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2015-04-20王亦平

上海戏剧 2014年12期
关键词:戏剧节舞台艺术

王亦平

朱元昊办公室的墙上悬挂一幅行书——“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喜爱书法的朱元昊自己最得意的一幅作品,书中杜甫高度评价李白诗作的这十个字,也是元昊艺术生涯的座右铭。

是啊,朱元昊从艺35年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亦称得上“惊风雨、泣鬼神”了!

蝉联七届浙江戏剧节最高奖

要问婺剧界谁是获奖专业户,有人会想到梅花奖得主陈美兰、张建敏,也有人会想到这些年崛起的杨霞云、楼胜等一批婺剧新星。其实,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副院长、婺剧老生朱元昊,才是婺剧圈内最大的获奖专业户,是广大戏迷心目中最优秀的婺剧男演员!

1986年从越剧团转到“浙婺”后,朱元昊先后在新编婺剧《海瑞罢官》、《商鞅变法》、《惜姣恨》、《贺家桥边》、《江南第一家》、《昆仑女》、《梦断婺江》、《遥祭杏花村》(后改为《遥祭香魂》)、《铁血红颜》中成功塑造了海瑞、商鞅、宋江、苏生、郑濂、陆骆、李世贤、方辰、杨忠孝等一个个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舞台艺术形象,也在传统剧目《前后金冠》、《画龙点睛》、《对课》、《狸猫换太子》、《百寿图》、《辕门斩子》及现代戏《红灯记》、《情系碧水》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曾荣获1993全国地方戏调演表演奖、1995全国现代戏调演表演奖、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表演奖,八个浙江省戏剧节演员一等奖(优秀表演奖),浙江省首届婺剧节优秀表演奖,浙江省第二届婺剧节优秀导演奖等。其中从1989年至2007年间,连续七次获得浙江省第四届至第十届戏剧节演员最高奖,成为婺剧界绝无仅有的第一人。

由朱元昊主演的大型婺剧历史剧《梦断婺江》获得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第九届中国戏剧节“首届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戏曲学会奖、第十三届文华优秀剧目奖等奖项;2009年应邀赴京参加建国六十周年的献礼演出。前后十年,该剧创下了婺剧史上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婺剧戏迷一直抱憾朱元昊因年龄关系与“梅花奖”擦肩而过,朱元昊本人倒看得很淡:“每次演出如果纯粹作为工作、为了获奖就会感觉很累,但你把它当成一种艺术再创作,每次都去寻找一种新的亮点和变化,就很有乐趣。在台上演戏,下面观众的眼光那么痴迷那么专注地看着你,心里的快乐真的是无法言说,那种成就感,平常人一般是体会不到的,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

赋予了人物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张力

在婺剧界众多的演艺名家中,朱元昊素以塑造人物见长。他所饰演的那些舞台形象,历史跨度大,性格差异更大,但他演来总能够准确自然,拿捏适度,刻画人物细腻,注重情感发掘,善于揭示心理,形成自己深沉、凝重、稳健的艺术风格,无论在广大观众还是戏剧专家心目中,都能够留下难忘深刻的印象,并时时迸发出新意的光华。

1989年,在《商鞅变法》一剧中,元昊饰演的商鞅从一个“位卑未能酬大志”的小小家臣,到身负一国之重,竭力推行变革,一举成为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其命运跌宕起伏,其感情悲喜交织。朱元昊以唱念做打全面深厚的表演功底和艺术才能,成功塑造了这位雄才大略又磨难重重的改革家的人物形象。这个角色让他得到了第一个省戏剧节大奖,奠定了他在婺剧界优秀老生的地位。

2002年,“浙婺”重点打造的新编历史剧《梦断婺江》,以金华城内的侍王府为背景,通过李世贤和柳彦卿两个人物的关系、命运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太平天国如何一步步走向消亡。该剧由婺剧名家陈美兰和朱元昊共同主演。评论家姜志涛这样评价:他(朱元昊)对人物把握准确,刻画细腻,把这个心存大志却无力回天的末路英雄那种悲愤、无奈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戏剧理论家、评论家刘厚生评论《梦断婺江》时,称赞朱元昊“在舞台上有气度,有相当准确的心理过程的体现,不温不火,演出了李世贤坚强、豪放而又宽厚重情的性格。”

长期以来,朱元昊一直以皇帝、丞相、书生等须生形象闪耀舞台,2007年,当他在婺剧《遥祭杏花村》中扮演的方辰刚出场,立刻大家眼前一亮,惊喜连连。因为这个角色是个太监,而且心态扭曲,个性独特,行为复杂,这个颇有新意的舞台角色,是朱元昊30年舞台生涯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可他演来仍然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在婺剧《铁血红颜》中,朱元昊在其中扮演清兵千总杨忠孝,再次以一个崭新的人物形象获得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认可,专家称赞朱元昊在该剧中对人物把握准确,情感真实,赋予了人物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张力。

戏曲舞台上难得的声音

戏曲表演讲究“唱、做、念、打”四种功夫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艺,简称“四功”、“五法”。把唱放在“四功”的第一位,可见“唱”在戏曲中的重要性。把看戏叫听戏,是老一代京剧观众的习惯,很多人至今也没有改变。据说京剧初期以唱为主,观众进戏园子主要为听演员的唱,至于后来京剧怎样重视做功和武功暂且不论,“听戏”一词至少说明唱功在京剧表演中的重要地位。

1978年高中毕业后,醉心艺术的朱元昊凭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考入金华京剧团。他悟性高、又肯吃苦,在京剧团三年时间内里,先师承上海京剧名家小赵如泉,专攻麒派艺术,后拜以唱腔见长的马俊芳为师,打下了坚实的表演和演唱基础。1981年,金华京剧团合并到金华越剧团,朱元昊作为唯一的男演员生活在越剧“女儿国”中,演老生,串小丑,忙得不亦乐乎。闲暇之余,他潜心研究越剧各种流派的演唱方法和表演风格,居然把越剧的各大流派学得惟妙惟肖,唱得有滋有味。五年后,金华文化局领导慧眼识珠,硬是把朱元昊从越剧团调到了浙江婺剧团。

在人才济济的浙江婺剧团,朱元昊一方面认真学习和研究婺剧的表演风格和演唱方法,另一方面则锐意创新,融京、越各家之长,努力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在“浙婺”不长的时间里,元昊的唱腔走出了摹仿阶段,而进入创造和完善的境界,有刚有柔,温火相济,收放自如,委婉悦耳,既有个人特点,又具名家风范,不仅为广大婺剧观众所喜爱,也影响了整个婺剧界。

1995年,婺剧《贺家桥边》赴北京参加全国现代戏调演,专家们对朱元昊的演唱艺术赞叹不已,誉之为“戏曲舞台上难得的声音”。在演《梦断婺江》时,有音乐专家专门撰文称赞元昊:“他有一副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即使难度极大的唱段,他都演唱得声情并茂、游刃有余,既有古朴典雅的婺剧韵味,又有清新流畅的现代气息,表演和唱腔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喜欢、最欣赏朱元昊唱腔的,自然是那些忠实的婺剧戏迷。在传统婺剧《后金冠》中,朱元昊所扮演的徐策有256句唱词,演出时他一字不拉地从容唱出,如泣如诉,酣畅淋漓,感情充沛,韵味深长,每每让台下上万观众屏气凝神,听得如痴如醉。直到现在,只要“浙婺”下农村演出,观众都要打听有没有朱元昊的《后金冠》啊?

婺剧有幸,选择了朱元昊,而朱元昊更加幸运,因为婺剧这个舞台是如此广阔如此富有,让他良好的艺术天赋如鱼得水,如鸟归林,总有一片不断施展和发挥的壮阔天地。

期待朱元昊再为我们推出“惊风雨、泣鬼神”的传世之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戏剧节舞台艺术
戏剧·乌镇
第14届契诃夫国际戏剧节圆满落幕
第8届中国儿童戏剧节7月开幕
台上
纸的艺术
画与话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