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型高官李书磊
2015-04-22栾慧
栾慧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书磊日前赶赴福建,担任福建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这是一个副省级职位,李书磊今年50岁。
李书磊有一个货真价实的博士学位,尽管年仅50周岁。李的辈分甚高,1978年,14岁的李书磊考进北京大学,成为“新三届”大学生当中的一员,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级。
1964年,李书磊出生在河南原阳黄河滩上的一个小村庄。上小学后他连跳两级。李自称跳级是因为一开始学习的东西大哥都教过了,觉得“听课没意思,还逃学”,后来跳了级,课程都是新的,就再也不敢逃学了。
为了逃学,李书磊曾经装过肚子疼,搞得老师要到家里去告状;家长担心孩子们去黄河里游水,就在他们背上用粉笔画上圈儿,以防下水,“但这也好对付得很,等凫完水再让同伴用粉笔将圈儿画上”。
李书磊自幼就是智谋型人才'孩子们打架,他不是主力,而是出主意的那一个,“属刊、孩儿里的文人。他这样评价道。
“我把家里的书都看了一遍,《林海雪原》《西游记》《红楼梦》,能找到的我都看。”李书磊说,“当时我最喜欢《西游记》了,看了就学孙悟空,撅断我们家后院的小树,把皮剥了,当金箍棒。”
李书磊本科时就读于图书馆学系,这个系如今被归为信息管理学院,和情报学等专业在一起。不过他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直是在北大中文系攻读的。
14岁上大学的李书磊有“神童”的美誉,在高考中击败了许多比他年长和阅历丰富的竞争者,也收获了很多年长同学的友谊。
“在北大读本科,同班同学教会我很多东西,他们大都是高中毕业后闯荡过一阵子的人,工农商学兵五行八作的人都有,他们带到班上的简直是一部中国社会史。”李书磊说,“同学们的经历与见识使我很快摆脱了中学时代通过报纸、课本认识世界的偏狭,加上当时正如火如荼的思想解放运动,我的思想与心智在不断的惊愕中进步。”
李书磊时常被老师引为楷模,用来教育比他小得多的师弟师妹。
1983年,19岁的孔庆东刚刚考上北大中文系本科,李书磊已经在北大中文系读硕士研究生,二人成为真正的师兄弟。孔和李同龄,开始把他当做班主任温儒敏的儿子,后来觉得他“白白胖胖像个大孩子”。
“李并不觉得自己年轻,他真的以一位兄长的态度给我们介绍北大的掌故,介绍他的研究课题。”孔提到,他在读书期间曾经多次“闯下大祸”,“每次案发后,都有书磊兄秉承教授的旨意前来叮嘱于我,从他—本正经的神态中,感到了师门的温暖。”
1989年冬天到1992年,李书磊在北京西郊租了一套房子读书,主要读中国古代经典。“很少说话,临窗苦读。读到感动之处,就特别想找人聊一聊,但没有人,就把心得写成了札记。”
毕业后的李书磊—直在中央党校任职,从讲师做起,历任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主任、教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直至在2008年12月被提拔为中央党校副校长。1992年,他到河北青龙县挂职县委副书记一年;2004年,在陕西西安市挂职市委副书记两年。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职位是李书磊首次真正进入地方担任实职。
他的前任是59岁的袁荣祥。袁在1月20日当选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回籍贯所在地任职,副省部级官员一般在60岁之后不会再担任宣传部部长这样的一线职务。
李书磊在传媒一线搏杀过,上个世纪90年代,李书磊在报章杂志上开设专栏,而且出版了多部作品,在文坛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李书磊的随笔在今天看来相当文艺。“人过了25岁,沧桑感就有了,漂泊感也有了,凭青春力量四处闯荡的那个阶段结束了,这个时候特别需要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情感的皈依。”
在他一篇《河边的爱情》的文章中,他写道:面对河流你会想起你已经失去和必将失去的一切,想起在这永恒的消逝中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会有一种无法安慰的绝望攫住你的心,你感到一种无限凄凉的脆弱与感伤。——也正是这个时候爱情就产生了。
他认为,《诗经》中的很多爱情诗,大都发生在河边。溯及原因,还在于时间的无情逝去正像这流水,所以你想抓住点什么,爱情就此产生。在《关于精神》—文中,他写道:“到了今天,在这我青春将逝的而立之年,夜半醒来我突然感到一种大惶恐。我要一直这样平庸而快乐地生活下去吗,直到暮年?”
20世纪90年代,是李书磊作品的高产期。他在《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报刊上撰写专栏,关注文艺思潮和文化现象,针砭时弊,成为文学界著名的“第五代批评家”。而在1993年到1999年间,他一共出版了9本书。
他在文坛声名鹊起。与此同时,他的仕途之路也走得颇为畅通。从1993年起,他就开始担任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语文教研室主任,1999年开始担任文史教研部主任。
“严谨、低调、务实”是他在中央党校的同事对他的评价。从2008年被提为中央党校副校长至今,李书磊再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
爱读书的李书磊总是号召别人多读书。孔庆东就说,“每见书磊,他总是号召大家埋头读书,为国效劳,一副‘龙头老大的气派。”
李书磊在《宦读人生》一文中说,“我真正欣赏的不是读了书做官,而是做了官读书。做了官读书才是一种雅兴,一种大性情,一种真修炼。”
这是儒家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理论的现代化应用。“不管做多大的官,不读书便不过是一介俗吏,相反,只要永怀读书和思索的慧根,又何计其官职大小有无。”李书磊写道。
李书磊推崇爱读书的国家领导人。2001年,李在《战略与管理》发表了一篇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文章。他提到,这场危机能及时化解,除了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克制以外,美国总统肯尼迪也表现得相当忍让。
李书磊发现在危机之前,肯尼迪恰巧读过《八月的炮火》,这本讲述一战的史书令肯尼迪对糊里糊涂爆发的战争怀有高度的警惕。
习近平本人的最大爱好是读书,最近他在接受采访时谈论自己的“时间都到哪儿去了”时,提到自己的时间大多用来看书。习近平在2009年的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的开学典礼上也要求领导干部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李书磊2007年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时,谈及文化的意义。他说,“相对于物质满足,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相对于当下问题,文化是一种诉诸长远、诉诸千秋万代的视野和情怀。”
李书磊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政权要想传诸久远,也得有文化。从历史上看,没有文化、毁坏文化的政权也都是小朝廷,不数世而亡。”在2000年的一篇访谈中,他对于因为文化精神的丧失而产生的内心道德
约束的崩溃,感到忧心。
另外,对于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消费主义以及暴力倾向,他也持警惕的态度。他认可的解决方案是:“知识分子有责任向年轻的一代解说经典,解说传统,用他们能够理解、喜爱的方式展示经典及其精神的魅力。”
李书磊曾说,自己最敬佩的人是--
白居易,那个把诗歌读给老婆婆听的诗人。和李书磊一样,白居易出生长大都在河南。白居易去杭州工作过,修建的白公堤,造福Wo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用佛家的无差别心洞见人生,他避免了人们常用的那种等级偏见”。李书磊说。
尽管长年和更年长的人共事,李书磊对人生的看法充满了紧迫感,“人过了30岁,日子也随着年龄一道急速地奔驰而去,紧迫感是越来越强烈了。我想,人_辈子也就活到80岁吧,我已经过了几乎一半了。有时候半夜醒来,突然想起这事儿,想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做,真正的学术构建还没有完成。我心慌了。”
而今天,他已经50岁,如果在学术上这是一个步入收获季的年龄,不过对副省级官员而言,50岁仍然年轻,或者说刚刚开始,50岁的副省级还有光明的前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