地处井冈山风景区北大门,是游客从泰井高速进入旅游中心景区的必经之路。全场所辖三个行政村,九个自然村队,人口2000余人。其中有2∕5人口分散居住在茅坪、锡坪、大船、下茅坪四个偏远村队。四村队全属于深山区,职工群众存在生产生活、交通、医疗、小孩就学等诸多困难。2014年,林场开始实施国有林场改革,结合政府深山移民政策,林场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动员,鼓励居住在深山区的职工群众实施移民整体搬迁。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生活出入,在罗浮原羽绒场建设移民公寓。
移民公寓建设占地面积有30余亩,目前已建楼房11栋172套,可安置人口680余人。房价全部实行按成本价出售,每平米不超过1100元,人均按照移民政策给予4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移民公寓的建设,大大改善了林场职工群众的居住和生存环境,对林场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会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叶贺民说,罗浮林场的移民小区建设只是井冈山林场改革改善职工住房条件的一个缩影。
在罗浮林场,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幅“山花烂漫”的景象。叶贺民告诉记者,林场借罗浮扶贫实验区开发之优势,建设了以“山花烂熳、情定井冈”为主题花海工程。技术员朱长龙介绍,通过种植金鸡菊、百日菊、杜鹃、格桑花等不同时令花卉,同时与周边乡村优美生态环境相结合,增加了游步道、观景平台及景观小品,打造了具有强烈效果花海田园人居景观,今年吸引游客2万人次。解决就业岗位200多人,给农民增加收入60万元,给林场发展增添了活力。
在罗浮林场,记者还参观了百姿冷水鱼养殖基地。当时饲养员正在给虹鳟鱼喂食。百姿冷水鱼养殖基地的负责人彭建平向记者介绍,虹鳟鱼是从北京怀柔引进的。是他在三年前在北京怀柔学习、考察的时候发现的。虹鳟鱼,俗称鳟鱼,因其成体内侧有一棕红色纵纹,如同彩虹一样而得名。虹鳟鱼不耐任何污染,必须在清澈透明的冷水中四亚航,养殖产品干净卫生,肉味鲜浓,口感嫩活。
从2013年开始养鱼,已经卖出一万多斤,平均每斤卖30元。叶贺民笑着对记者说“虹鳟鱼过春节的时候,供不应求,我都买不到。”
彭建平说,养殖基地位于罗浮林场土山村。当初主要考虑土山村河滩地地下水源丰富,水温稳定、水质偏碱,不太适合人体饮用,适合冷水鱼养殖。在北京鳟鱼养殖中心的技术指导下,投入近200万在此地建设成井冈山鳟鱼休闲养殖中心。目前现已投资百万初步完成冷水鱼孵化、养殖一期工程建设。
叶贺民说,在井冈山开展虹鳟鱼等冷水鱼养殖,不仅能丰富井冈山旅游资源,更能为井岗山景区提供较高档餐饮业和文化,同时,鳟鱼养殖背靠景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市场,而且景区地处江西省中部地区,靠近沿海开放城市,市场需求较大,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结合精准扶贫和罗浮片区开发发展虹鳟养殖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均较为可观。
井冈山市林场 “林场+专业合作社”成型
今年41岁的罗晓飞是井冈山市林场场长。在记者采访的三位林场场长当中,他是最年轻的。1995年赣州林校毕业后分配到井冈山市林场,他一干就是20年。
回首过去,罗晓飞说,在困难时期,体验了一小段人生的经验。当时的职工比较苦,现在的职工生活好多了。
2009年担任场长的时候,整个林场正面临着经济大萧条,职工们的待遇非常低,正式的上岗职工一个月发到手里的钱只有908元,内退和下岗工人的工资每月分别是500元和140元,职工们普遍情绪不稳定。
“哪怕是不按照数量采伐,在有限的资源中加大采伐量,效益依旧难以维系。”罗晓飞说,一方面受到当时整体市场行情低迷的影响,木材卖不上好价钱;另一方面往年遗留下来的债务较多,银行债务和第三方生产劳动成本不能及时支付,导致林场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福利待遇太低,不少职工选择外出务工。
面对这样的困境,罗晓飞没有退缩,他和剩下的六七十名职工选择了坚守。“你不能要求其他人都按你的意愿选择留下,如果有人愿意跟你一块坚守,那么你就要敢于担起这份责任。”罗晓飞的压力很大,当务之急就是如何破解难题,改善局面。
天道酬勤,罗晓飞说不能仅局限在林场的管护,要充分利用好井冈山的天然优势,在管护基地中拓展产业,把涉旅产业做大做强。
依托井冈山这块金字招牌,井冈山市林场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罗晓飞和林场坚守下来的职工们共同探索出了一条涉旅、涉农多元化经营的林场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罗晓飞他们紧扣红色主题,利用黄洋界分场和茅坪管护基地在黄洋界和八角楼绿色旅游景点附近的优势,建起了黄洋界宾馆和茅坪宾馆,打造出了以理论教学、休闲体验和产业带动为链条的井冈山八角楼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有效对接井冈山的红色旅游、宾招服务和红色培训。解决了11名分流职工再就业,带动当地农户60余户。
另外,林场规划在黄洋界景区新建一个规模3000亩的竹博园,建成一个集竹博园、珍稀树种植物园、休闲自行车赛道,融生产经营、科普教育、科研示范、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在茅坪景区建设一个集红色培训、茶道为一体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罗晓飞说,通过涉足旅游产业,可以为林场职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大家的工作热情。
据罗晓飞介绍,借“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及“井冈翠竹”的金字招牌,不光拓展了井冈山的旅游市场,也拓展了各种土特产、工业产品、旅游制品的宣传、销售阵地。林场通过“林场+公司”、“林场+合作社”的模式,逐步拓展涉农产业。
井冈山市林场采取“林场+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已经创办了井水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森发红薯专业合作社、五木花卉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吸纳富余职工36人,人均年增收3.6万元。
近几年,井冈山市林场的职工们在罗晓飞的带动下,充分发挥黄洋界松木坪和蒲陇坪坑3.6万亩次生阔叶林和毛竹林资源优势,发展林菜、林畜、林药、林苗、林果等林下种养产业;在松木坪建立600亩的无公害森林蔬菜基地,解决12名职工就业;在蒲陇盆地建立以种养业为主的立体生态种养基地,每年实现利润30万元。在公益林建立300亩珍贵苗木培训基地,每年预计实现年利润15万元以上。
罗晓飞说,现在林场的职工住房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他说,市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多渠道筹集资金,组织实施井冈山市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安居工程,小区内公共生活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物业管理规范,林场职工只需自己出资10.8万元,就可以在小区内入住一套面积100m2左右的棚户区改造安居房。
在新建的“江南新村”生活小区,记者见到了林场退休职工谢小涛 今年71岁,他也分到了房子。谢小涛说以前住在林区,还是土坯房。现在生活质量优良大大的改善。100平米,三室两厅,花了10.5万元,一平米才花了1000多元,谢小涛说现在林场职工人均都有一套房子。
谢明亮今年47岁,在井冈山林场工作了七八年。以前是租房住,现在有了自己的房子。改革以前是2000多元的收入,现在是3000多元。他的老婆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感谢党的政策,林场职工才能受益。现在的心情就是舒服、高兴。”
多种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经营利润逐步提高,为林场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资金,职工每年人均收入连续多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既反哺了森林抚育、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又有效保护了宝贵的森林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真正实现“林场增效、资源增量、职工增收”的目标。
2014年,井冈山市林场圆满完成了国有林场改革,通过这次改革,实现了“精简、效能、发展”的目标。
井冈山市林业局局长谢福传告诉记者,井冈山国有林场改革后,林场由原来的8个整合为3个,林场定性定编到位、减员增效到位、完善职工社保到位。
“一个明显的成效就是职工自主创业空前活跃。”谢福传说,下一步,井冈山市林业局将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组织林场与职工开展合作造林,由林场出山场,职工出投资,效益按比例分成。“我们已经在一些林场先行试验,取得了经验。”他说。
改革启动之初,井冈山市林场职工52岁的刘万明,了解国有林场改革出台的女职工满40岁、男职工满50岁可实行场内退养的惠民政策之后,主动向林场提交要求办理场内退养的申请,放弃其原有的中层干部待遇,毅然选择自主创业,优化组合16名场富余职工,组建“井冈山市万明竹业专业合作社”,带头租赁林场现有0.3万亩毛竹林,实施毛竹林笋竹两用高效林培育。一方面,利用林地资源,发展竹笋、生姜、蜂蜜等林副产品的种植和加工;另一方面,利用毛竹资源,发展旅游纪念品、生活日用品等系列竹制品的深加工,高效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人均年增收5万余元。
刘万明告诉记者,他主要搞毛竹的半成品加工。产品销售浙江。除此之外,他还搞林下经济,发展无公害蔬菜。他的蜂蜜一年可以卖2000斤,一斤卖60元左右。
在井冈山市林场黄洋界分场经营的黄洋界山庄里,刚刚巡山下来的场长林鲜华向记者展示了他们和企业合作生产的竹筒酒。这款在青色的竹节中灌满纯糯米酿造的米酒,密封后贴上红色标签,极具井冈山特色。林场提供毛竹,仅这一项每月就有3000元利润。宾馆在十一黄金周期间也是天天爆满。“我们巡山,家属就到宾馆帮忙。”
林鲜华说,他今年45岁,属于“森二代”。父亲就是当年老林场的,本来他还想自己的孩子能够接他的班。林鲜华说在这里工作了17年,当年收入不是很高,现在搞农家乐,去年养了100只鸡,今年养了400只,一年好的时候,可以增加二万元的收入。他说现在70多岁的老父亲每年都会上山住一阵子,在这里巡了一辈子山,对井冈山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黄洋界、茅坪八角楼、龙江书院、朱毛会师广场、象山庵,这些井冈山的著名景点对游客来说很新鲜,但对于踏遍井冈山的林场职工来说,井冈山的美景远不止这些。也正是他们的常年坚守,使分布在井冈山景区、景点周边的9.8万亩公益林的安全得到了保证,确保了井冈山的“红绿交相辉映”,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