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幅小年画 成就大产业

2015-04-22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绵竹二十四孝陈刚

“这讲的是舜帝大象耕田,孝行感动天地,尧王禅位的故事……”2月11日,绵竹市第十二届年画节上,在绵竹市中心广场上的一个年画展销现场,85岁的绵竹年画北派传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代表人李方福老人正在向来客讲述着一幅年画里的故事,孙子李德敬则在一旁接待顾客,稍微闲一点就赶忙坐在画案前给年画着色。

据绵竹市文广新局局长高松介绍,如今在绵竹,专职年画的画师约千人,每年产值三四千万元。一幅小小的年画,成就了一个大产业。

从画“二十四孝”到讲“二十四孝”

今年85岁高龄的李方福老人,从12岁起就开始学年画。但现在,画画已经不是他的主业,自编自唱“二十四孝歌”向人们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成了他每天必做的事情。

“二十四孝故事在我们德阳家喻户晓啊,安安送米、一门三孝等等,但这些画以前也都是黑白拓片,我就想给它着上色,看起来更形象更生动。”李方福说,大概是一九八七年,他开始琢磨给二十四孝图配色,“用了差不多半年时间,终于成功了。”

李方福的画有种火辣辣的味道。镇宅赵公,怒目圆瞪,造型古拙夸张;双扬鞭门神,气势雄浑,色彩明丽,辟邪纳福妙极了;即使是仕女图,也带着俏皮与泼辣的四川民间味道,与江南的仕女图气质迥异。

“画了七十多年了,画不动了。”李方福说,现在已经把手艺传给了儿孙,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跟爷爷的手艺比起来,我还差得远呢。”李德敬说,现在自己的手艺画小尺寸和中尺寸的没有问题,画大中堂画还“火候不够”。

做出年画“大产业”灾后重生“年画村”

白墙黑瓦,年画上墙,小桥流水,四处鲜花,初春里的绵竹年画村还有点点油菜花的映衬,像极了江南三月。

村委会主任徐守荣站在村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和车辆,再看看这个熟悉却又陌生的村子,感慨道:“发展至少提前了20年呀!”

如今,这里聚集了100多位专职年画画师,每年创造上千万的产值。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让更多回乡创业的年画村人尝到了甜头。年画艺术、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这三张王牌使全村人均年收入从震前的不足4000元增至万余元。

湖畔的绵竹年画传习所里,已故年画大师陈兴才的孙子陈刚正在一边画画一边接待游客。

“现在,除了我们陈家,年画村从事年画产业的人员还有一两百人,年画从业人员的年人均创收也达到2万元。”陈刚说,在回来继承爷爷的手艺前,他在广州打工,“我今年赚了几万元钱,比外出打工自由,自主创业。”

爷爷陈兴才是绵竹最着名的年画艺人、南派传人,作为绵竹年画南派第9代传承人,陈刚接过了这个年画家族发扬光大的重担。陈刚除了从爷爷那里继承了传统的年画制作技艺,还不断进行创新。

“制作工艺还是传统的,只是载体从单纯的纸,变得多了,衣服、手绘、陶版什么的,但,人们还是喜欢纸质装裱的。”陈刚说。

2014年绵竹年画传承与保护协会成立,希望对外能为游客带来更好的年画体验,对内能为村民提供更多技艺培训。

年画村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灾后重建不仅奇迹般地为年画带来了新生,“年画村”也因画重生,还成为了4A级旅游景点。

特色实用的产品带绵竹年画走向世界

2月11日,绵竹市第十二届年画节开幕,主题依旧是“到绵竹过中国年”,绵竹除了迎来回乡的游子,还迎来更多的游人来绵竹过年。

“游客真正需要的,是实用、特色、价格实惠的商品。”绵竹年画展示馆工作人员柳琴说,一幅绵竹年画至少一两百元,中堂画更是要几百上千元,甚至更贵,不是人人都有这个需求。

根据市场调查,绵竹年画开始走上杯子、烟灰缸、抱枕、雨伞等生活用品。这一变化很快得到市场反应。柳琴回忆,第一批次五百把印有绵竹年画的雨伞,很快都销售了出去。

而年画艺人陈云禄的画室除了卖年画,还在发挥推广年画的作用。他是已故老年画艺人陈兴才的儿子,“今年春天来得早,有点春暖花开的感觉了,春节来我们这里的人很多,一般都是一大家人来耍,如果有小娃娃喜欢年画的,我还是想给他们教一下。”陈云禄说,他已经教了成都绵阳等地的三四十个学徒了,都是免费的。

除了年画周边产品的全新创意和制作模式的成熟以及市场的良好反响,年画本身也在不断创新,相继开发出刺绣年画、陶版年画、金丝年画、银丝年画、葫芦年画、竹编年画、木雕年画等品类,并衍生出年画服装、手绘年画折扇、手绘年画挂历、年画贺卡、年画伞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已销往美、法、英、日、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猜你喜欢

绵竹二十四孝陈刚
双组分速凝剂在长大隧道湿喷中的优势探讨
清代绵竹年画《迎春图》艺术特色分析
孝道岂可愚学愚传
由敦煌本《二十四孝》看儒释伦理的融通
百善孝为先
“三数”求解大揭秘
陈刚:“千年大计”执行者
盗墓黑手伸向汉晋“绵竹城”
现代二十四孝
巧说服,让要离家出走的他悬崖勒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