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实证研究

2015-04-20罗勇张倩倩

软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

罗勇 +张倩倩

摘要:运用工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估了东部地区的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筛选出应当优先转移的产业,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目标行业的承接地进行承接能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上升,亏损加剧;江苏纺织服装制造业,浙江家具制造业,上海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应当率先转移;中西部各省份应选择性地进行产业承接,重庆对家具制造业具有承接优势,四川在承接专用设备制造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等。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转移;承接能力;主成分分析法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3.21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3-0097-05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策导向和地理环境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实现经济腾飞,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在地理分布上依次呈现东中西三个梯度。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减弱,部分产业发展遇到瓶颈,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必然趋势。集中政策和资源优势支持处于瓶颈阶段的产业优先转移,既可确保衰退产业的顺利转移,又可以避免东部地区因产业发生大规模转移而导致的产业空心化,对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文献综述

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较早形成理论的有日本学者小岛清[1]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发展经济学家Lewis[2]提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Pennings[3]阐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先进行转移的必要性。Barro[4]认为,在要素的自由流动过程中,区域经济会实现趋同,指出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要形式的产业转移的重要性。在本国产业区际转移的研究方面,吴汉贤等[5]研究了广东省的产业转移,认为其能够带动东西两翼和山区经济增长。黄晓等[6]认为,产业集群转移是除了知识创新之外集群升级的另一重要途径。石奇,张继良[7]研究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纺织业的企业数和总产值比重都超过了70%,并且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刘飞仁[8]指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且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千亿的城市在我国只有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大都市。这一现状表明,东部地区并未出现预想中的大规模梯度转移,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张存菊等[9]利用面板模型研究发现,产业粘性主要受沉没成本、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人力资本积累和产业效益的影响。产业转移粘性会导致区域产业转移滞后,从而影响适宜转移产业的发展。

2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

21劳动密集型产业界定

黄艳等[10]通过计算各行业的劳动-资本系数,确定出制造业中十大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本文采用这一结论,对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研究。

2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聚集区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2007~2008》[11]将行业产量占全国比重前10位的区域定义为优势产业聚集区,并整理出我国制造业的优势产业区在全国的分布情况。基于此,本文选取了典型行业优势产业占有数量高于平均数两倍以上的地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研究对象。

23东部地区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

231评价指标选择

国家经贸委、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7项指标。鲁勇兵,梁婉君[12]构造了包括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西部地区工业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

本文在研究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时,考虑到目前东部地区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成本的上升,故选取其中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以反应其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并采用总资产贡献率和亏损面两项指标综合反应企业经营现状。

232数据来源与处理

根据各地统计年鉴,笔者选取了各行业2001、2005、2009以及2011、2012年优势地区规模经济以上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进行整理计算,并归纳如下:

表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经济效益指标

(1)地域特点:以主要省份江苏、浙江、广东为例

江苏省优势产业中,除了木材加工业外,其他行业的亏损面近年来都有明显回升现象。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近年来总资产贡献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除了仪器仪表制造业成本变动平稳,其它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有明显攀升,涨幅约为基期的2倍。

浙江省的各行业亏损面和总资产贡献率基本都在2009年出现极值,亏损面达到极大,总资产贡献率达到极小,其变化趋势较复杂。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总资产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亏损面有所降低;家具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则不容乐观:企业亏损面自2001年的698%上升到2009年的1764%;皮革制品业各项指标变化幅度不大。

广东省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虽然在2011-2012年有小幅下降,但相对2001年而言,总体上涨的趋势非常明显。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业虽然总资产贡献率持续上涨时间较长,但近年来下降幅度明显。金属制品和仪器仪表制造业总资产贡献率总体上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金属制品业2012年的总资产贡献率为1741%,是2001年的246倍。

山东省的木材加工及其制品业亏损面从2001年的1156%持续下降到2011年的169%,2012年总资产贡献率约为基期的6倍,成本费用利润率涨幅相对平稳,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上海市的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总资产贡献率持续下降,通用设备制造业从2001年2688%下降到2012年的860%,行业发展前景欠佳。福建省的纺织服装业企业亏损面在2005年经历了小幅下降后一直增加,在2011年达到2639%,比2005年超出了将近一倍;近两年的总资产贡献率也低于2005年之前,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2)各项指标趋势

综合各地区情况,各劳动密集型行业2012年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明显高于2001年。企业亏损面的下降往往伴随着总资产贡献率的上升,这两项指标可以综合反应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环境的改善,大部分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呈上升趋势。

(3)行业发展情况总结

本文根据这八大产业的发展现状,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类:衰退期:行业内企业亏损明显,经营绩效下滑严重;成熟期:行业内企业亏损面扩大或经营绩效下降,但亏损现象不严重,或总资产贡献率总体看仍呈上升趋势;成长期:行业内企业具有较低的亏损面和较高的总资产贡献率,且成本费用利润率并未明显上涨。本文认为,应当率先转移处于衰退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改善企业经营现状。现将各地区行业发展情况总结如下:

衰退期:江苏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浙江家具制造业;上海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福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成熟期:江苏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浙江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制造业;广东木材加工及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山东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成长期:江苏木材加工及制品业;广东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山东木材加工及制品业。

3衰退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地选择

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转移产业时,应当依据自身现有的产业基础,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承接。韩艳红[13]选取2011 年我国 23 个欠发达地区的39个行业进行研究,分别计算出产业梯度系数。本文选取衰退期行业在承接地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的地区作为研究对象。

31产业承接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马涛[14]度量地区工业差距时,将成本因素、市场潜力、产业配套能力、技术研发水平纳入评价体系。韩艳红认为,地区发展水平对产业承接能力也有影响。本文选取要素成本、市场前景、产业配套能力、技术研发水平和地区发展水平5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分为13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由于转移企业需要重新购置厂房和生产设备,本文将写字楼办公商品房销售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作为要素成本的衡量指标。关爱萍[15]用金融深化和金融效率来衡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为反映金融支持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本文选取金融相关率和金融转化率作为度量指标。

表9产业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要素成本劳动力成本职工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土地成本写字楼办公商品房销售价格投资成本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市场前景产品市场产品销售率*居民消费能力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经济效益总资产贡献率*产业配套能力行业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入*;企业亏损面物流服务业路网密度(铁路、公路);货运量金融发展水平金融相关率;金融转化率技术研发水平科研人才科研人才比例R&DR&D投资比例地区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3〗居民受教育程度注:*标示为行业数据

32指标计算说明

由于研究对象所属行业和地区明确,在研究适宜的承接地选择时,职工平均工资、产品销售率、总资产贡献率和固定资产投入采用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行业数据。其他指标均采用当地制造业平均值。由于各地统计年鉴的编写方式不同,部分指标需进行计算处理。

33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结果

本文利用SPSS190对以上5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承接地进行产业承接能力评价。5个行业的数据均通过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和KMO检验,即原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作因子分析。最终计算结果见表10。

表10主要地区承接能力评价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辽宁在承接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家具制造业上都有较明显的优势;四川在承接专用设备制造业上具有比较优势;重庆在承接家具制造业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湖南在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上有较明显的优势。从承接地的特征来看,湖北、湖南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和交通便利的地缘优势;辽宁作为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重庆作为直辖市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居民受教育程度也较高。四川省的专用设备制造业2011年的固定资产总计为3867亿元,具有较好的行业基础。因此,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时,应当综合考虑地区承接能力,选取适宜的承接地。

4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区别于以往对地区总体承接能力的评价,本文在确定东部地区优先转移产业的基础上,对转移产业承接地中梯度系数大于1的地区展开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行业数据分行业计算各地区承接能力,得到以下结论:(1)江苏省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浙江地区的家具制造业;上海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以及福建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处于衰退期,应当先行转移。(2)东部地区优先转移产业承接地的选择:辽宁承接纺织服装制造业、通用设备及专用设备制造业;重庆承接家具制造业,四川承接专用设备制造业;湖南承接仪器仪表制造业。

基于以上结论,政府在推动产业转移时,应考虑如下几点:(1)加大对东部地区衰退期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确保其顺利落户发展;(2)协调中西部地区对承接产业的选择,引导中西部地区承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统筹区域产业结构,避免重复建设;(3)大力发展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避免因传统产业转移导致的产业空心化,全面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小岛清(日).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1991.

[2]WA Lewis.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M].1978.

[3]Enrico Pennings,Leo Sleuwaegen.International Relocation:Firm and Industry Determinants[J].Economic Letters,2000(2):179-186.

[4]Barro R J,SalaiMartin X.Converge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2):223-251.

[5]吴汉贤,邝国良.广东产业转移动因及效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 ):68-71.

[6]黄晓,胡汉辉.产业集群问题最新研究评述与未来展望[J].软科学,2013(1):5-9.

[7]石奇,张继良.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协调性[J].产业经济研究,2007(1):38-44.

[8]刘飞仁,栾贵勤,刘 超.区域产业转移“滞后成本”假说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6):671-680.

[9]张存菊,苗建军.基于Panel-data的区际产业转移粘性分析[J]软科学,2010(1):75-79.

[10]黄艳,徐维祥,朱剑,张志纲.我国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布现状及近年来的转移趋势[J].现代经济,2009(8):98-101.

[11]刘世锦.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2007-2008)[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78-100.

[12]鲁勇兵,梁婉君.中国西部地区工业经济效益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5(11):38-40.

[13]韩艳红.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4]马涛.地区分工差距的度量: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9(9):168-169.

[15]关爱萍.金融发展、区际产业转移与承接地技术进步——基于西部地区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家,2013(9):88-96.

(责任编辑:唐杰)

猜你喜欢

主成分分析法
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煤层气赋存影响因素分析
成都市中心城区商服用地基准地价空间演变规律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太原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成都市房地产泡沫程度评价
考察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社会发展综合状况
金华市服务外包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