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课堂插上活力的翅膀
2015-04-22朱明
朱明
● 打造活力课堂的意义
从目前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在计算机机房里完成的。而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分钟左右。因此,如何打造一个充满活力且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对于要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课堂的活力不是拘泥于教师形式的“活”,而应该是学习内容的“活”。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 形成活力课堂的要素
1.兴趣使然,事半功倍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往往对操作计算机的兴趣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书画作品等成果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展示,或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进行成果展示汇报,能激发学生更加浓厚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2.自主探究,充分体现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出的。这种方式重视学生主体、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既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
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等,尤其在开展活动前必须进行资料的搜集等准备工作,在这方面信息技术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学生利用互联网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出相关主题的内容,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特别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充分利用网络知识可以提升研究性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整合资源,合理开发
富有智慧的教师是善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的,这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学会和发挥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在整合的同时也开发课程资源。具体表现在整合社会资源、整合生活资源和整合媒体资源三个方面。这些资源的整合利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将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4.任务驱动,激情迸发
“计算机能力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但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开始自己创造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无穷的创造力。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例如,在《开心一刻》自选图形的课程中,学生想让五环互相环套,却涂抹了圆的一部分弧;想嵌入几个漂亮的汉字,却一个字都输不上去,等等。逼你提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大功告成后,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任务驱动”就是创设一种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5.合作分享,全面提升
合作,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新课程主张个性的体验,同样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合作探究学习是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无论是任务方案的设计、分工,还是任务的具体实施、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有时是家长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合作,信息技术为这种合作探究开辟了空间。
例如,在教授《心情驿站》一课时,教师只需要打开“电子教室管理系统”,利用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声音、录像片等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并提供研究探索所需资源的地址与路径,学生就可以进行“各自为主、人自为学”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实际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探究的内容,能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独立地进行学习,并随时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多种方式的研究交流。另外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也可以通过系统把某一学生机设为“教师机”,让这位学生向全班“广播”他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
学生还可以通过校园网、地区的局域网进行跨班级、跨学校的合作探究,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传播与推广创造了条件。
6.开放思想,求同存异
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将课堂还给孩子。因此,各学科教师应学会摒弃传统教学中封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摒弃一切围绕教科书转的局面,从课内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打破“求同”,敢于“求异”,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开放的教学内容、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真正做到由封闭走向开放。只有这样,课堂才能不断地生成智慧,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
● 结语
综上所述,既然是活力的课堂,就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力、学生的学习活力,还包括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只有这三个方面的活力综合起来,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课堂。所以,有活力的课堂一定是学生为主体、学生个性得到培育与发展的课堂,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提高的课堂,也必将是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