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看女大学生的爱情观
2015-04-23强丽
强丽
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对美好的爱情总是充满向往,大学生谈恋爱早已司空见惯。但由于大学生的爱情观还不成熟,因而会导致诸多负面影响,甚至还做出情杀、自杀等过激行为。[1]所谓大学生爱情观,是大学生对恋爱婚姻的认识、态度、看法及行为的总称,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决定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就为我们别出心裁地生动诠释了当代女大学生的爱情观,而且充分展现了当今社会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自省式的女性主义思潮。
对《致青春》中当代女生爱情观的总体认识
在《致青春》这部影片中,有好几段爱情故事被导演有意或无意地安排在一起,交织着、纠缠着。足见,赵薇导演是在试图以自己独特的女权主义视角解读当代女大学生的爱情,抑或留给观众去思索“何为真实的爱、正确的爱、幸福的爱”。
不难看出,在影片《致青春》中,“逝去的青春”其实质就是“留恋的爱情”。若以少年发育青春期为界,人的心智发展可分为人的性格养成阶段和爱情主题阶段。人无论是在青春之期还是在垂暮之年,爱情都能使之心智成长,都能促之开悟追求,都能赋之悲喜人生。
较之国内早前传统的文艺爱情片,《致青春》编织了更为复杂的故事内容,涵括了众多人物、人物关系纠结且时间跨度长。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女主角郑微与陈孝正的爱情、阮莞的爱情、黎维娟正是由她们自己把握的,所有的悲欢离合似乎都在她们的主观意志支配之下发生。她们姐妹的花样爱情成功地刻画了当代女大学生的现实爱情,为这些花季女生的青春注入了新的吸力、魔力。在这部影片中,女权主义爱情模式的叙事确实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女生情感信息充足和青春情感刺激丰富的情感大餐。[2]
率真郑微:当代女生爱情的理想主义代表
缘起于轻度的男女之间的喜欢,便产生了盲目迷恋甚至崇拜的爱恋。这种爱恋并未发展至承诺和与之共度余生的阶段。事实上,很多大学生在恋爱之前,并不清楚对方是否爱慕自己,不清楚自身吸引力何在。在激情的刺激下,男女大学生有了亲密关系,理不清楚彼此的感觉究竟是喜欢还是爱,只期曾经拥有、不盼天长地久。在感性的支配下,女大学生并不理会这种感情的生命力,无论亲密或激情、无须承诺。
在这部影片中,近乎有点“二”的女主角郑微的爱情是那么义无反顾、坦荡、率真,爱上了就直截了当、哪怕软磨硬打,爱上了就热烈深浓、无怨无悔,这也引得影片中众多男生的爱慕和追求。可以说,正值青春期的男生,在这种强大的当代女大学生的爱情攻势面前都无可抵挡,只会束手就擒、缴械投降,心甘情愿地将她的小红旗插在自己的心头之上。但是,这种倒追式爱情的致命弱点,实质上就在于青春女大学生是一厢情愿的、不够深思熟虑的,是建立在年少无知、柏拉图式的幻想之爱基础上的。这种女性主义的浪漫情怀终究还是敌不过穷苦人出身的男友陈孝正对现实生活利弊的考量和利益的权衡。
女主角郑微从小天真聪慧,却一直暗恋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伴侣——林静,将其视为人生奋斗的全部动力,一路狂追到林静所在大学的城市上大学。但是,由于林静在不经意间发现了郑微的妈妈与自己的爸爸之间的畸形恋情,而不敢面对郑微,因而就像人间蒸发一样对郑微一直避而不见,致使郑微以为他出国留学了、无声无息地消失。稚嫩、狂热的郑微此时遭受人生第一次爱情挫折,心理无法承受打击、一下子崩溃。天真、靓丽的郑微一直以来的童话般的爱情梦被无情地击碎,也由此引发了观众们对她的深切同情。[3]
正在这时,郑微遇上了她的第二任男友——陈孝正,真正彰显当代女生爱情的恋爱故事由此拉开序幕。郑微与陈孝正的爱情是以男女生的心理、行为对抗开始的,是一段由恨生爱的花开、到由爱至离的花落的恋爱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郑微与陈孝正的大学时代的情感完成了这两次巨大变化,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当郑微与陈孝正的爱情再次受挫时,她真的受伤了。这一段爱情更让她刻骨铭心,也是她真正的爱情启蒙。
在这段爱情里,她幻想过伴侣之爱——这可谓是大学生情侣之间圆满的爱情。这需要亲密、激情和承诺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发生。以彼此信任为基础、以彼此吸引为催化剂,既相对稳定又充满激情活力。这种爱情存在于郑微的心中,也被深深地渴望着,经过了恋爱初期的冲动,余下的就只有男女间的理性眷恋。
在与林静意外相逢后,之前存在于郑微心里的谜团才逐渐被解开。后由于失恋和阮莞之死的直接刺激,郑微也表现出她作为女性的柔弱一面——主动回归自己的初恋情人林静住所寻求慰藉。但在得知林静与施洁相好之后,郑微主动选择离开林静,因为在经历多次爱情挫折后,郑微内心深处已经变得非常强大了。这是对道德艰苦卓绝的坚守,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是真正掌握自己爱情的当代女大学生形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对当代女大学生爱情创伤的情感弥补方式,是对当代女大学生爱情观的精神寄托。
在影片的末尾,成就辉煌、衣锦还乡的陈孝正离开外国的妻儿回国来找昔日女友郑微。但郑微不为所动、反感和鄙视他,毅然选择决裂,坚决从情感上惩罚这一爱情背叛者和不道德者。[1]实际上,这就是以郑微为典型代表的当代女大学生对那些为成功而不择手段的功利主义爱情观的一种彻底蔑视与严肃批判。这正是理想主义爱情对现实主义爱情的批判,正是人格尊严的坚守和胜利。[4]
悲悯阮莞:当代女生爱情的纯粹主义代表
在该影片中,大美人阮莞的爱情观着实令人心生敬佩而又有一丝悲悯。她对男友的爱是那么深沉、大气,仿佛饱经风霜、久经历练的母亲对孩子的爱一般。当得知自己相恋多年的小男友意外出轨而导致对方怀孕时,她却沉着平静、不离不弃,以母爱般的包容之心宽恕自己的爱人、抚慰爱人焦躁的心绪,揽下全部责任、冷静妥当地处理这天大的麻烦和抚平这刺痛无比的伤疤。在处理完这些棘手的事情之后,阮莞独自迈着沉重的步伐登上返程的列车。然后,也是独自一人暗自失声痛哭,这一幕极大地激起了观众无以言表的爱怜之心。
在阮莞的爱情词典里,早已超越了青春大学生那种小我的浪漫情思,而是完完整整地将全部的爱奉献于对方,将其中所有的痛苦留给自己独自承受。像阮莞这样一位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当成一种信仰和责任的女大学生,当然值得所有人尊敬。这种近乎母爱般的青春爱情是伟大的、高贵的,同时又是珍稀的。命运似乎总是那么爱捉弄人,越是具有值得社会尊重的、高贵的品格的人,越是要经受着各种磨难甚至摧残。在这部影片中,阮莞正是这样一位令人悲悯的美丽女生,因为她偏偏爱上了一个自私懦弱、无德无能的小男生。最终,就在自己即将踏入婚姻的殿堂之时,因为要满足这个小男生的愿望,美丽动人的阮莞付出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生命,让所有人为之心碎。
在爱情的辞海里,青春靓丽的阮莞是那么胸襟广阔,爱得那么纯粹,不计任何回报,乃至无怨无悔。难道阮莞缺乏犀利的爱情目光?当然不是。通常情况下,正值青春期的男女大学生在恋爱之初的彼此爱慕之情也是纯真的、没有其他私心杂念的,而上苍的安排似乎也是冥冥中自有定数。如果不是自己的男友生性那么懦弱无能,纯真的阮莞也无独自坚强之必要。如果不是阮莞那种母爱般的宽容和爱护,她的男友也可能不会像顽劣的孩子一样毫不懂得珍惜。
好在赵薇导演和编剧构思缜密,悲悯阮莞在影片中还是得到了上苍的眷顾,因为一直有一个人在默默地守候着她、深爱着她。这个人就是老张,是一个在男女大学生爱情生活中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三无”青年,即无权、无钱、无背景。但正是这么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他却有情有义、有理想、有担当。面对真心之爱情,他能一直隐忍、执着;面对生活的窘困,他学会了嬉笑、洒脱。这种爱才是最真实、最幸福的爱情,是对阮莞爱情之殇的一种弥补,更是对她纯真爱情的赞美。她只求真心、不为物欲;她至善至美、至真至纯;她始终如一、执着恒久。应该说,阮莞最终应是幸福的,因为她的爱情之花永恒鲜美地、卑微执着地开在另一个人的世界里。
现实黎维娟:当代女生爱情的功利主义代表
以满足物质欲望为主导的婚恋关系,不是真爱,而是虚幻之爱。这种爱情虽然不一定会缺乏激情,但一定会缺失真正爱情应有的亲密和承诺两大元素。这种纯粹以物质为基础的婚恋,男女大学生都不了解各自的内心世界,之所以能走到一起都是因为要满足心中仅有的物质欲望。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洪流中,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不少女大学生萌生“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能使鬼打墙”的观念,变得非常现实、非常功利。[5]
可以说,该片中现实女生黎维娟的爱情就不是真正的纯粹的爱情。为了满足自己物质上的追求,她一心想找有钱人,甘当“负心人”、抛弃自己的男友(赶走为见她而来同一城市打工的初恋爱人),自愿嫁给一位离异富豪,甘愿当人家的后妈,并一脸尖酸地炫耀暂时还不属于自己的财富。毋庸置疑,她的这种爱情观也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女大学生功利爱情观的一种客观存在。[4]有着出众的才貌而出身卑微的黎维娟是这样定义自己爱情的——“待价而沽”(一心想卖个好价钱)。在当代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里,这是有着出众才貌的女大学生不难实现的一种“爱情”模式。但遗憾的是,黎维娟式的爱情,虽然能够得到一些物质上的光鲜和体面,但并不一定能够得到自己的真爱和作为人应该拥有的最起码的人格尊严。当然,爱情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并非超脱物外的,而是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
但是,按照物质守恒定律,所有物质最终无非化作尘埃而已。如果从纯真爱情的观念看,黎维娟则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因为在她的爱情词典里,注定没有“真爱”二字。一个人的生命是苦而短的,无非三万多天。一个人活着的体验,主要还是精神上的感受,即内心的幸福或者不幸福——这才是人存在的真正价值。古今中外,有些爱情故事成为千古绝唱、感动天地;有些爱情却一刻未曾存活,腐朽得比自己的肉体还要快。这种无爱之爱、功利的婚恋,在本质上缺乏激情、亲密与承诺。男女彼此之间只是熟人而已,彼此间的关系随意而肤浅,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爱情”。
基金项目:2014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就业研究”(2014-JKGHC-0185);河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ZJC14143);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划项目“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2014-MGH-054);河南省社科联项目“河南高校革新及其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KL-2014-2121);河南省社会科学科普项目“在爱中教育孩子”;济源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河南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项目编号:JYSK -2014-23)。
参考文献:
[1][美]安东尼·克龙曼.教育的终结:大学何以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M].诸惠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珍藏版)[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3]郭敬明.爱与痛的边缘[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8.
[4][美]玛莎·努斯鲍姆.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M].肖聿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5][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第2版)[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强 丽(1979— ),女,山西朔州人,硕士,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及其管理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