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仁中和美育观的当代意义
2015-04-22袁敬娜
袁敬娜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濮阳 457000)
曾繁仁中和美育观的当代意义
袁敬娜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濮阳 457000)
曾繁仁提出的“中和美育观”,充分吸收了中国优秀文化思想,使中国美育走向世界。在当今生态危机、人性危机、心理疾患危机等全球性危机问题面前,世界呼吁了解中国优秀文化,曾繁仁更是以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为己任。
曾繁仁;中和美育观;当代意义
一、中和美育观
曾繁仁吸纳古典文化结晶出“中和美育观”,中国古代的“中和论”美育思想是一个多层次的理论体系。首先,它强调的是艺术创作的情与理的和谐。《中庸》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观点在艺术创作上的体现就是情与理或情与性的和谐统一。其次,强调文艺作品艺术表现的“中和”。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论诗、论乐,提出的“乐而不隐,哀而不伤”,“尽善尽美”等思想都贯穿了“中和”精神。再次,指出美育的基本目的是修养人格,而理想人格的核心是“文质彬彬”、“温柔敦厚”。这种理想人格的核心无疑就是显现了“中和”思想。最后,在美育的社会作用上,强调美育要促进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可见,曾繁仁的中和美育观,从微观来看,着眼于人的心性的塑造、人格的完善;从宏观来看,培养的是一种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一种宏阔的审美世界观。
二、现代性困惑:现代性的“双刃剑效应”
我们不得不赞叹现代化赋予的缤纷世界,物质富足,琳琅满目。物质更新之快,瞬息之间,以至于“流行”和“时髦”成为时代标签。高科技产品、电子产品、网络、飞机火车私家车等都使我们生活更加绚丽多彩。然而,现代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导致的生态失衡、人性危机、心理疾患更使人们触目惊心。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人游离在享受与疲惫、幸福与忧郁、物欲与精神之间,很难找到平衡点给予告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大批学者投身于精神创造的世界,试图给时代、社会尤其人类自身寻找到最好的出路。曾繁仁便是其中一个。
生态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当人用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使自我人格上升到一定的人生境界,自然而然也会用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与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人类将会愈来愈加和谐、健康、美好;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实现生态审美与人生审美的统一,人类就会走向诗意栖居的理想状态。
三、寻根意识:中国传统美育理论的发掘与转换
现代人的孤独,不是因为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缺失的孤独,而是身处丛密的人际关系中和身居熙熙攘攘的社会里的孤独。从存在的层面看,人人忙碌于交往之中,每天也许要与数十人数百人打交道;从人生的层面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人都成为孤独者,这是一种精神的孤独;从人的精神诉求的层面看,寻找“根”文化,不仅仅是回顾历史、眷恋传统。这犹如人体基因决定着人的漂亮程度、性格特征一样,文化寻根的目的,也是再次探索优秀“基因”以培育为现时代的精神之源。①
1988年11月,世界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返回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②曾繁仁对此给予了自信而积极地回应,指出中和论美育思想便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智慧之一。《礼记·中庸》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之一,它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外,“和为贵”、“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下同节”等皆是寥寥数字,然而蕴含的哲理足够一个人品味一生。从个体来看,若是深刻体会到其中滋味,便会审美地对待他人、生活、社会、自然与自身,若是以此智慧经营人生,便是审美地生存!从民族来看,以此作则便可以富国强民,永栖世界之林!此外,曾繁仁也指出中国古典文化有待于深层地发掘与转化,由于中国古典文化缺乏严谨的学术性,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论理论为指导,将中国古典精髓文化发掘出来,并结合时代精神将其转化为现代美育建设的价值资源。
总之,中和美育观是曾繁仁发掘与转化中国古代“中和”思想,从而提出的美育本质观,较为深刻地揭示出美育的本质是通过人的审美态度的培养,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毋庸置疑,作为中国人必须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
注释:
①人生的“根”意识.中国教育报,2003-4-30(03).
②曾繁仁.现代美育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69.
G623.7
A
1007-0125(2015)03-0250-01
袁敬娜(1984-),女,河南省南乐县人,中共党员,助教,2006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贵州大学文学院,获哲学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