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彩超在老年脑梗死粥样斑块52例诊断中的应用

2015-04-21芳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中心医院黑龙江密山15830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10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赵 芳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中心医院,黑龙江 密山 158300

颈动脉彩超在老年脑梗死粥样斑块52例诊断中的应用

赵 芳
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中心医院,黑龙江 密山 158300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超检查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5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 40例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器进行检查。结果: 实验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检查能够及早发现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颈动脉彩超;老年脑梗死;粥样斑块;诊断

脑梗死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而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为导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随着医学技术和超声技术的迅速发展,彩超检查在全身动脉病变检查方面的应用价值得到普遍肯定。为了更好的探讨颈动脉彩超检查对于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诊断的价值,笔者对我院收治的5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以及在我院进行检查的40例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比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5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诊断标准(1995年)[1]:①急骤发病;②多无前驱症状;③存在短暂性意识障碍或意识清楚;④腰穿脑脊液不含血;⑤存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或(和)颈动脉系统症状。并经MRI或颅脑CT检查确诊,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为61~79岁,平均年龄为(65.2±4.7)岁。以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检查的40例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MRI、CT检查确诊无脑梗死,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60~77岁,平均年龄为(64.8±4.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以Philips 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器进行检查。嘱患者采取仰卧位,头偏向检查侧的对侧,自颈总动脉的起始处起,沿着胸锁乳突肌的外缘进行纵切扫查,对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的交叉处、颈总动脉的起始处、颈外动脉依次显示。在纵切扫查完成之后,再将探头旋转90°,然后沿着血管的走向进行横切扫查,对颈总动脉分叉处与颈内动脉起始处端1cm及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1cm处的后壁中膜的厚度进行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以及后壁中膜厚度(IMT)。正常颈动脉的管壁呈“双线征”,也就是两条平行强回声带被一条无回声带或低回声带分离,而两线之间的距离就是IMT。斑块回声类型:钙化型、纤维型、脂质型、脂质纤维型。

2结果

2.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特征分型 实验组52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39例,斑块总数46个,斑块的发生率为75%,对照组40例研究对象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9例,斑块11个,斑块的发生率为22.5%,实验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比较表[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研究对象的IMT对比 实验组的IMT为(1.21±0.27)mm,对照组的IMT为(0.67±0.14)mm,实验组的IMT明显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IMT比较表±s,mm)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多由脑动脉阻塞或狭窄导致脑血流减少、中断导致该动脉供区缺氧缺血,最终引发脑组织坏死、脑膜损伤[2]。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脑梗死的危险原因:动脉内膜出现溃疡或者损伤,然后胆固醇在内膜下层沉积,导致血管壁的脂肪出现透明性改变,从而出现纤维增生、动脉迂曲变硬、管壁厚度不均匀、纤维素及血小板等出现聚集、黏附、沉着,然后形成血栓,随着血栓的不断增大,导致动脉管腔变窄、完全堵塞、出现不同程度及范围的梗死。本研究中,实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蔡氏[3]研究指出,斑块中的脂质含量与斑块破裂相关,脂质含量较多的斑块,胶原纤维及平滑肌细胞比较少,受到血流切应力的影响容易破溃,导致斑块内出现溃疡或出血,从而形成血栓。本研究中实验组的颈动脉斑块主要以脂质型为主,同相关报道一致。

颈动脉的位置表浅,在进行超声检查时不容易受到干扰。彩超检查对颈动脉的病变的检查具有快捷、直观、易操作等优点,能够及早发现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对斑块的大小、性质以及形态进行直观的观察,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赵胜利,李秀芬,张宏春,等.颈动脉彩超检查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9):1443-1444.

[3]蔡爱花.颈动脉彩超检查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诊断中的应用探析[J].北方医学,2013,10(2):91-929.

赵芳(1979-),主治医师。

R743.33

A

1007-8517(2015)10-0121-02

2015.02.04)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