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书卷味淡、书写性正在弱化
——十二届美展山水画观后感
2015-04-22刘钎妤
刘钎妤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 十堰 442700)
山水画书卷味淡、书写性正在弱化
——十二届美展山水画观后感
刘钎妤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 十堰 442700)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是美术界的饕餮盛宴,它反映出全国美术创作的基本面貌。就本届展览中的山水画面貌而言,书卷味淡了、书写性有弱化的趋势,令人担忧山水画未来的发展态势。本文是观展后的有感而发,剖析了影响本届山水画水平面貌的一些原因,抛砖引玉,旨在找准未来的创作方向和提升日后的创作水平。
山水画;书写性;评价标准
对于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大家都很期待出类拔萃的、既有精湛技艺又有精神内涵和思想深度的作品,所以把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视为美术界的饕餮盛宴。为了先睹为快,开幕式那天我是被潮水般的人流推进美术馆的,本来是怀着虔诚之心境去拜读那些享誉画坛的学院派高材生们有功底和精神内涵、思想深度的作品,但有好些实力派画家并没参展。参展名家的作品也没有体现出其真实水平,有应付之嫌疑。这次的山水画展总体感觉:内容广泛,形式、手法、风格多样,有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显著的作品,特出彩的少,山水画入选不足100幅,在整个中国画展中显得很弱势,且感觉山水的整体趋势显得书写性偏弱,书卷味淡。特别是有几张获奖提名和部分入选的山水用笔实在令人无语,完全丧失用笔的书写性,好在作品图式和远看效果确实好,很遗憾线条书写性全无,要是有书写性,获奖当之无愧,可惜多靠制作技艺取胜,功夫都花在画面效果的制作上。在展览现场,我听到不同的发声,或赞叹、或谩骂、或嘲笑、或鄙视、或困惑、或无语,褒贬不一,而我还是有些失望。纵观近十年的中国画展,山水画已经沦为画展的配角,难道今天山水画的创作现状就真如本次画展所示? 很多人也不由得在追问:这是否与评判标准导向有关?这代表了全国山水画创作的真实面貌?这是公平公正选出来的作品?这些山水画评委水平能服众吗?产生疑问也难免。本次展览让我感触颇多,如果此展山水的面貌如实反映全国水平的话,意味着山水画的书卷味变淡、笔墨的书写性正在弱化,山水画的未来难免令人担忧,尤其那些进京获奖提名的无笔墨书写性的山水会像灯塔那样起导向作用,从而加速消减山水画对传统笔墨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开拓和发展。这是我不想看到的现象,我不希望曾经唯一能与西画抗衡媲美的山水画这座大山坍塌……我认为此次展览的山水面貌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也是不容忽视的,从以下几方面可窥见一斑。
一、评判标准导向
看了第十二届中国画展,很多前辈都在质疑山水画的评判标准,诸如孙克的《在全国美展感到了中国画的危机》、金兑庭教授的《危险的中国当代美术》、陈履生的《当下艺术价值判断偏离艺术本体》、陈丹青的《真的美术史是一声不响的大规模淘汰》、《写意的书卷气被美展逆淘汰了?》,这些文章从不同的切入点来质疑评价标准体系的权威性。传统山水画有严格的评价体系,它是集诗、书、画、印为一体,追求笔情墨趣,具有书写性的线条,遵循六法,融会了儒道释三家的哲学思想艺术精神,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线条透着金石书法韵味。正因为山水画积淀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浓郁的书卷气,书写性笔墨韵味承载着哲学思想,它才统领着中国画画坛,屹立在东方,成为唯一与西画抗衡媲美的画种。而今天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如果说获奖提名作品的面貌暗示着山水画未来的走向,似乎从中能看出一些端倪。比如:刘立勇的《西岳丰碑》虽然有自己的图式语言,图式新和画面的整体效果很不错,但用笔不敢恭维,书写性太弱、笔墨功夫弱,如果将书写性的笔法用上,获奖当之无愧;庞飞的《红旗渠》应该是沾了题材的光,画面完全丧失了山水画用笔的书写性和用墨的精妙,没有写意味,全是制作的;张策的《大山正月》银奖作品烘托出节日气氛,但有照片复制的嫌疑没有写意味。从这些作品的图式面貌看,评价标准已经远离传统山水画创作的以六法为核心,追求书卷味、书写性的笔情墨趣的评判尺度,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信号,让人感觉到今天的山水画危机四伏,山水画走到今天这地步跟评价标准导向关系密切,有误导的嫌疑。且这种误导思想早就为山水画今天的面貌埋下了伏笔,从“五四运动”西学东渐开始萌芽,尤其是85新潮之后全面发酵,把70以后的画家推上风口浪尖。艺术“文化全球化”、 “穷途末路”、 “笔墨等于零”等理论冲斥着我们的耳朵,把“山水画”成天批来斗去的,将山水画的发展方向引向万劫不复之地。很多评价山水画的标准给70以后的画家更多的是负面消极的影响,令人茫然不知所向。处在这个世风日下、金钱至上、功利色彩浓郁又缺乏信仰的时代环境里,很多人干脆就不再深究传统,开始怀疑老祖宗留下的瑰宝,不去研习前人的艺术精神、绘画理论,不去吸取前人精湛的笔墨……急功近利,走捷径……潜心做艺术的人少了,山水创作要么胡乱嫁接、要么在传统路子上孱孱弱弱继续往前走、要么都转画容易出彩的工笔,剩下小部分人用心去探索传统力求找到新的突破。按理说现在正是70、80崭露头角的时候,可五年一届的国展山水画却找不到领军人物!“西方艺术中心论”是国人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可悲的是跟着西方人屁股转却得不到认可,山水画并没有迎来它的春天。本届展览我看到了图式的创新和人为制作,很有视觉冲击力,让人欣喜若狂,但细细品味,书卷气淡,笔墨的书写性弱了,显得空洞,缺乏内涵精神,有一种舍本逐末的感受。这些作品犹如导航的灯塔指引着山水画的走向,很难想象下一届山水画的面貌,但还是期待下一届既有山水精神又书卷味十足、笔精墨妙、图示语言新颖的作品展示。
二、入选山水画不能完全衡量全国真实水平
如果以本届美展山水画的面貌来断定中国山水画的真实创作水平,难免有些臆断。即便是名家作品也未必展露出了真实水平。事实上的确有很多画家根本没有参与,或许从观展时的各种发声和微信平台篇幅不断的评论可看到对美展的反响,诸如《全国美展为何被画家逆淘汰》以及之前列举的评判标准受到质疑的评论,应该说对国展真实水平的质疑声此起彼伏。8大美院和几大艺术学院是画家诞生的摇篮,按40年计算,每年每所院校输送10个科班出生的山水画人才,保守估计也不下一万吧,而且经过10年、20年或者30、40年磨砺多少还是有点创作水平吧,可以说是山水画的生力军,抛开中途改向应该也有好几千人,事实上全国从事山水画创作的人应该是数以万计,而本届美展复选是仅从1300多件“中国画中”中选定的,还不是1300件山水参选,可见有多少人没参加啊! 所以参展作品不能完全衡量整个国家的水平面貌,毕竟有相当多的人并未参评,充其量说是代表所有参选人的水平,更何况山水画的评价标准、评委的权威性都遭到了质疑,选画机制本身就存在问题,未必选上的就一定是好画,落选的就画得差。
三、选画机制公正与否
历届国展都是采取一级一级筛选的方法,从地方美协到省协再到国协,其实选画的环节会掺很多水分进去,特别是本次展览,那些“诡异”的作品凭什么入选不得而知,所以在展览现场会发出各种声音,褒贬不一。尤其观后感接踵而至,说啥“ 全国美展已经沦为一场流氓闹剧!”、“警惕真正的画家被逆淘汰 ”、 “美术界腐败深入骨髓!”等,这无疑是对选画机制不公正的批判。选画机制不公时有发生,鄙人就遭遇过。2009年第十一届美展我所在的x市美协送到省美术馆参选省展的作品压根儿就没打开过外包箱!这是同事的小孩在省美术馆做志愿者时亲眼目睹的,他们负责选画之前开包,把画挂好、排好,选完后将落选的作品再放回原包装,但最后x市入选省展的名单出炉了,这种内定的做法让人寒心。x市还算是卧虎藏龙,水彩、漆画、油画等作品在五年一届的美展中还有拿过金银铜奖的,入个省展不是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做法着实伤害了创作者的心和创作积极性。第十二届入省展作品算是公正,但x市送选国展的作品同样要打问号。这种全国层层筛选的方式,地方上误了,自然选送的作品质量会打折扣。
总之,在这个物欲横流,功利色彩浓郁,西方艺术至上论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要坚定自己的艺术信仰,找准方向,回归传统,潜心研读山水画的哲学思想、画论、诗词文学等历代名作;师古人,师造化,得心源,把山水的灵魂书写出来。用韩国金兑庭教授的话来说:“中国美术的未来与真正崛起还是要从自己民族文化的内在去探寻挖掘。”“从母语出发”,要真正认识自己老祖宗的智慧,并将其发扬光大,唤醒其内在的生命,才能成就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不要有文化自卑感,要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老祖宗的画在西方拍卖价值连城,这说明西方认可中国艺术。就连毕加索都对张大千说:“配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的,第一是你们中国人……白种人根本没有艺术!”连毕加索都赞誉中国艺术,还痴迷于临摹齐白石的画,咱有啥理由否定老祖宗的艺术瑰宝?有什么理由舍本逐末去追逐西方呢?
刘钎妤(1976-),四川美院山水画研究生毕业,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及美学研究。
J232.9
A
1007-0125(2015)03-0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