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追求个体自由
2015-04-22张凯歌
文/张凯歌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追求个体自由
文/张凯歌
教育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是把个体当做“社会人”,追求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还是把个体当做“自由人”,最终达成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呢?这是教育哲学上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似乎也是一个两难的话题。个体始终存在和生长于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的影响,没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何谈个人呢?但另一方面,如果完全以社会为中心,又似乎有灌输和强制之嫌。本文把“国难”成为时代主题的1930年代作为历史背景,探讨在这样一个统制教育盛行、教育染上浓郁时代和功利色彩的年代,追求个体自由的清新之风能否吹入教育界?进而反思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个体自由解放以来,包括杜威、罗素等在内的西方自由主义教育代表人物相继受邀来华讲学,使得儿童中心、个体自由的思想在教育界盛行,但发展到后来,学生流于放任,教师权威被肆意践踏,教育质量明显下降,教育非但没有达到救国的目的,反而加速了亡国的步伐。进入1930年代,国难危机客观上要求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共同对抗日本的侵略,为此这一时期反对1920年代教育领域儿童中心、自由放任的呼声不绝如缕。比较突出的是1933年《大上海教育》第2卷第2-3期刊发的“教育统制专号”,刊发多篇文章强调教育统制的重要性。而事实上,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于形式上统一全国之后,也在不断加强对教育领域的统制,企图通过教育来巩固全国的统一。30年代更是借“国难危机”之名行“加强国内社会舆论和思想控制”之实,在教育领域厉行统制政策。这让那个时代的教育染上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和功利色彩,通过教育培养救国所需的人才,最终实现民族国家的延续似乎成了1930年代教育领域理所应当负担的全部使命。
但这一时期,教育领域并没有完全被统制思想所湮没,还有小部分当时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胡适、张奚若、潘光旦等赞同教育领域的自由思想。他们认为当前救国还是需要一批有独立思想意志和健全人格的青年,救国并不是一班没有独立思想的奴才造成的。他们认为“个体自由”有助于培养出独立的人格和有助于每个人才智的充分发挥,而这是为达到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所必须的。虽然他们的主张仍然不乏强烈的现实色彩,但值得宝贵的一点便是在那个人人提倡统治教育的时刻,为教育领域注入了一股自由和清新的空气。而潘光旦在30、40年代发表多篇关于自由主义教育的文章,他认为自由的教育不是“受”的,也不应当有人“施”。自由的教育是自求的,教师的职责只在于在青年自求的过程中加以辅导,使自求于前,而自得于后。另一方面则须注重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促成健全人格的养成。
其实,从今天人的视角来看待教育领域对个体自由的重视和独立自主人格的养成,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教育对于自由问题的重视自古希腊时代就已经萌芽,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自由教育的问题,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教会人们如何谋生,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如何利用闲暇,来发展自己的理性,从而造就豁达的胸襟和自由的精神。但在1930年代的中国,日本逐步加紧侵华的步伐,国难危机日益加剧,如何通过教育来定确定一个统一的目标,从而凝聚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战,成为当时多数中国人的共同诉求和心声。教育目的自然无法忽视国难危机的现实社会背景,而仅仅专注于所谓个性的自由和独立发展,此时的教育目的正在于谋求广大人民思想的解放和整个民族国家的解放。但另一方面,教育本身又必须坚守一种永恒追寻的教育理想,这便是教育目的理想性一面。教育活动并不像政治活动、经济活动那样,是应对当前的,“教育事业是一项具有理想性的事业,或者说,一切教育是为了理想、追求理想的教育,没有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教育的使命就是不断地超越现实,向理想的彼岸靠近”[1],教育的终极追求便是个体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胡适、张奚若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统制教育盛极的1930年代对于个体自由和思想解放的提倡无疑是宝贵的。
21世纪的今天,国家正努力朝着现代化的进程迈进,无论是从个性和独立自主人格对个体思想解放和创新精神激发所产生的作用,还是从它对整个民族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来说,我们都应该重视这种人格的培养,而教育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把学生看做是具有能动生命力和独特个性的鲜活个体,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始终坚持以个人的人格完整、身心健康为基础”[2],另一方面,“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顺应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扬长避短,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使教育过程能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提高自我”[3]。同时,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人格,不迷信和依赖于权威和教师,敢于怀疑,善于反思。
[1]季爱民:《教育的理想及价值追求》,教育探索,2005年第3期。
[2]高鹏,杨兆山:《教育:以建构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教育学报,2013年第9卷第4期,第8页。
[3]高鹏,杨兆山:《教育:以建构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教育学报,2013年第9卷第4期,第8页。
G
A
2095-9214(2015)02-0272-01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