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史料 培养思维能力
2015-04-22何东辉
何东辉
【摘 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观察、分拣、综合、概括、创新等能力是思维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能力又是新时代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形势下历史教师应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关键词】史料;培养;思维能力
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用好史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一、依托史料,审视教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耶指出,学习活动始于学习者的注意。通过注意,学习者选择了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材料,并将有限的心理能量集中在相应的信息上,同时与新信息有关的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原有知识被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才真正开始了。
历史是过去的事,我们无法亲身体验,但许多文字、图片、声音、实物等史料,向我们表白着历史的来龙去脉,历史的万千姿态。如果教师能用好这些史料,让过去的事鲜活起来,一次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便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比如,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时,如按书中几个标题讲下去,学生学起来就会生硬而乏味。若先将教材配图等史料呈现在学生前,让学生以史料为依托,审视教材,同时设置一些问题,效果则截然不同。具体讲,在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通过图片,你能说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和内容吧?”由于切入口较低,学生粗读教材后,争着回答,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给出正确答案,真是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通过史料的运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敏锐、全面、细致地观察问题、获取信息、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更加高涨。
二、分析史料、深入教材,培养学生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实状态下,人的潜能是以隐蔽的形式存在着,在常态下不易表现出来,只在严格要求、提高标准时或个人在充满信心的时候才能超常发挥出来。了解了史料,不见得就掌握了历史的真正内涵。只有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分析,才能培训学生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前例来说如果仅对史料所体现的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还不能揭示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现实意义”的主旨。这时伏特加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提出能引起学生深思、激起学生思维涟漪的问题,使学生求知欲由活跃状态转入亢奋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在上例中可提出如下问题:假设你是一位民主人士,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你能通过什么组织参加祖国的哪些政治建设?你认为这些活动有什么重大意义?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已见,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实现了书本知识向个体知识的转化。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其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三、回顾史料,整合教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各部分、各特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的联系和关系。通过综合,我们对问题的全过程就有了更深入、更完整的认识。概括更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联系起来。通过概括,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趋于深化、正确、全面而本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占有了史料,理解和掌握了课本知识,也解决了相关的问题。但要达到最好的效果,还需要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即回顾史料,整合教材。这个过程相当于一般教学中的板书过程。但是这里的这一过程不是由教师来完成,而是由学生来完成。具体操作是,让学生准备一张纸,写出本课的知识结构,之后选取其中三五份进行展示并点评,主要以表扬为主,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绚丽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赞科夫科:“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好教材史料,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开得列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