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品德与社会的价值

2015-04-23

科技视界 2015年11期
关键词:品德家庭生活

李 静

(秦皇岛市海港区西港路小学,河北 秦皇岛066000)

《品德与社会》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三条轴线,指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师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选取素材要源于生活,同时要深入到家庭生活。

1 选取素材要源于生活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就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lash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比如在《平安回家》这课中,我特意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故事。比如《篮球女孩》,通过听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女孩为什么会失去双腿?失去双腿又意味着什么,她此后的生活将面临着什么等等,进一步认识到车祸带给个人、家庭的伤害,懂得道路交通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安全和幸福。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我们才能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还有一段学生放学回家的录像,录像中行走过程中几人并排走、看书聊天、不按规定路线行走等等,是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课堂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找到了错误所在。可是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呢?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概括、提炼,并播放正确回家行走的方式,使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一个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经验。我想,这几个镜头,将会在这个班级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也会极力避免这种危险的发生。如:在教学《谦让》一课时,我根据我的教学设计,首先安排了一个课前准备活动。上课时在操场上我预先准备了10根绳子,然后把全班同学带到操场上,要求全体学生练习跳绳。这时一部分学生争先恐后,奋力争抢,毫不让人。抢到绳的孩子高兴地跳了起来,没有抢到跳绳的孩子有的嘟着嘴,有的沮丧着脸,有的在吵,有的则耐心地站在一边静静地等候。在跳的过程中,有的孩子能让人,跳了一会儿之后,主动对身边的同学说,我跳累了,给你跳一会儿。可有几个孩子却不一样,丝毫不顾站在身边等候同学的感受,一直把绳拿在手里,好多同学纷纷向我告状说:“某某同学不讲理,只顾自己一人跳,不给我们跳……”我见火候已到,迅速组织学生进教室,这时我问:“大家玩得开心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生1:(高兴地说):“我跳的可开心啦。身上都出汗了。”生2:(愤愤不平地说):“我在旁边等了好长时间,就是没人让给我跳,真没意思。”这样,让学生带着在自己亲历生活的体验中发生的行为冲突,思想矛盾,真实问题走进课堂,生成主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研究,讨论、交流,在互动中自醒、自悟、自主去修正不良言行,使“讲谦让”真正成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在教学中,运用课内外相结合,如与班队会相结合,与举办专题讲演、故事会、营火晚会相结合,还可以举办夏令营,走出去请进来等结合。也可尝试渗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想理念,并在这种思想理念指导下,使我们品德与社会课动起来,成为学生真正喜欢、喜爱的课。使我们品德与社会课成为一个平台,学生在这平台上大显身手,展示自我的选择性。使得这个平台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由于有了学生亲身体验与实践,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行成。

2 深入家庭生活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而且品德课的许多内容又是和家庭有着紧密联系,或需要家庭配合的,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美好精神家庭的建设至关重要。如:教学《我从哪里来时》这一课时,我没有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而是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家庭调查活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问各自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2)向各自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情况?(3)问妈妈自己在妈妈肚子里,妈妈有什么感受?(4)问爸爸、妈妈自己成长中有什么难忘的事情?(5)请父母提供自己的出生证。(6)准备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学生在家长协助下完成了调查活动。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有关生命的一些常识,还可以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震撼,生命来之不易,必须珍爱生命,孝敬父母。课堂教学不是课程的全部,课程也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要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努力让孩子亲近生活,获得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提高感悟能力,社会认识能力,营造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当然,有效的活动才是走进生活的活力所在,只有那些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有的体验、感悟、收获的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让家长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总之,围绕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这一理念,我努力把生活引进德育课程中,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1]吕小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性教学探讨[J].教育革新,2008(11).

猜你喜欢

品德家庭生活
家庭“煮”夫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品德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