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烂剧避雷指南

2015-04-20押沙龙在1966

上海戏剧 2014年9期
关键词:离场

押沙龙在1966

1

你的第一个机会来自于宣传海报。

如今大部分戏的海报,实际上都在以字体、画面、宣传语和主创阵容等各方面的设计,在对你呐喊:“我是烂戏!”——因为,如果一个创作团队在宣传海报的设计上态度如此草率,审美如此低级,他们做出来的戏又会好到哪里去呢?

我将这些宣传海报分为三类。当你看到以下三类海报时,你大可以放心地绕道而行,你因此而错过一出好戏的概率低于被花盆砸中脑袋的概率。

第一类:微博背景模板类——并且是免费的模板。最近的代表作是《想要和你飞》。这一类海报通常除了剧名和主创阵容之外,在视觉画面上给不出任何关于这出戏剧情或主题的有效信息。

通常,这类海报会使用“天光水影芦苇荡”这类无伤大雅的视觉符号,再用上美图秀秀里充满柔光效果的滤镜,炮制出一幅看似柔和唯美,实则空洞无聊的画面草草了事。和这类海报搭配出售的还有廉价的小清新宣传语,里面铁定会出现“梦想”,“孤独”,“爱”,“人生”等虚头巴脑的大词。

而因此,你也基本可以推算出你将看到的是怎样的剧情,和它的海报一样,这类戏通常以自上而下的视线鄙视所有通俗流行的元素,但却走上了另一条做作矫情的道路。往往用严肃、温暖、文艺等高大上的概念包装起催眠的剧情,辅以无数句正能量的心灵鸡汤台词,完成最最廉价的煽情。

第二类:影楼沙龙照类。这一类几乎是国内戏剧海报的主流,其中又细分为婚纱礼服类(《女人一定要有钱》、《撒娇女王》),假日休闲类(《最好的时光》、《逆时光呐喊》),都市白领类(《钱多多嫁人记》),怀旧风情类(《暧昧》)……数不胜数。在这些海报上,演员统统化上大浓妆,穿上淘宝爆款,在打光糟糕的摄影棚里竭尽所能地摆浮夸表情,拗模特造型,然后在后期修片中统统五官变形,成为一张不折不扣的淘宝网拍照。然后,在他们的脑袋上,往往会印上各自的身份标签:“高富帅”,“白富美”,“绿茶婊”……而通常搭配的宣传语,则是你能想到的所有流行或过时的网络用语。

不用怀疑,当你看到那么多l o w的元素狂欢般地集中在一张海报上时,快跑吧。

第三类:大字报类。这一类海报放弃了设计上的挣扎,放弃了让演员出镜,而采用了最为直白简单的文字。但即使这样,他们依然能选到一种设计感最糟糕,最暴发户审美的字体来写自己的剧名,然后给每个字镶上金边,集齐七种字体颜色,活活将一幅平面设计做成一块LED灯牌。

除了这三类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元素可以从海报上体现出这是一出“危险”的戏。

2

剧名直接给人物贴标签。(《当高富帅遇见女女女女女》、《嫁给经济适用男》、《剩女郎》)

看一眼剧名能猜到50%的剧情,再扫一眼故事简介便能猜到剩下50%剧情。(《幸福预算》、《钱多多嫁人记》、《隐婚男女》以及所有贴标签的戏)

剧名中有计时倒数的戏

(《末日24小时》、《爱情36小时》),剧名中不知节制地使用“爱情”、“真爱”等字眼的戏(《有多少爱可以胡来》、《轻度深爱》、《爱情失窃记》),剧名中使用“×男×女”,“××男女”,“非常××”等词语结构的戏(《隐婚男女》、《单身男女》、《非常道歉》)——都非常值得警惕。

以上几类剧名的共同问题是懒惰,毫无想象力——而这个问题也完全延伸到了内容本身上。

剧名的直白、恶俗、粗糙延伸到剧情上,就是无节制地使用网络段子,使用心灵鸡汤台词,标签化人物,扁平化性格和剧情走流程。两者如影随形,毫无例外。

这一类剧名和剧情,总是在想要抓住观众视线这一点上用力过猛,方向错误,节操丧尽。呈现出的,是同一副扮丑卖笑,急迫捞钱的难看吃相。

3

说完剧名,再说海报上的主创阵容。

无论是经典作品重排,还是原创作品,只要在海报上没有编剧署名,都足以表明这个团队的极不专业,以至于品质上的不可信任。

如果一张海报上,编剧署名出现了,但没有和导演署名并驾齐驱出现在剧名附近,而是在海报的最下方最角落处,和五个文学策划,三个创意总监,十个演员,七八个舞美灯服效挤在一块儿——这也同样足以表明这个团队的极不专业,以至于品质上的不可信任。

而如果一个原创作品的海报上,没有编剧署名,或者编剧署名以小八号字号挤在角落的同时,导演署名却堂堂正正地以初号居中格式霸住海报中心(而这个导演名字还不是赖声川、林兆华、孟京辉、田沁鑫之类的熟名)时,不仅表明这个团队极不专业,品质上不可信任,还意味着这出戏,可能有一个疯狂渴望存在感的自大狂导演。

而如果这个导演不仅初号居中了,还在剧名上方气势汹汹地加上“某某作品”四个大字的话,那就意味着这出戏,肯定有一个疯狂渴望存在感的自大狂导演——而这件事,对一出戏的破坏是灾难性的。

而如果,这个导演初号居中了,某某作品了,还继续把自己的名字见缝插针地塞在各种其他部门里,编剧里有他,舞美里有他,音乐里有他,道具里有他,平面设计有他,甚至演员里也有他——我对这出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唯有两个字:逃吧!真的,越快越好!

所有监制上挂着名人明星的名字,而除此之外的所有主创你都完全陌生,并且在网络上也查不到任何履历的戏,慎看。

所有请来三线明星做主演,并对此大肆宣传弄得好像那出戏的主演是金城武、吴彦祖一样的戏,慎看。至于什么才是“三线”明星,每个人的定义不同,按照你个人的定义去区分就可以了。

4

如果以上每条关于海报的“雷”元素价值一分的话,以总分十三分计,超过五分,我认为就可以彻底放弃这部戏了。而如果低于五分,或一分也没得,那现在,你可以把手上的宣传单翻到背面,或者上网搜索剧名,仔细看一下它的宣传文案了。endprint

目前大部分戏的宣传文案也可以细分为几种,在这方面,经典剧目的文案出现雷点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我将着重分析原创剧目的文案。

第一种,案件聚焦类。基本上以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为结构,用最枯燥的陈述句将整个故事说一遍,而因为大部分原创剧目本身剧情就非常薄弱,所以根本经不起这样老实的剧透。于是,在看这些内容简介的时候,我常常觉得自己在看《案件聚焦》或《老娘舅》的本期预告,因而也失去了兴趣。

第二种,形容词密集轰炸类。显然,有些人意识到了藏拙的必要,而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写文案。

最高原则就是绝不提半句和剧情有关的,然后,要么竭尽全力吆喝自己会采用多么创新,多么试验的形式来吓死全人类,文字上通常以递进的方式对此进行强调:“这不是一出戏”,“这绝不是一出一般意义上的戏”,“这是一出探索了国际上最流行最前卫的××艺术,融合了××主义和×××概念的戏”,“这是你从未见过的”,“真的是前所未有的!!!”——营造出的气氛之神秘,之伟大,好像观众即将看到的不是一场演出,而是一段NASA发现外星人存在的视频录像。

要么,就是呕吐出成串的排比句,对你进行洗脑轰炸。

比如话剧《拾叁》的宣传文案里,就有这样一段:“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里,亿万豪宅和无家可归共存,兰博基尼与拖拉机同在;这里,物价和神七齐飞,石油共茅台一色。这里,既有李刚,也有李承鹏;既有郭广昌,也有郭美美。既有奥运会世博会,也有红十字会。这里,同时天天上演中国达人秀和中国病人秀,国家GDP和下雨天城市水位都急速上升……这里,希望后接着的是失望,失望后又可能升腾起另一个希望…… 我们生逢其时,身在其中。一切皆入眼,无事不成戏。”

乍一看,是不是有一种酷炫狂霸拽的感觉油然而生?再仔细想一下,这段话提供了关于这出戏的什么信息?什么也没有。它只是用具有煽动性的排比句将当时的微博热门话题概括了一遍而已——当然,主创不会让观众轻易看出破绽,他们赶紧给自己安上个“微戏剧”的定位,就算为自己写那么多空洞无聊的排比句找到合理解释了。

在没完没了的时事打油诗之后,《拾叁》的文案突然良心发现,说了句人话:“……打破常规,尝试碎片化舞台叙事结构”——但好景不长,文案话锋一转,又进入杀马特模式:“化一潭碧水为满地琉璃。散,而不乱。碎,却有机。”

嗬,这回是琉璃有机戏剧,那下回做棉麻农药戏剧?

我深深佩服这类文案编瞎话的功力,而这功力,也必定被充分带到了戏里。

5

在看完海报设计,主创署名,宣传文案之后,你还有一点点机会,在进剧场之前避雷。如果有时间的话,不妨在社交媒体上搜索一下这部戏主创的名字,不用费太大周折,我想你就会找到他们的主页,你可以扫一眼前两页,甚至你只需要看一下他关注的用户,就可以发现他的审美倾向,或发现他压根没有审美。

或者,你也可以搜索一下这出戏的剧名,通常会跳出来几篇新闻稿。你可以花五分钟读一下稿子,当你在主创发言中找到类似“我们时间很紧,剧本到最后一刻还在改动”、“我已经通宵三天了”、“我对这出戏的要求很高,所以编剧(或导演)换了三个才找到现在的”等言论,而主创是引以为傲地说这些的时候,这出戏是烂戏的可能性正在急速增加。

以上所说的每一个雷点,都不是很难避免的,而是非常基本的常识和规则。如果这些事都沟通不好,凭什么要观众相信你可以做好一场九十分钟的演出?凭什么要观众为你的愚蠢、懒惰、缺乏诚意买单,而活活毁了自己的一个夜晚?

有时候,在面对非常有名的导演,或者有明星加盟的戏时,我们会忽略掉很多的雷点,而冲着这个人的名号去看戏,也往往因此而被雷活活劈中。

这个时候,我无法要求你压抑自己的好奇心,可能比较妥当的避雷方式,就是别急着看首演。

6

现在,你通过层层筛选,总算挑到一部海报有设计,主创可期待,人人有署名,文案没屁话的戏,买了票,坐进剧场,全场灯暗。

现在,你依然有50%的机会看到一出烂戏。

没关系,在戏开始后的十分钟内,依然有挽回的余地。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不用犹豫,拔腿就跑吧。

真的,没什么可惜的,和朋友去喝一杯,或者回家看一集美剧,都是更好的消磨这个夜晚的方式。

当女主角在演“笑”的时候,爆发出一种非常制式的,银铃般的笑声时,离场吧。

我国戏剧学院不知用了什么偏方,教出了一套全面系统的做作演技。其中最为经典的代表作,就是“银铃般的笑声”。

不管女演员本身说话的音调是怎样的,只要她一上台,一演上“四凤型”的清纯少女,大辫子一梳,花裙子一飘,银铃般的笑声就来了。

音调抬高两个八度,以短促有力的方式发出一连串节奏为三十二分音符的,尖利的“呵呵呵呵”声,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和“银铃般的笑声”配套的,还有慈善晚会诗朗诵式台词腔,倪萍式哭腔和哭丧式尖叫。

而任何角色,任何人物,都会被这些打包出售的做作演技彻底毁掉,所以一出戏一旦出现了“银铃般的笑声”,就是一个预警,告诉你往下只可能是更多的灾难,撤吧。

7

当要展现女性角色的性感魅力时,只想得出让女演员穿黑色丝袜跳艳舞,然后用五光十色的灯拼命照她这一种方法,并且女演员毫无力量地搔首弄姿一番就糊弄过去的时候,离场。

当要展现男性角色的性感魅力时,只想得出让男演员穿透明衬衫或干脆裸上半身被两到三个女演员(预算有限)狂摸这一种方法时,离场。

可怕的不是low,可怕的是没有想象力,可怕的是演员毫无自觉进行训练,身体毫无力量,把舞活活跳成老年迪斯科。

当戏开始的五分钟内,已经出现了一个及以上的网络段子,而这个段子,明显是硬塞直给的时候,离场。

当戏开演十分钟后,每次引起你关注的都不是主要人物的主线剧情,而是插科打诨的配角的搞笑时,离场。

因为靠配角的低级笑料来吸引观众注意力,是绝望的导演最后的救命稻草。

当人物的搞笑方式是男扮女装,丑女(胖女)扮靓,gay扮娘娘腔,在无聊台词中频繁穿插上海话(或京片子或东北话或日语等等)的时候,离场。

这种搞笑方式,不仅陈旧低级,并且充满偏见,让人恶心。

一出现剧情转折,就响起震耳欲聋的音乐的戏,离场。

一旦出现群戏场面,只会用五颜六色的灯和演员的假high尖叫来营造热闹气氛的戏,离场。

舞台上出现了一整套宜家样板房的时候,离场。

当你产生“是不是我太低端所以看不懂”这个念头的瞬间,离场——在这件事上挣扎没有任何好处也没有任何意义,让你产生这个念头的戏,不一定是一出烂戏,但肯定不是适合你的戏。

那为什么还要在剧场里浪费时间呢?

最后,如果你坚持要给那些拥有丑陋海报、荒谬文案、做作演员、自大导演、黑丝艳舞和过时段子的戏一个机会的话,相信我,当有一出时长150分钟的戏和一出时长90分钟的戏同时供你选择的时候,永远选90分钟的那一出。

至少,这会将你的损失降到最低。endprint

猜你喜欢

离场
DCL系统离场方式修改的实施及在运行现场验证的方案
“离场”的互动:诉说、分享与自我实现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新闻事件中的“离场”介入”现象浅析
中介“离场”
鞠躬离场,微笑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