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发生眼底病变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
2015-04-21吴小飞四川省中江县人民医院五官科四川中江618100
吴小飞四川省中江县人民医院五官科,四川 中江 618100
高度近视发生眼底病变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
吴小飞
四川省中江县人民医院五官科,四川 中江 618100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发生眼底病变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取高度近视患者3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检查及诊治资料齐全,统计患者发生眼底病变的发生率,分析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结果:眼底病变组高度近视患者中男性、年龄大、屈光度高、眼轴长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眼底病变组,而定期检查、及时更换眼镜、用眼习惯良好的比例均显著低于无眼底病变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中男性、年龄大、屈光度高、眼轴长、眼睛保健情况差为发生眼底病变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针对以上高危人群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降低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发生率。
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危险因素
眼底疾病是一种高发的眼科疾病,若发病于高度近视人群,更是形成了恶性病理循环,近视的眼底病理变化增加了眼底病的发生率,而眼底病变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直接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1]。笔者选取350例高度近视患者作为研究,研究高度近视发生眼底病变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诊治的高度近视患者350例作为研究对象,350例患者共694只眼,其中,男性196例(387只眼),女性154例(307只眼);患者年龄18~49岁,平均年龄(38.1±3.4)岁;左眼348只眼,右眼346只眼;近视度数6.0~13.0D,平均(8.2±1.1)D;近视病程3~25年,平均(10.2±2.5)年。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为临床检查及诊治资料齐全者,且均为成年患者,屈光间质清,不影响眼底检查者,均排除黄斑区视网膜脱离范围广泛,伴有青光眼或有全身疾病不允许/不能配合检查者。
1.2 方法 汇总临床资料,统计高度近视发生眼底病变的发生率,分析发生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分析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眼睛状态情况(近视病程、屈光度、眼轴)以及眼睛保健情况(定期检查、及时更换眼镜、用眼习惯),按照是否发生眼底病变将所有患眼分为两组,比较以上各危险因素观察指标的比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以判定其是否为眼底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眼底病变发生情况 本组350例高度近视患者,共694只眼,发生102只眼,发生率为14.7%;102只眼中,视网膜静脉阻塞22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19只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31只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19只眼,其他11只眼。
表1 高度近视患者一般资料对发生眼底病变的影响分析表[例(%)]
注:与无眼底病变组比较,*P<0.05。
2.2 高度近视患者一般资料对发生眼底病变的影响 眼底病变组高度近视患者男性、年龄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眼底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 高度近视患者眼睛状况对发生眼底病变的影响 眼底病变组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高、眼轴长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眼底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高度近视患者眼睛状况对发生眼底病变的影响分析表[例(%)]
注:与无眼底病变组比较,*P<0.05。
2.4 眼睛保健情况对发生眼底病变的影响 眼底病变组高度近视患者定期检查、及时更换眼镜、用眼习惯良好的比例均显著低于无眼底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眼睛保健情况对发生眼底病变的影响分析表[例(%)]
注:与无眼底病变组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电子产品的大幅度增加,人们的工作、娱乐等方面过度用眼,导致高度近视的人群一直处于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视力健康最普遍的问题。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大于600°,伴有眼轴延长、眼底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性等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点的屈光不正,高度近视眼是严重影响视力的常见病之一,可发生很多严重并发症,大部分会致盲,也是成人常见的致盲原因之一,因其眼球结构的改变,后极部有进行性脉络膜视网膜变性,患眼常有视神经乳头倾斜、近视弧及豹纹状眼底,可合并漆裂纹,局限性视网膜下出血,后葡萄肿,脉络膜萎缩及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等,眼底病变高发[2]。高度近视一旦发生眼底病变,首先发生周边视网膜变性及视网膜脱离,约1/3高度近视眼有一些周边视网膜变性,包括格子样变性,雪球状沉着物及萎缩性视网膜裂孔,在周边视网膜变性区内易引起萎缩区内视网膜裂孔形成,有些发生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再者高度近视眼球后部显着增长,后极部形成局限性巩膜扩张,发生后葡萄肿,发病与眼球轴长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密切相关,当病变累及黄斑时常导致中心视力减退,而后葡萄肿的患者容易出现黄斑裂孔,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劈裂等;此外还有玻璃体变性,高度近视眼经常有玻璃体变性,常于早年出现,年长后更加明显,玻璃体解聚液化,形成混浊物漂浮于玻璃体腔内,随眼球位置而移动,患者常因飞蚊幻视不安,以后可发生玻璃体后脱离[3-6]。以上关于高度近视发生眼底病变的论述提示,发病过程受到多因素的影响,临床工作者有必要积极探求高度近视发生眼底病变的高危因素,以指导临床工作中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病例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发生率为14.7%,眼底病变组高度近视患者男性、年龄大、屈光度高、眼轴长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眼底病变组,而定期检查、及时更换眼镜、用眼习惯良好的比例均显著低于无眼底病变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男性、年龄大、屈光度高、眼轴长、眼睛保健情况差均为发生眼底病变的高危因素。
分析高度近视发生眼底病变的高危因素,首先,高度近视患者考虑由于眼球向后伸长,视网膜血管离开视乳头后即变细,脉络膜血管变相应变直、变细等一系列的病例改变均容易发生眼底病变,并且高度近视的病理改变多一早出现,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弹性以及修复力等下降,病理改变更显著并且不易于恢复,可见高龄、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对发生眼底病变的影响,而对于男性高度近视患者发生眼底病变的几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暂较难作出解释,考虑与入选研究的病例个体差异有关,可进一步积累临床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用眼习惯对于发生眼底病变的影响较为容易理解,并且在之后的预防对策中也较多叙述了这方面的内容。高举[7]有研究显示高度近视眼视力随屈光度加深、眼轴进行性变长、眼底病变程度加重而降低;宁美真等[8]也报道屈光度、眼轴、年龄和性别均与高度近视病人眼底病变的发生有关,预防眼底病变发生要定期详查眼底,尤其是屈光度高及眼轴长的高龄男性病人;以上研究均支持了本研究结果的成立,共同提示了性别、年龄、屈光度、眼轴因素为影响因素。
综合高度近视的发病原因及高度近视发生眼底病变的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对策,本研究中高度近视患者主要是后天用眼习惯不良、阅读姿势不正确及营养不均衡、运动不够、生活作息不正常引起的,此类患者近视多在一千度以内,预防之道应从小养成良好的护眼习惯,注重眼睛之保健。因此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对于具有以上高危因素的高度近视人群,更应该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指导其积极预防眼底病的发生。首先,平时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用眼睛,切忌目不转睛,自行注意频密并完整的眨眼动作,经常眨眼可减少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避免泪液蒸发,还要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注意中间休息,通常连续操作1h,休息5~10min,休息时可以看远处或做眼保健操,还需要注意读书写字或者面对电脑都应该保持良好姿势,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对着电子产品荧光屏幕要注意光亮度的调节,注意不要强光直射眼睛;其次,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可以多吃各种水果、特别是柑桔类水果,还应多吃绿色蔬菜、粮食、鱼和鸡蛋,多喝水以减轻眼睛干燥状况,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因情绪剧烈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眼底病;再者,如果出现眼睛发红,有灼伤或有异物感,眼皮沉重,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眼球胀痛或头痛,休息后仍无明显好转,一定要及时就诊;此外,除了眼睛出现异常时就诊,高度近视患者需要定期做眼底检查,尤其高危人群更应缩短定期检查周期,预防眼底病变的发生[9-10]。
综上所述,高度近视患者中男性、高龄、屈光度高、眼轴长、眼睛保健情况差为发生眼底病变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针对以上高危人群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降低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发生率。
[1]杨红,刘伟民,肖信.视光门诊46例单眼高度近视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84-85.
[2]梁永爱.无症状高度近视眼后极部和周边部视网膜病变特征[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1):159-160.
[3]高举.近视患者视力变化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58-60.
[4]宁美真,孔庆兰,杨先.高度近视人群眼底病变发生的临床研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47(3):232-234.
[5]王克岩,徐格致,吕嘉华,等.高度近视眼底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改变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3,15(7):418-422.
[6]郭震环,杭春玖.高度近视患者眼轴与OCT和视野结果的相关性[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4,16(1):45-47.
[7]戚沆,陈长征,翁铭,等.成年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厚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4,32(5):439-442.
[8]高瑞新,卫玉彩,李朝霞.不同程度近视眼眼轴长度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2,33(12):1452-1455.
[9]单武强,刘耀梅,石一宁,等.不同年龄的高度近视眼压变化对眼轴和眼底改变的影响探讨[J].临床眼科杂志,2012,20(6):489-495.
[10]石一宁,方严,杨乐,等.国人41~60岁中老年高度近视眼眼底改变及相关生物参数演变趋势[J].临床眼科杂志,2011,19(1):1-7.
R778.1+1
A
1007-8517(2015)10-0127-02
201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