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互动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2015-04-22王丽
王丽
【摘 要】“互动”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其实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这是一个从社会心理学引入到教学领域的概念。
【关键词】教学模式;多项互动;阅读教学
20世纪60年代,“互动”的概念被引入课堂。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特征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目前西方普遍采用和推崇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亦要求教师不再只是专业知识的提供者,而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以便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
全面的互动。它包括师生间互动、生生间互动、以及人境的互动。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向学生提问、共同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强化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案例引导、问题提出、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集体学习、分工合作等,推动学生间信息和知识的流动,鼓励学生间的互动学习;除了基本教材、讲义外,教师通过引入补充资料、视频文件、教学卡片等多种教学材料和器材,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推动人与物、情景的互动。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要求
互动是教学模式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思考,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行互动式教学有以下要求:
首先要求教师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作为教师不仅要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还应该熟悉相关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尤其是能够丰富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兴趣的相关素材和案例资料。
其次要求教师平时注意案例素材的积累。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引入的案例是否合适就需要教师的专业判断。教师不能仅仅依照教材照本宣科,而应该在日常的阅读、研究以及生活中有目的的去搜寻和积累,在课堂上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案例进行现场修改或演绎。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其他能力的形成。阅读教学的探讨研究是语文学科如何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教学结构科学化、效率最优化的重要课题。
“引读阅读法”(以下简称为“引读法”),与传统的教师“满堂灌”讲解课文的教学法相反,它根据面向未来的需要及教育新理念和课程新标准的要求,以帮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为目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辨证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阅读训练与思维发展的关系,启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练习阅读的技能,逐步养成独立看书作文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实现从教到不需要教的转化,以达到“授之以渔”、自主学习的目的。
“引读法”的前提是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内因,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引导虽然是必不可少的外因条件,但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懂得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为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个道理,从而真正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
“引读法”的关键在于“善引”,相信学生能读是一方面,帮助学生善读是又一个方面。而学生的善读则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教师的善引,应当是学生善读的一个重要条件。
“引读法”的重点在“相机诱导”四个字上。上述引读法,是阅读教学中的一朵小浪花而已,决非一套僵化的公式。作为教师,既要有“相机”的能力,又要有“诱导”的艺术,要善于针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学习状况,按照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因文、因人、因时而定法,择“机”而“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