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剧与文学名著(上)

2015-04-20裘晔

上海戏剧 2014年9期
关键词:雨果音乐剧法国

裘晔

文学名著是人类的文化瑰宝,欣赏它们可以让我们洞悉人性,陶冶情操。可是不少读者对经典名著望而却步,不敢亲近。这时候,包括音乐剧在内的戏剧形式,往往成了人们与这些名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然纸面上的文学作品,转换成舞台上的立体化表演,是需要经过许多“加工”手续,不是一蹴而就的。

说到音乐剧和文学名著,大部分读者就会想到“名著+名剧”的典范——《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这部小说带着鲜明的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 “百科全书”风格:除了虚构的人物情节以外,雨果占用了近乎一半的篇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19世纪初的法国社会全貌,上至基督教社会人文主义思想的主旨,下至巴黎下水道建设布局,甚至不惜动用了19个章节,详细描述了决定法国乃至全欧洲命运的滑铁卢战役,俨然是一部了解欧洲历史大变革时代的百科全书。这种创作风格,成为不少雨果粉丝的偏爱,可也增加了将作品改编到舞台上的难度:原作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130多个,时代跨度则是近2 0年!

2013年底,在采访该剧词作者阿兰·鲍勃利先生(Alain Boublil)时,笔者问起他要是现在再来为《悲惨世界》创作歌词,会和过去有何不同时,他回答说,如果放到现在他绝不会去考虑这个项目,而是会觉得“太厚了”。而当年在伦敦的廉价小旅店里,带着刚刚看完音乐剧《奥立弗》(Oliver!)的冲动激情,为《悲惨世界》里的芳汀(Fantine)写下第一段歌词之后,他也还是跟作曲搭档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onberg)先讨论了一下,确信自己没有疯掉,才正式着手改编工作。

音乐剧创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创作者始终要从观众的视角出发去思考。就这部作品而言,即使不考虑舞台空间局限,要把原著中的大大小小人物线索都放入剧情,就算创作团队有能力囊括进剧本,观众也肯定会“消化不良”;可是要缩减的话,一是容易被雨果的小说迷批评“偷工减料”,削弱了原作的深度和宽度;二是如果选择不慎,破坏了作品的叙事结构,反而在舞台上会变得支离破碎。鲍勃利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将雨果花了50页描述的一段故事或者情感,用3分钟的歌词旋律来讲清楚讲到位。为此他们辞去了之前为唱片公司写流行单曲的工作,两个人就捧着小说原著,一个章节一个人物一个场景地讨论取舍和增删,经常是讨论着讨论着,勋伯格就坐到钢琴前,弹出一段旋律,告诉鲍勃利“这段旋律就给这个角色了”,然后鲍勃利根据这段旋律去写出一段歌词来;有时候则是倒过来,鲍勃利告诉勋伯格这个角色“必须有段悲伤的表达”,然后写出一段歌词,勋伯格看着歌词,在钢琴上弹出一段旋律来看看是否符合。

尽管难度不低,但是他们不觉得这个过程很痛苦。鲍勃利发现雨果的作品虽然篇幅恢弘,可是故事线索的发展却十分有节奏感,人物设定也很巧妙。“雨果的天才之处就在于:他能在描述一幅大的政治时代背景的画面同时,把一个虚构的爱情故事,从头到尾地嵌入其中。这就为我和克劳德-米歇尔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他在采访中如此评价道。

而在故事线索的选取上,他们发现“在故事核心里,其实只有一条基本的故事线索,那就是在冉阿让和沙威之间的警察追踪逃犯的过程,他们为了各自的追求而进行的善恶交锋,此外,与故事主线并行的,还有一场进行之中的革命。这个不是大多数人以为的法国大革命,只是一场持续了一周左右的小型起义,是当年的青年学生们在法国大革命45年之后,对往日革命成果无法实现,感到绝望愤懑而发起的抗争”,还有一条可以比较吸引观众的线索,则是“处于革命洪流中的,马吕斯和珂赛特之间的美丽爱情故事”。事实证明,“冉阿让和沙威善恶交锋”的主线,加上“学生抗争”和“革命中的爱情故事”两条副线的设定,充分满足了各阶层不同观众的需要,奠定了该剧在结构上获得包括雨果粉丝在内的大部分观众认可和接受的基础。

不过他们当时决定把全剧开头放在芳汀在工厂里遇到麻烦这段,也就是现在的“每一天到黄昏”(At the End of the Day)这首歌,先让芳汀上场,然后引出主人公冉阿让。熟悉原著的读者应该知道,虽然这么做从结构上看似符合雨果的第一部的名字——“芳汀”的结构设定,可是实际上拿掉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即书中由米里哀主教的身世介绍再引出主人公冉阿让的整整两卷内容。而我们知道实际上在1985年问世的英文版演出中,这两卷内容,以“序幕”的名义加上去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动呢?因为法国观众对雨果的作品,就像英国观众对莎士比亚的作品那么知根知底。所以在法国,冉阿让这个人物角色,及其故事背景早就深入人心,就像张乐平的三毛对中国读者一样,而米里哀主教所代表的正统基督教文化在法国也是“主场”,因此鲍勃利和勋伯格就无需那一大段背景介绍和“文化指南”来暖场,反倒可以用这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开头,让法国观众耳目一新。

可是当改成英文版时,就必须考虑到大部分该版的观众,对《悲惨世界》这部作品的人物角色以及故事背景,并不一定那么耳熟能详,而且英国的基督教主流教派,和法国的基督教教派也大不一样。因此如果不做好充分的背景介绍,就可能对作品产生“过度瘦身”的作用,使得人物和情节显得苍白单薄,甚至会让一些观众无法理解人物设定和剧情,影响观剧感受。所以就加上了这段十分钟左右,一气呵成的序幕。(未完待续)endprint

猜你喜欢

雨果音乐剧法国
《来自远方》电影版9月上线Apple TV+
莫奈《睡莲》[法国]
East Side Story
雨果剃发
看音乐剧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法国浪漫之旅(二)
2015上半年中国音乐剧演出情况
雨果的“谎言”
雨果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