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2015-04-22甘媛

亚太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共情中学语文文本

文/甘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文/甘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所要传达的情感,这也是对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过程,它有助于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进行自觉迁移,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多种阅读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语感教学的运用、课外延伸阅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共情能力;培养

一、背景介绍

在中学阶段,青少年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合适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目前仍处于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对于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语文课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语文阅读教学通过阅读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感受文本思想内涵,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透过作为形式的文本,直达作者的灵魂,使其心灵受到感染,情感受到熏陶,把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借鉴到现实中,在人际交往中迁移运用,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含义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学生独立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语文课本中的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使心灵受到启发从而引发自己思考过程。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说:“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这里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有较高的定位,也即通过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启发学生对自我个体以及自我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联系的思考,提升学生对他人和自我的认知能力。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

“阅读与鉴赏”是高中语文必须修课的一个重要单元,这个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利用自己有限的阅历和感悟能力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并能进行流畅的表达,进而深化为个体独立的价值观和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价值准则。每篇阅读文本都是作者观念、情感、思想的载体,而这些观念、情感、思想又都是通过事件、人物、景物来传达的。学生在阅读、品味、感悟中对每篇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能够逐渐做到感同身受,甚至受到强烈震撼,并能得到情感上的升华,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能做到迁移运用,自觉地体谅理解他人的感受,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这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化功能。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过程。

三、共情能力

“共情”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一个词语,源自西方。也被翻译成同感、移情、共感等。但我们一般采用“共情”一词。共情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能采取适当的反应的人格特质。这是个人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在情感层面和认知层面达到一致的最佳状态。

作为中学生,共情能力的表现就是能去个人中心化,在与同学出现误解时,能自觉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并体谅他人,主动积极地化解矛盾,达成共识。在与教师出现分歧时,能冷静理智地主动沟通,规避隔阂的产生。

共情能力的培养不是每学期十几节按部就班的思想政治课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地进行培养,尤其是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而唯一能够做到在课堂教学中也能够达成德育目标的,只有语文课程。语文课程中,最有效的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能够通过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如临其境的阅读方式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感受人物的命运,体味文章所传达的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从而引发他们的内省行为,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最终达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共情能力的培养的目的。

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

(一) 农村中学学生之共情能力现状

首先,由于城乡资源配置不均,高考模式的一元化,农村中学的教育主要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分数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而内涵最丰富的语文课也上得刻板无趣,毫无生气。其次,培养学生共情能力重要途径的思想政治课也只是灌输给学生比较空泛的爱国情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微乎其微。再次,现代学生多半都是备受宠爱的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感受能力上有所欠缺,难以以社会人的姿态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从而陷入了难以解脱的精神困境。

(二)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还原文本,中学德育课的作用是有限的,而语文课作为一种德育的载体,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地组织课堂,采用多种阅读模式让学生感受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启迪学生的思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需要教师运用多种阅读教学模式。如朗读法、默读法、角色扮演法、课外延伸阅读等。在朗读法中,又可以分为诵读和品读。诵读是把指定的文本读出思想、读出感情,涉及到的多为抒情性较强的文本。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感受能力有限,很难做到这点的,所以这个环节一般是由教师完成。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正如我上面提到的洪镇涛老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自觉接近作者的认知层面,做到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读法,是指根据自己的认知再现文本内容,注重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品味,多体现在文本中的人物语言上。例如,洪镇涛老师在上《荷花淀》一文时, 就成功运用了改编艺术来再现人物形象。他将水生嫂和水生的两段对话进行了变动: 第一段, 把水生嫂说的话改成了泼辣的、不通情理的语气; 第二段, 把水生嫂说的话改成了娇滴滴的语气。洪老师绘声绘色的表演,赢得了学生的欢迎,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学生在笑声中透过语言品味到了水生嫂的性格、情感,体味到了小说对话语言的和谐感、分寸感和情味感。这给学生一种思维的启示,也就是在平时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别人说话的语气与表情来准确判断别人的情绪,从而能够快速给出合适的反应,营造融洽的交际氛围。

默读是让学生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让学生不出声地浏览文本,从而养成学生主动思考、揣测作者写作意图以及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习惯。当这种学习习惯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之后,学生就学会了思考,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有更为明智的行为选择。

角色扮演法是形式最为灵活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它有效地把寓教于乐运用到了教学中,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例如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一课中,郭老师为了让学生评价愚公这个人,不断地设计情境,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愚公、愚公的子孙或者智叟,通过表白自己的心里话,让学生走入不同人物的内心,达到从各个方面来综合评价愚公的目的。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也是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每一次阅读教学之后,当学生受到了感染,对自我和社会萌发了新的思考却没有突破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当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广泛涉猎,精心筛选,推荐给学生一些可以拓宽视野的文章和书籍。当学生的阅读面扩大了,对众多作品中不同作者所传达的思想观念有了整体的了解,就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审美体系,甄别作品的优劣,汲取所需的精神养分,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这种课外阅读的模式能够使学生获取课堂所没有涉及到的人生哲理,能充实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自觉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修养的人。

五、结论与前景展望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有效手段。它是一种周期长、见效慢却影响深远的育人方式。这个过程里,教师通过多种阅读教学模式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形成共情思维,自觉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深入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所要传达的思想观念。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合适的方法,加以适当的指导,就能够促使学生培养出将心比心、体谅他人的人格特质,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做到更加地宽容与温和,这样有利于整个学习生态的构建,也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他们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杨眉.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一一核心人格特质训练.中国青年报.2006.1.29

[2]张珊明.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4.

[3]李建亮.邹花香.教学生学会阅读.中学语文教学,2007,(6):12.

[4]徐凯文,王雨吟,李松蔚等.心理创伤、共情缺陷与反社会人格障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0.5(4):253-258.

[5]赵丽娜.共情研究综述.学理论[A].2010.10.20

[6]王海彬.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学周刊. 2014年第12期.

甘媛(1989—),女,汉,湖北麻城人,在读研究生,湖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G633.3

A

2095-9214(2015)02-0067-02

湖北大学)

猜你喜欢

共情中学语文文本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