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四重奏”
2015-04-21周顺霞
周顺霞
摘 要:初中文言文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笔者根据教学经验,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进行了阐述。从利用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课堂中教师的巧妙点拨以及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导入激趣;有效目标;巧妙点拨;熟读精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46-1
如果说优秀的现当代作品带给学生的是文化的熏陶的话,那么古典佳作浸润的则是学生的心灵。而实际操作中,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习惯的诸多不同,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理解难度,也因此导致了教学实效的低下。钱梦龙老师也曾经认为古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作为教学者,笔者深感困惑,也在实践中探索着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各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以故事导入。
记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谈自己的创作的时候,说自己个讲故事的人。他就是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激发了自己写故事的兴趣。笔者想我们在教学与孩子们生活相距甚远的古代文学的时候,就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带动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笔者在教学《出师表》时,就跟学生讲三国中的精彩片段。不仅仅是老师讲,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把他们所知道的三国人物故事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在学生兴致盎然的时候跟他们说这段故事古人是这样来记述的,由此引到课文中去。总而言之,老师要根据所学文章去挖掘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资源,在课堂充分利用,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问题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要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知识。由此可想,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尤其需要激发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情绪。比如笔者在教《两小儿辩日》的时候,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孔子是个大教育家、大圣人,可是有一次在远游的路上,却被两个小朋友的问题难住了,你想知道是怎样的难题吗?你的答案是什么呢?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特别地投入,在小组辩论的时候也是众说纷纭。在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情况下,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3.以名句导入。
初中课本中的文言文有很多经典篇目,例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句出自《礼记学记》中的话对笔者的教学颇有受益。以上例举的优秀文章中都蕴含了古代圣贤的思想和精神追求。在教学时笔者就选取了其中的名句作为课堂的导入。以名句作为导入既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能让学生经历一次心灵的熏陶,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扣住文体特征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是备课的核心任务。那么教学目标的确定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关注文章的文体特点是首要任务。很多的教育专家提出了一个专业的词语叫做“体式”,也就是文体样式。教学目标首先要根据体式来设定,要充分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对第四学段即7~9年级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有了这个依据,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把重点放在文言文中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知识的积累上。
三、巧妙点拨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没有足够量的文言知识的储备,没有文言文的语感,没有古人生活情感的独特体验,很难完全理解文本的内容,就更谈不上对作者思想的深入挖掘。所以笔者认为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生成重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例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笔者让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去疏通文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风烟俱净”一句翻译的时候出现了不顺畅的问题。这时笔者就和学生说古文翻译的两种方法即直译和意译。为了进一步清楚这两者的细微不同,笔者还举了以下例子“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直译可以这样翻译“征验于颜色,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而意译可以这样来说“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人们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才了解他。”并且告诉学生一般中考高考要直译。说清楚这些知识后笔者再出示了关于“风烟俱净”的翻译方法。学生自然就明白了如何翻译这样的句子。
以上示例想表达出这样的观点:教师的适时点拨和讲解能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生成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熟读精思”增强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之法,是对古代语言教育方法的精炼而又经典的概括。“熟读精思”的主体是谁?当然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这与新课程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谋而合。
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很强的可读性。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并形成习惯,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富有变化的课堂诵读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使得课堂灵动起来。例如《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文质兼美的骈体文,音韵感极强,朗朗上口。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在读之后询问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之后,再集体诵读。男女生分工协作诵读文章,同时也体现了文章结构的特点。接下来要求学生逐渐加快诵读的速度,读出节奏感。在加快节奏的过程中,学生诵读的语感也在增强。几次变换形式的朗读,增加了学生对文章的熟悉度,一节课下来大多数同学能熟练背诵,对文章的理解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当然笔者这里所说是针对比较短小的文言文诵读的课堂,实际的教学中要根据文章的特点来确定诵读的方法,例如可以分角色朗读、对比诵读、跟着录音读、伴着音乐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