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红拳进高校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及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2015-04-23李晓红韩晓燕

科技视界 2015年11期
关键词:体质校园传统

毛 雁 李晓红 韩晓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5)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小云体育文化的发展将极大地推进校园文化,校园文明的发展,也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师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氛围和条件。红拳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其发展渊源课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秦朝,据《中国武术史》记载,秦时就已经出现了对练套路,而且最早盛行于“三辅”,即今陕西关中一带,这即是红拳的最早雏形。相传,秦王嬴政每次打完胜仗的庆功会上,武士必跳拍打舞,“击皮为鼓”,以示庆贺,据考证,陕西红拳炮锤套路中的“放炮”、“十三响”等动作,就起源于此[1]。红拳发源于陕西,因此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红拳中惯用的拳势“雀地龙”、“裙栏”等就是陕西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西家拳”的特征,所以陕西红拳有被称为西家拳[2]。红拳的这些特征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可发挥巨大地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规定“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对于这个问题,陕西省高校进行了积极的尝试,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自2000年开始,陕西部分高校已经自发地将安塞腰鼓引入校园,并进行课堂教学。自2009年开始,红拳传习所在多所高校设立,2011年,西安市部分中小学校开展了“红拳”进校园的活动。“红拳”进校园也成为陕西高校非物质体育文化在校园传承的典范,通过“红拳”进校园的经验和实践活动,将为我国非遗体育文化进高校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

1 “红拳”在高校传承的方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2012年将“红拳”引入教学,红拳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学习过程也经过了不断的尝试与方法的改进。由最初的只是部分体育教师将其作为武术教学的一部分,在学习本门武术基本技术与技能之余,作为介绍性或拓展性内容传授给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在此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愈加的浓厚,求知欲望更加的强烈。这样的教学效果加强了体育教师对“红拳“在校园中传授及将”红拳“作为新的体育项目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是将“红拳”理论知识作为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进行讲解,通过讲授“红拳”的发展,特征,意义等让学生在思想上了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熟悉红拳的技法特点,加深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红拳”的技术和技能教学做好准备。另外加强“红拳”的宣传工作,由体育教师和学生会共同承办,成立“红拳”协会,积极吸纳学员,宣传“红拳”,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红拳”,推进“红拳”在校园中的普及。其次:进行红拳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分成两大部分。一是进行课堂教学,作为体育选项课的内容传授技法技能给在校的大学生,通过一学年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红拳”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红拳”十三式和十二式的基本动作和技能,并将其在为学期末的考核和考试内容。二是通过晨练的方式传授“红拳”技法和技能。由专门教授“红拳”的教师,在早晨晨练当中进行传授,推进“红拳”的在校园中的推进和发展。

2 “红拳”对校园文化的推进作用

“红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其在校园中的推广对校园文化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时“红拳”在校园中的推广也将极大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3]。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体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经济决定了中国体育文化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和内向性,其思想核心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中国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强调以义生利,勤劳敬业。因此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人的和谐。义利观构成了儒家经济论理在生产行为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以义生利相衬托的是人们的工作态度,早在源点时代一勤劳敬业精神就是令人赞赏的美德,并衍生化为社会共识,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4],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很少强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

中国民族体育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平思想与西方体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民族体育文化承袭了中国文化中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并受它的影响形成了贵和持中、和谐统一的体育精神。这一点和奥林匹克所倡导的宗旨——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以及奥林匹克的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促进相互了解,是完全契合的。“祛病健体”是中国民族体育的根本出发点,其注重“在宁静、冥想中悟道”,动作上多模仿动物,以球形、环形、向心形为主,强调小肌肉群、小关节参与动作的完成。这不能不说与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心欲宁,志欲逸,气欲平,体欲安,貌欲泰,言欲讷”有关[5]。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没有严格规则的限制,而是过多讲求套路、功法、注重休闲、养生,和其他社会文化缺乏必要的、内在的联系,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理论体系。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在价值上表现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在整个体育过程中,强调“养生化”的价值主线和“意念”、“境界”对生命的价值。而不刻意追求外在的负荷与强度和肌肉的收缩方式。力求通过养生,使人体与自然相互交融,汲取日月精华,天地灵气,而五脏通达,六腑协调[6]。追求“澄心如镜”、“静悟天机”的至高境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专注于人内心的道德良知的发掘,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中国儒家文化开创了这样一条道路:由内向外去驰求,通过修齐治平,通过内圣外王,通过成己成物,从内在发掘这个世界,所以是一个从内往外的过程。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或者基本精神,是一种伦理精神。这些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观念和精神在新世纪中国高校的传播和学习,将会更加的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奉献,大公无私,热爱生活,热按自然,积极进取的唯物主义人生观,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7-8]。另外通过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学习,也会是新一代接班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基础,激起大学生的爱国精神。

3 “红拳”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2002年7月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研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式颁布实施。至此大学生体质评价标准形成,要求每年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质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体重,身体机能:肺活量体重指数;耐力项目的:800米(女)/1000米(女),台阶试验;柔韧项目:坐位体前屈;力量项目:掷实心球,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握力体重指数(人选一项);速度、灵巧项目:50米跑,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足球运球,排球垫球等(任选)。2007年4月教育部,体卫司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体质,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然而纵观近十年来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我们发现,在国家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体质虽然有很大改观但近视眼,小胖墩人数依然增加,学生的耐力项目、速度项目等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2014年教育部通过各级学校的体质测试报告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做了修改,并将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纳入学生毕业成绩的一部分,足以证明国家对学生体质的重视,也反映出了我国学生体质现状的问题。因此,提高学生体质亦成为体育教师的工作重点。

陕西“红拳”在高校中的引入和学习,我们发现学生的体质状况有很大的提高,通过一学年,两个学期的“红拳”教学,我们发现学生的880米/1000米、50米、立定跳远和肺活量体重指数明显提高,身体形态指标虽有所提高,但差异并不显著。“红拳”教学主要以传授“红拳”十三式和二十四式为主,在配以适当的专业练习和柔韧性练习,每周上2个学生,100分钟,另外课后练习1次,时间为1个小时,并在没接课上课前对课后练习内容进行检查和打分,确保课后练习的完成。红拳的体系包括盘、法、势、理。红拳崇尚柔软,主张以轻巧取胜对手,其手法、眼法、步法、腿法、身法、跌法、拿法等都具有独特的特点。讲求动作之快,灵活、多变,柔中有刚,刚柔结合,借势发力,一发致人。身体各关节协调,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内外合一,将全身之气发于拳脚、肘膝、肩胯,以增加打击的力度,所以红拳的劲力特征表现为劲力丰富,全面,发力独特,出其不意。要求学生在练习时专注,认真,形神统一,充分发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呼吸吐纳的协调,达到融合和忘我的境界。因此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性很高,学习起来进步很快,动作掌握和领会的也快,所以练习的效果明显。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大的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勤学、苦练、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传承了中国文化,提高了道德修养,达到了身心和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将会成为新时期教育的一项改革,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中的学习和重播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还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打好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杨宝生,向玮.中国红拳的尚武精神与锐意进取的思想[J].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2006(10).

[2]杨宝生.中国红拳[M].陕西科技出版社,2006.

[3]王晓.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若干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72-75.

[4]牛爱军,虞定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兼与王晓同志商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4):57-60.

[5]马增强,朱莉.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2):139-142.

[6]程艳伟,等.传统武术在体育高等院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8.

[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许万林,曾玉华.丝绸之路陇右文化与唐代长安体育的繁荣[J].体育科学,2005(5).

猜你喜欢

体质校园传统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