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戏剧”时代的演艺语汇创新
2015-04-20刘志新
刘志新
“后戏剧”时代的演出艺术聚焦于“在场”(presence)和“能量”(energy),注重演出现场的情感共振和视听张力,形成了一种不拘泥于行动叙事和人物对白的,将空间、影像、声音、装置、多重媒体和机械技术融为一体的新型演艺语汇。最近,西班牙拉夫拉前卫剧团(La Fura dels Baus)导演佩普·伽特尔(Pep Gatell)带领上海戏剧学院学生们在工作坊里创作汇报的《白蛇传2.0版》,显现出“后戏剧”时代演艺语汇创作的新意,值得创作人员的关注。
有机缘遇见佩普·伽特尔,应该感谢原欧盟国家文化中心合作组织主席汉斯-格奥尔格·克诺普(Dr.Hans-Georg Knopp)先生,是他推荐了佩普·伽特尔2013年来参加上戏虚拟实验室举办的“新媒体演艺创新国际专家研讨会”。记得我第一次看到佩普·伽特尔的介绍材料时,就非常兴奋,因为我知道:佩普·伽特尔是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另类艺术家”,他和拉夫拉前卫剧团集体的冒险和探索,一定会给师生们带来惊喜,给年轻的创作者们带来启迪。果然,他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很受关注,不仅衍生出了2014年的“白蛇传2.0版·开发过程创作工作坊”的合作,而且,他还被“2014年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组委会邀请去参与了创意策划。
拉夫拉前卫剧团是一个采用集体创作手法,不断进行尝试、探索和进化的独立演艺团体。佩普·伽特尔告诉我:“剧团是从街头表演起步的。从1979年开始,几个人依靠一辆驴子拉着的小板车、用简单的乐器和绳索进行街头的表演,大部分时间是挨个到一个个小村镇进行表演。起步阶段的现实问题是:节目质量不能差,表演不仅要有形式的突破,还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来抓住观众。后来,我们一群人贷款购买了一辆小货车,在旅行演出途中,大家一起在车里面喝啤酒、畅谈创新的想法,度过了一段很美好的时光。”佩普·伽特尔是拉夫拉前卫剧团的六位主创之一。他们几位主创人员都有自己不同的专业背景,佩普·伽特尔擅长萨克斯和街头表演,阿勒科斯·欧雷(àlex Ollé)精于木偶戏和装置艺术,根·穆勒(Jürgen Müller)和狄米奇(Dimitri)专注于肢体戏剧和哑剧表演,卡洛斯·帕迪萨(Carlos Padrissa)擅长音乐,皮里·坦堤纳(Pere Tanti?à)钻研视觉设计和机械装置……他们各有特长,优势互补,将音乐、舞蹈、哑剧、杂技、马戏、装置艺术和影像艺术综合在一起进行演出创作,不仅体现出了他们奇幻的想象力和冒险实验的精神,也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拉夫拉演艺语汇”。
佩普·伽特尔介绍说:“‘怎样才能够与别人的表演不一样?是拉夫拉前卫剧团成长的过程中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多年的街头表演经验使他们积累许多第一线的表演现场要领,例如:在空旷的地方表演,观众的能量容易流失,只有把现场围起来,才能够很好地聚集观众和表演的能量;观众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奇怪的事情”总会让表演与众不同;现场表演的视觉装置最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出人意料的表演调度会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惊喜;观众喜欢互动却又害怕当众表演;音乐音响是集聚现场表演能量的最好手段等……基于这些演出现场的前沿经验,他们创作的演出作品总是选择新奇的表演内容,制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机械装置,采取悬吊、泥浆、水火和非常规的动作调度手段,设置让观众关注和惊奇的圈套,选择强烈的、容易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音乐以及融入最新的科技手段……总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视听手段的堆积达到强烈的感官冲击,用演员歇斯底里的动作能量来最大限度地感染观众,引发表演现场的有机互动和情绪共振。
1983年,在成名作Acción的演出中,他们把表演现场的窗关起来,门封锁起来,把音乐演奏、装置、悬吊、泥浆、烟雾、火、水、血、食物等具有强烈冲击力的手段集中呈现,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高潮场面是“砸车”。一场貌似无序的、混乱不堪的演出,实际上是经过他们精心策划、严密设计的。佩普·伽特尔指出:“在这个表演里,观众不像以前单纯的观众,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我们表演的一部分,以前观众坐在台下看演员表演,现在走到舞台上、走到演员的身边来感受表演。这个作品结合了很多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看上去比较混乱,但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每个道具的位置,每个演员的位置,还有观众在什么位置,反应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之前都会想到的。”从导演的角度来看,观众在演出现场的移动和演员充满能量的表演动作之间的调度是通过不同动作焦点的重心转换来完成的,观众在演出现场感受到的“意外”和“事故”,实际上是创作者意料之中的、可控的。此后,拉夫拉前卫剧团面对现实的挑战,不断创新演艺语汇,跨越各种疆界进行多样化的演艺创作,包括大型广场宣传性表演、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米兰设计大会的开幕设计演出,还有实验戏剧、科技剧场、新媒体歌剧以及电影艺术创作等,使“拉夫拉演艺语汇”成为当代“整体演出艺术风格”的代名词。
佩普·伽特尔先生主持的“白蛇传2.0版·开发过程创作工作坊”一共用了三周的时间,包括基础练习和排演创作两部分。贯穿在基础训练阶段的关键内容可以概括为:相互了解、天性解放、破冰释放、团队精神、挑战自我、情绪记忆、发泄愤怒、沟通信任等等,其中,陶泥训练是大家最关注、也是最有效的一个练习。起初,这个由专业演员、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的三十多人的教学团队相互之间是很陌生的,面对这个既“原始”又“黏糊”的训练科目,大家内心的阻碍重重,他们有的顾虑性别的差异,有的担心身材的胖瘦,有的羞涩肌肤的碰触……跟随着佩普·伽特尔的悉心指导,学生们慢慢地卷入到了魔术般的泥沼之中,心理的障碍一点一点被消除,内在的天性一步一步得到释放,逐渐从一个个单纯的个体交织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一种凝聚人心的强大“能量”磁场。endprint
在排演创作的阶段,核心问题是如何将基础练习的内容融入排练创作?以及如何运用佩普·伽特尔传授的“拉夫拉演艺语汇”来创作《白蛇传2.0版》?佩普·伽特尔把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分成五个小组,让各组随意选取《白蛇传》故事中的情节点来进行构思创作。佩普·伽特尔分解的七个戏剧场面是:1.下凡;2.相遇;3.端午;4.惊变;5.盗仙草;6.水漫金山;7.结尾。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作表演时,佩普·伽特尔重点讲授了如何突破演出空间的层次局限;如何进行360度表演;如何在现场构建变化的观众群;如何在演出过程中制造惊喜和冲突;如何借助重金属音乐、机械装置、视频投影、动作调度、烟、火、水来传递感情能量以及如何煽动观众参与表演,如何应对偶发事件等。佩普·伽特尔强调:“我们要表演的对象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很大的群众体,所以我们要很好地融入到观众当中去,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白蛇传2.0版》的汇报演出从内容编排、灯光影像、音乐装置和互动表演方面都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震撼和刺激,引发了师生们对如何用新方法、新观念进行表导演教学训练的热烈探讨。
“开发过程创作工作坊”在带给我们“能量”和“惊喜”的同时,还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记得在第一堂课上,佩普·伽特尔给学生看了拉夫拉前卫剧团早期的演出录像后,学生们怀疑地质问道:“这些表演是戏剧吗?”这种强烈的质疑带有一种难以跨越疆界的保守和固执。但是,在短短的三周内,学生们不仅融入到“拉夫拉的演艺语汇”之中,而且还与佩普·伽特尔变得亲密无间,甚至依依不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魔力呢?我想,应该是佩普·伽特尔内在具有的一种演艺语汇创新的能量和气场。在“后戏剧”时代,演出艺术越来越不拘泥于传统剧场的美学规范、越来越不局限于剧情、文本、对白、动作和空间环境,而是更为注重超越常规的表演形式以及现场能量的聚集与释放,其特点体现为:其一,在表演空间上,采用剧场之外的空间环境进行构思和创作,演出经常发生在教堂的广场上、商场内、车间内、公路上、轮船上以及其他的生活环境之中;其二,在演出内容上,聚焦于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强调情感能量的充分释放和对现场刺激的即兴反应,主张用个人身体的能量来对抗巨大的社会压抑;其三,在观演关系上,突破传统表演区和观众区的严格限制,通过灵活的场面调度使观演空间之间相互侵入、相互碰触,形成观者与演者之间交融互动的现场效果;其四,在表现手段上,引入影像和科技手段来表达人类思维的变化,把身体、空间、投影、声音、装置、泥浆、烟雾、火水、多重媒体和机械技术结合在一起,构织成一种强烈的、跨界的演出艺术语言。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性投影和计算机交互技术的引入是拉夫拉前卫剧团演艺语汇产生的最显著变化。他们在歌剧《浮士德》、《魔笛》以及《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世界之船》等演出中,让新技术手段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他们将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演出空间设计与创意投影相结合,使影像运动与实景、真人表演与影像融合表意,另一方面,他们将针孔摄影、同步投影、手机通讯、交互感应、网络互动等新媒体手段交叉运用来增强观众参与现场表演的热情,展现出拉夫拉前卫剧团走进当代,贴近现实、交融互动的演出艺术理念。佩普·伽特尔说:“当我们发现有了新的科技手段时,我们会自主的去寻找它,让新科技来帮助我们的演出。”如同他们独具创新精神的街头表演一样,拉夫拉前卫剧团的主创团队跨界整合了机械技术、声音科技、影像投影、通信网络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在不同的空间场合下,极富想象力地创造出了一幅一幅令人难以置信演艺的画卷,带给了观众们无数的震撼。
“后戏剧”时代是一个注重现场能量释放和演艺语汇创新的时代,演艺作品的呈现越来越注重个性创新,越来越强调深度体验,越来越突出互动交流与哲学思考。佩普·伽特尔“开发过程创作工作坊”的训练理念与方式具有“后戏剧”时代的鲜明特征,拉夫拉前卫剧团的探索创新和演出艺术手段也已经跨越传统戏剧的边界,形成了一种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演出艺术语汇,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