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运用心理学手段解决声乐教学问题的四项案例分析

2015-04-22赵维娜

戏剧之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音形象思维歌唱

吴 静,向 松,姚 静,张 宇,赵维娜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21)

合理运用心理学手段解决声乐教学问题的四项案例分析

吴静,向松,姚静,张宇,赵维娜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21)

类似“心理学手段在学科教学方面的运用”的课题在国内外各种文献中多有涉足,但从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研究,针对研究通过声乐技术层面解决不了而运用一些心理学手段成功解决声乐问题的角度来进行科研立项的却很少,此研究有助于为学生声乐学习中的疑难杂症提供解决方案,给声乐教学工作者予以启发,提供一些更直接、更实际的帮助。本研究打破了传统的心理学理论与声乐课堂教学相互分离,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的模式,用实际案例说明问题,将给广大声乐师生带来更直观、更具体、更实际的教学参考和帮助。

心理学手段;声乐教学;思维;个性;心理素质;学习状态

目前声乐教学普遍采用的主要方式是“感觉式启发教学”,它是指教师通过聆听学生的发声,用自身的经验对声音效果进行判断,再用形象的比喻把主观的感受传达给学习者,让他们通过这些形象的描述,结合相应的练习来达到老师的要求。比如针对打开喉咙的教学,教师会用“打哈欠”、“吃棉花糖”“声音在头顶开花”等语言来提示学生,这需要默契的配合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找到内感觉,通过不断地重复练习,进而巩固、形成其自身固有的能力。“感觉式启发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有关心理认识的过程,在长期的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因素对其自身的声乐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些因素牵涉到了心理学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个性”与“情绪”、“心理素质”等概念,掌握了这些概念的特点,合理运用声乐教学手段及心理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研究、实践、总结,可以解决学生长期以来运用常规手段解决不了的某些顽固问题,接下来,我们结合案例来进行说明。

一、有关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声乐教学案例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人的两种思维形式,人用右脑主管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则由左脑主管。形象思维依托于人对形象材料的意识体会,通过获得直接的感官体验来获取事物形象,在这个阶段,人的意识虽然已经理解了事物的形象特征,但还没能提升至抽象表达的程度。而抽象思维则是通过分析提取事物的本质特征来形成概念,并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有一段时期人们一度认为,艺术家都是用形象思维来思考,而科学家则通常用抽象思维来思考。其实不然,两种思维是并存的,只不过艺术家要表现艺术作品,更需要形象思维来体味事物的内涵,科学家严密的逻辑思维要依托于抽象思维才能更好的洞悉事物的本质,他们的思维模式都不是独立的,比如作曲家需要有严密的逻辑如和声、织体等,科学家的思路也需要形象的事物构造如物理学中的原子构造图、生物学中的DNA分子排列等。声乐的学习活动也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律,采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方式来运作。从理论上讲,声乐教学中的“感觉式启发教学”正是充分运用了形象思维的特点,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有太多的主观因素和个人理解的偏差,容易导致学生的疑惑不解甚至出错,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做正确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时通常会说“把气吸到腰上”、“腰部变胖”等,这是对我们内在感觉的一种形象的感官描述,学生通常会纳闷:“气能进到腰上吗?难道肺长是在腹腔的?”……因此,“感觉式启发教学”需要有一个标准作为基础,那就是客观的科学理论,比如人歌唱发声原理中涉及的生理学、物理学原理,在坚实的科学理论支持下而进行的形象思维,才是更准确的,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能转化为抽象思维,同时,抽象思维能指导我们准确地认识和掌握直观感知的形象以深化和促进形象思维,可以看出,抽象思维能帮助人分析、认识形象构造,进而对形象思维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简单地说,在声乐的“感觉式启发教学”中,其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内感觉(形象思维)转化为语言描述(抽象思维),学生通过理解这些描述(抽象思维)找到正确的内感觉(形象思维)。如果没有准确的抽象思维,所进行的依托形象思维来转化的“感觉式启发教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针对这一点,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观察与总结,找到了解决的途径,下面选取一个典型的案例来说明。

学生A是男高音,高音问题一直困扰着他,我对他说:“唱高音时要‘关闭’,不能使蛮力......”但他一直不知道“关闭”为何物。所谓“关闭”,实际上是歌者在唱高音时咽部变细,声带振动部位变小引起的一种内感觉,我也用很多比喻试图帮助他找到感觉,如唱高音时“感觉声带窒息了”、“感觉喉咙里有痰吐不出来”、“像穿针引线”、“声音打到脸上”等很多诸如此类的提示,但是他始终还是唱不得法。我通过观察和沟通得知,该学生的困惑正是因为对于发声器官的构造及其原理不太清楚,对老师所做的比喻没有一个准确的形象而造成的。我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去引导他,根据心理学中形象思维及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来设定了一个教学方案。

第一步 明确形象以提升概念

“形象”与“抽象”两种思维的基础都是感性认识。歌唱时歌者需要用大脑对发声系统进行半自动化的操控,这一切操控都是用内在的感觉来进行,要让学生找到准确的内感觉,必须要使其见到内部的构造。我向该同学出示了人体解剖图,讲解了人喉部的生理构造,并带他走访了医学院,见到了真正解剖好的标本,让他对内部的构造有了足够的形象体验。之后我开始给学生讲解声学原理:人的发声系统就像一个可自动调节长短粗细的双簧管,唱高音时管体必须变细才能发出高音。同时唱越高的音声带越拉紧,其参与震动的部位越少,因此需要压力高而量少的细气流。这些措施让学生得到了准确的理论指导,对唱高音的原理有了确凿的抽象思维。

第二步 用准确概念强化想象控制训练

由于唱高音需要发声系统各部位合理巧妙的配合,长期的习惯让该学生一唱高音就喉咙紧,气息上浮,因此,做无声练习是很有必要的。我让学生对着镜子做试着把咽部变窄的无声练习,想象让声带开口变小,咽部变细,学生有了“声带窒息”、“喉咙里有痰吐不出来”的感受,再结合加强力度、变小流量的呼吸练习——“春蚕吐丝”练习来体验“带对抗的呼吸”,用最大的压力放出最细的气流,用点燃的蜡烛放在嘴边来检测气息,既不能让蜡烛熄灭,又要让火焰跳动,感觉气息像“穿针引线”,做一段时间后便让他撤掉镜子和蜡烛完全用意识操控这一组合动作,用最富有意义的形象思维形式——想像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强化训练,使得学生学会了用准确的意识来控制相关的部位,并经过反复练习形成能控制自如的发声习惯。

第三步 有针对性的发声练习

有了上面两个步骤,加以时日,学生在掌握了以建立在准确理论基础之上的形象思维进行的内部控制能力之后,我们在声乐课上就开始进行高音练习了。值得一提的是,此时不能操之过急的进入a2以上的高声区,要待其建立好完善的中声区之后再从f2与升f2开始,结合合理的有对抗的呼吸往上进行高音的“关闭”训练。

经过以上步骤,目前,A同学能够比较娴熟的发高音了,我试着将这一教学方案运用在其他同学身上,均获得了良好效果。

二、个性和情绪对声乐演唱者的影响及案例分析

个性是指一个人精神上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整体面貌,是人的共性中所显现出的具有独特性的一部分。“个性”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起初指演员配戴的面具,后来特指具有特殊性格的人。通常,“个性”是个性心理的简称,又称人格。个性是后天发展而成的,生物学上的品质是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适应、争斗的过程中磨练而成的,社会学上的品质是在接受教学、学习之后从社会实践的感悟、认知中形成的。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尽相同,品质也有所差异。

情绪是多种思想、感觉、行为综合生成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情绪分为 “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前者与生俱来,与遗传信息有关,后者是后天形成,与交流学习有关。

研究表明,个性和情绪影响人的行动和状态。高校声乐教师教学对象的年龄阶段通常都在18至23岁左右,其心理和生理都已普遍发育完成,个性和情绪特征也表现得相当明显,有的活泼开朗,善于言谈,有的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教师要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灵活多变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通常,阳光向上、朝气蓬勃、乐观健谈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进入歌唱状态,演唱时情绪高涨,表现力比较丰富。性格内敛、情绪低落、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则表现出相反的一面。

学生B是一名民族女高音,上课时经常出现紧张、害羞的神情,说话音量小,没有乐感,歌唱时没有形体语言和面部语言,声音发紧,缺乏艺术表现力,她的个性和情绪状态影响了其声乐学习及演唱方式。这类学生的问题主要由以下两种原因造成:

(一)先天因素:是指上一代的染色体中包含的遗传性状传递给了下一代。在日常生活中,子女与父母之间不仅仅外貌相似,而且性格兴趣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子女往往会表现出父母的某些性格特征,这些是先天条件所决定的。

(二)后天因素: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对人个性形成的影响。造成人与人之间不同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相同,或者同一环境下所受的教育不同。

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讨,结合声乐的学科特点和心理学知识为该学生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案:

1.运用谈话法、观察法与学生沟通,找到突破点。

在与学生B进行交谈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她的父母离异并各自成家生子,特殊的成长环境造成了她性格上的某些缺陷:独来独往、情绪化、性格叛逆,这些表现是她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是后天因素造成的。在平日的教学和生活中,我特别注重对她传播正能量。例如多让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参加集体节目,久而久之,她的个性逐渐变得开朗起来,歌唱时的胆怯心理也消散了很多,歌唱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声音变得饱满、通畅。

2.激发积极的情绪以找到良好的歌唱状态。

假如一个学生的个性内敛,通常情况下她的情绪也会比较沮丧,无法保持积极的歌唱状态。声乐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和感觉到,这时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听觉来感受,必须发挥自我想像力和创造力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化,用生动的比喻使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当学生充分发挥自我创造力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声音的微妙变化,积极的情绪随之而来,那么歌唱时情绪低落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教学时让学生心理上彻底放松。

学生B性格内向、容易紧张焦虑并缺乏自信,因为歌唱时过于紧张害怕,造成她的歌唱状态一直不好。我在教学中时常给予这位学生鼓励和肯定以增加她的自信,例如,为了使她发出良好的声音,我在上课时让其用高位置的声音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当她按我的要求朗诵时,口腔便自然地打开了,丰富的面部表情也随之显露出来,我及时地给予正面的评价,使她的心情变得愉悦,情绪得以放松,声音也变得松弛和自然了。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这位同学在专业上有了突飞猛进。我们将此案例的解决方案用于其他类似学生的教学中,均取得良好效果。

三、学生心理素质对声乐教与学的影响及案例分析

心理素质是指人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客观现实的随机应变能力,是生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思想文化素质的结合体。简单地说,它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形成的心理能量、潜能、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方面,人的发声是受心理支配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声乐学习有帮助,反之则有碍学习。

心理学家一般以人的性格品质、认知潜能、心理适应能力、内在动力等方面的情况作参考来衡量心理素质的好坏,而提高心理素质除了考虑生理上的某些因素之外,则要从自我意识、智力、情感调控、意志、个性、学习和交往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C是男高音,有较好的嗓音条件,但他歌唱时高音上不去,音量偏小,上课时神情恍惚,显得力不从心,考试的时候竟然还在台上发抖,出现忘词、音不准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他,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用常规的手段也显得力不从心,于是,我开始从另外的角度去寻求解决方案。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翻阅了大量的文献并走访了多位专家,通过运用心理学研究法中的观察法和问卷法多次与该学生进行交流,全面深入的了解了他的情况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该生的心理素质极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该学生经常熬夜打电脑游戏导致休息不好,身心疲惫,生理的改变引起心理素质的降低。

(二)因为缺乏自控,管不了自己爱说是非的嘴及晚上熬夜打游戏影响同学休息而不能与同学和谐相处,心理上处于孤立状态,抗挫折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影响,惧怕舞台上的孤独,也害怕高音上不去丢人,会遭到他人嘲笑,过度在意他人评价。;

(三)以往的声乐教师太严厉,经常的批评和打击导致他自我审视过度,严重自卑;

(四)歌唱意识方面存在问题,唱歌时总是过多的考虑方法,小心翼翼,害怕出错。

找到症结后,我便从以上几点入手帮助学生逐一解决问题,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解决身心疲惫的问题。

在我的耐心劝导下,学生逐渐改变沉溺游戏的习惯,作息时间渐渐正常化,身心得到休息后便能用最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同时心理素质方面也得到一些改观。

(二)帮助学生克服舞台上的孤独感和惧怕心理。

我借鉴了心理学中的暗示法,给学生出了一个主意:每次上台的时候想着在和自己最敬佩的歌唱家一起演唱,从思想上克服在舞台上的孤独感和惧怕心理。我还私下和教学班其他同学约定好,每天在特定时间到演艺厅为C同学充当听众,报以最热烈的掌声和赞美,并得到演艺厅管理员的帮助,尽可能地为C同学开放舞台,让他多到舞台上练习以适应环境,积极参与舞台实践,创造各种机会让他在人前表演,积累丰富的演唱经验,提高现场的随机应变能力。

(三)建立准确的自我认识,解放天性。

该同学自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没有准确认识自己,二是没有成功的体验,要改善他的自卑状况,首先要让他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评估。上课时,在充分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客观的评价学生现有的问题,让他准确的认识自己,同时明确的表达了老师的立场:绝对不会因为学生出错而加以责怪,逐步释放他的天性,从而提高歌唱热情。通过老师在发声方法上的用心指导,他体验到了成功演唱的感觉,问题得到了良好改善。

(四)“有意识”与“潜意识”的结合

控制存在“有意识”与“潜意识”之分,如果歌唱时多用“有意识”控制去支配器官,过多的考虑发声技巧,就达不到艺术表现的目的。对此,我要求他加强练习,让正确的歌唱动作形成自然,用“潜意识”控制发声而进行艺术表现。通过大量反复的练习增强其歌唱意识,让学生的“有意识”和“潜意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演唱时就能胸有成竹,甩掉包袱全身心融入作品。

通过长时间的努力,该学生逐渐发生了改变,在老师多次的引导下,此学生终于唱上了高音,舞台上不再感到孤独和惧怕,表演也变得沉着与稳重,较之以前,该生在专业上有了质的飞越。我们运用此方案在其他学生身上实践也卓有成效,充分证明此观点是有效而具有代表性的。

四、学生学习状态对声乐教与学的影响及案例分析

学习状态是指一个人学习时在方法、心态、身体等综合作用下所处的状态,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反应。声乐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声乐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应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状态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它能使歌唱者对声乐活动形成认识倾向,并对声乐学习产生强烈的注意、探究和明确的指向。再者,声乐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学习兴趣对声乐学习者的审美与创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学习兴趣对声乐学习者未来的歌唱事业也起着定向作用。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对声乐学习渐失兴趣的学生,这种倦怠的学习心态,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声乐学习的效果及声乐事业的发展。有效的消除学生这种倦怠的学习状态,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有着决定性作用。

学生D自转入我们教学班以来,上课始终无精打采,演唱时也心不在焉,声乐学习进度缓慢,这给老师出了一道难题。在某次上课过程中,她无意间流露出的对声乐学习的消极心态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我对其展开了深入全面的了解。经过多次沟通,我了解到,她一直被高音颤抖的问题所困扰,觉得这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继而引发了对声乐学习失去兴趣的心理。为消除该同学的消极心理,我实施了以下方案:

(一)加强技巧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自信。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让学生重燃兴趣,就的从问题的根源--高音颤抖问题开始着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在课堂上重点攻克她的高音颤抖问题,不断鼓励,引导他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同时给予她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建立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成就感。

我给学生制定了一个分步骤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每完成一小步,就让她进行自我奖赏,迈出一小步则小奖赏,有中等进步则实行中等奖励,有较大进步则实施大奖励,通过一次次的自我奖励,学生巩固了自己的学习行为,产生很大的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了学习兴趣。

(三)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增加趣味性及对学生的关注度。

面对消极心态的学生,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案,助其改善学习方法和技巧。我针对她的演唱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课外辅导,并一改以往的教学风格,尽可能地活跃课堂气氛,让声乐课变得更加轻松而充满趣味,老师特别的关注和鼓励进一步调动了她的学习兴趣,帮助这位同学从消极的学习状态中走了出来。

如今她对声乐学习有了极大的信心和兴趣,上课时主动配合老师,充满活力,演唱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最近一次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可喜成绩。我们以此为鉴,解决了多名学生的类似问题。

综上所述,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合理运用心理学手段因材施教是至关重要的,以上仅仅是这一方面所涉及的四个案例,希望能为业界同仁们提供一些有利的参考,更多的内容和方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英]安德鲁·科尔曼.心理学是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韩德明,徐文.嗓音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5]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M].广州: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2004.

本文是四川音乐学院院级重点课题。

J617.13

A

1007-0125(2015)03-0198-04

猜你喜欢

高音形象思维歌唱
早春
城市音乐“奏起高音”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形象思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