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影响因素
2015-04-21范林榜
范林榜
[内容摘要]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标准。如何降低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缩小与发达国家这一指标的差距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影响关系。结果显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正向影响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第二、三产业负向影响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科技发展水平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呈负向影响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对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没有显著影响关系。
[关键词]社会物流成本;GDP比重;物流业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以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流业发展水平与运行效率。根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数据显示,中国2013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2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0%,该比重每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每年就可降低物流成本5000亿元以上。而美国20世纪这一比重指标已低于10%,日本、德国约为10%,远远低于我国现有水平,说明我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还有极大的降低空间。因此,本文拟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影响关系,以提高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和运行效率。
一、文献综述及假设
现有文献对物流成本以及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大量研究,为本文的假设奠定了基础。
(一)产业结构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及假设
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产品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物流活动变化。李克宁研究认为,流通产业与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会影响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王岳平采用投入产出和回归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认为经济结构与交通运输业有较强相关性。张鹏、李聪认为产业不同,物流需求数量和内容不一样,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消耗的物流成本大于第三产业消耗的物流成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对物流的需求量相对大些,而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越高对实体物质流动的需求数量则降低。这是因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的大多是实物形态的产品,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运输和仓储,对运输仓储的需求量比较大,投入的实体物质也比第三产业要高。所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物流成本相对较大。而第三产业创造的产值主要来自无形服务,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不高,物流成本相对较少。王丽颖以2004年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数据,运用产业平均物流消耗系数,经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第二产业对物流的平均消耗系数几乎是第三产业的两倍,说明了产业结构是影响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产业结构因素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密切相关,并且,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有正向相关倾向,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呈反比关系。所以,本文提出假设1:(1a)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呈正比;(1b)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呈正比;(1c)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呈反比。
(二)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及假设
李莉、张建华研究认为,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同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之间存在相关性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物流的需求越大,全社会的物流成本绝对数越多,但是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越低。张亮亮等以我国1991-2011年相关数据分析认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与物流成本占该国或地区的比重呈反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就越低。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必然产生物流需求,促进了对物流需求量的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与物流需求增长呈正向相关。物流需求增长将会导致物流成本绝对数增加,而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相对数会下降。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呈负相关关系。
(三)科技发展水平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及假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理论、方法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发展进程和生活改善程度,为科技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以及物流设施、设备、装置与工艺的改善起到很好作用,促进了物流业发展,降低了社会物流成本。物流信息系统在物流业的调度、存量控制和各种订单处理等各环节中的应用,促进了物流活动环节一体化进程和供应链的形成及发展,使运输和仓储更加有效率,有效降低了社会物流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交易成本和流通成本。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科学技术投入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呈反比。
(四)市场化程度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及假设
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越少,企业经营更加自主,一方面物流资源能根据市场需要进行更好配置,使物流资源用于更有效率的组织和机构,减少地方分割、条块管理,减少不同地方重复收费情况,从而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市场化程度超高,竞争也就越激烈,迫使物流业经营主体要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然要设法降低运营成本,否则将被淘汰。只有在竞争中有成本优势和服务特色的物流企业,才能适应竞争环境,获得生存机会。因此,提出假设4:市场化程度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呈反向关系。
二、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
1 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指标确定。目前,国际上普遍以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各国物流学术界和实务界认同的一个社会物流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社会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基于这个概念性公式,可以认为社会物流成本由三部分构成: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管理成本。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指标,本文用Z表示;构成社会物流成本的三部分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分别用Y表示运输成本占GDP的比重、用K表示库存成本占GDP的比重、用G表示管理成本占GDP的比重。
2 产业结构指标确定。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产业结构分类方法一般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进行划分,分为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的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部门的第二产业和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第三产业。本文据此方法,以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来衡量产业发展结构情况,作为产业结构指标,并分别用D、E和T表示。
3 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由多方面的指标来衡量,一般采用的是人均GDP。本文选取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并用J来表示。
4 科技发展水平指标确定。目前国内外衡量科技发展水平的方法多种多样,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测度方法主要包括:(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STI)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2)欧洲、全球创新记分牌;(3)世界经济论坛(ICI)的创新能力指数;(4)瑞士洛桑管理学院(CS)的科技竞争力;(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TAI)的技术成就指数;(6)世界银行(KEI)的知识经济指数;(7)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ICI)的创新能力指数;(8)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CIP)的产业竞争力绩效指数;(9)R&D指标。我们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选取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科技发展水平,并用P来表示。
5 市场化程度指标确定。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市场化程度评价方法有Gwartney J.等提出的“世界经济自由度指数”(EFW)和Feulner E.J.等提出的“经济自由度指数”(EFI)。我国学者林海涛内目前研究市场化程度测试方法进行了梳理,认为卢中原和胡鞍钢开了我国市场化测度的先河,用若干代表市场化特征的指数进行加权得出综合的市场化指数来研究市场化程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投资、价格、生产、商业四个方面的指标对市场化程度进行了测算。常修泽、高明华指出市场化程度应从产品、要素、企业等方面的市场化和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进行测度,认为1997年时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达到50%。曾学文等在《中国市场化指数的测度与评价》论文中,系统、连续地测度了中国1978-2008年的市场化指数。不同学者和不同机构对中国市场化程度采用的方法不同,本文选取单指标市场化指数作为市场化程度指标,并用S表示。
(二)数据来源与初步分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2-2012)、《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1992-2012)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其中,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人均GDP、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及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等指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2-2012)和《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1992-2012)。本文测度市场化程度指标的市场化指数来源于学者曾学文等对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测试数据和方法得出。
为分析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等因素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情况,用Eviews 7.0计量经济软件作统计描述分析结果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市场化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1991-2012年有较大的增长趋势。人均GDP从1991年的1.893千元增长到2012年的37.515千元,市场化程度从1991年的21.1%增长到2012年的96.5%,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1年的0.65%增长至2012年的1.97%,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1991年的33.7%增长到2012年的44.6%。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社会物流中的管理成本占GDP比重和在1991-2012年增长不明显;第二产业占GDP比重1991年为41.8%,而2012年也只有45.3%;管理成本占GDP比重1991年为1.4%,而2012年为2.31%。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有明显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24.5%降至2012年的10.1%。库存成本占GDP比重和运输成本占GDP比重有略微降低,库存成本从1991年的9.6%降到2012年的6.35%,运输成本从1991年的12.3%降至2012年的9.44%,从而使我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也有略微降低,从1991年的23.3%降至18.1%。
(三)回归分析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为分析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影响关系,分别以社会物流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管理成本和社会物流总成本分别占GDP的比重作为因变量,用Eviews 7.0计量经济软件作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1 影响社会物流运输成本占GDP的比重。从表1中的Model 1分析得出回归方程式(1),该回归方程整体效果较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社会物流运输成本占GDP的比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高,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将会变大,也说明我国农产品进城难,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严重影响第一产业运输成本。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社会物流运输成本占GDP比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我国产业结构对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影响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加能降低运输成本占GDP的比重,从而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可见,产业结构因素通过影响社会运输成本来影响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物流运输成本影响并不显著。
2 影响社会物流库存成本占GDP的比重。从表1中的Model2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对社会物流库存成本有显著影响关系,回归方程式(2)整体效果较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社会物流库存成本占GDP比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现阶段随着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的增大,社会物流库存成本快速增加,所以,我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减少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社会物流库存成本占GDP比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我国产业结构对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影响中,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社会物流库存成本占GDP的比重就越低,从而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物流库存成本影响并不显著。
3 影响社会物流管理成本占GDP的比重。从表1中的Model 3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社会物流管理成本占GDP的比重有显著影响关系,回归方程式(3)整体效果较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社会物流管理成本占GDP的比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社会物流管理成本占GDP比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通过社会物流管理成本负向影响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通过社会物流管理成本正向影响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物流管理成本占GDP的比重没有显著关系,科学技术投入与社会物流管理成本占GDP的比重呈反比,市场化程度与社会物流管理成本占GDP的比重呈正向影响关系。
4 影响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从表1中各因素综合影响结果回归分析Model 4,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水平因素对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有显著影响关系。回归方程式(4)如下:
上述回归模型1、回归模型2、回归模型3分别分析了各因素对社会物流成本中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影响关系。模型4研究了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显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验证了假设1a;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否定了假设1b,验证了假设1c。科学技术投入与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呈反比,假设3得到了验证。而假设2: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呈负相关;假设4:市场化程度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呈反向关系都没能得到验证,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对社会成本占GDP的比重无显著影响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在影响我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因素中,通过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等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通过影响社会物流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最终正向影响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生产经营主要是实物形式存在的物质生产资料,实物形式的物质生产资料在生产各环节中都需要大量的运输、库存和管理,从而增加了社会物流成本;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通过影响社会物流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最终负向影响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虽然是以实物形式的物质存在,但第二产业的价值远大于第一产业,相比之下第二产业的社会物流成本要比第一产业所需要的运输、库存、管理成本低;第三产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更多的是技术和服务,技术和服务往往以非实物形式存在,对运输、库存和管理要求所需要的社会物流成本没有实物形式的第一、二产业高,从而社会物流成本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关系,也就是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发展将增加物流运输、库存和管理成本的绝对量,但从相对量来看,经济发展并不一定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这就否定了经济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一定比经济发展中国家低的观点,这是可以理解的。正如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中,因为运输少、库存少、管理更少而使社会物流成本更低。科技发展水平通过影响社会物流管理成本,从而使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呈负向影响关系,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管理的水平,从而提升管理的效率、降低社会物流管理成本。市场化程度对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没有显著影响关系,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监管越少,物流资源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来配置,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和优胜劣汰。但是也会带来各种恶性竞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增加社会物流成本。所以,从目前来看我国市场化程度对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影响关系并不显著。
根据实证分析结论,目前我国缩小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主要途径是:(1)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长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有利于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必将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2)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对物流相关的科技和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物联网等现代科技的研发力量,以更好地减少社会物流运营成本。(3)严格控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增加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影响并不像目前大多数学者研究所认为的那样明显,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经济发展会促进物流技术的提高,也会增加对物流的需求,必然会增长物流成本,在这两者的共同变化影响下使其对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影响并不显著。(4)加强物流业市场化进程中的后事监管力度。市场化程度因素对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影响也有两面性,市场化程度高,会自然带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会带来无序竞争,而市场化程度低些也有集中统一管理的优势。整体来看,该因素并不能显著影响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应加强对无序竞争的监管,规范物流业运营行为,以降低物流成本、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责任编辑:张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