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载帝陵 蓉城记忆

2015-04-20赵春昉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王建保护区成都

赵春昉

在国家文物局、省、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市、区各级领导倾情关心下,在市文广新局有力领导下,在各兄弟文博单位的无私帮助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下,经过一年多施工建设,“成都永陵(王建墓)安防监测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成都永陵博物馆陈列展览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竣工。2015年12月18日,成都永陵博物馆文物保护区将恢复对外开放,新建综合馆同时对外开放,常设“前后蜀历史文化陈列”也将对外试展。

成都永陵是中国首次科学考古发掘的古代帝王陵,也是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进行的大型考古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王建墓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11月,设王建墓文物保管所;1978年7月,王建墓文物保管所正式成立。1979年1月1日,永陵正式对外开放。1990年4月12日,王建墓文管所晋级为王建墓博物馆。1998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同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成都永陵博物馆”。

2008年底,为配合市政府对永陵片区整体改造,永陵博物馆文物保护区以地宫为圆心,在保持博物馆文物区原貌的同时,打造一片开放式绿地,力争将永陵建设成为一个集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园林式博物馆”。现由文物保护区、综合馆、园林区(宣华苑)三大部分组成,占地5.4万平方米,集皇陵寻踪、文物考古、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是国家二级博物馆。

新园林,新面貌:蜀中园林风光,绿荫环抱古老永陵。园林保护区(宣华苑)的前身是“永陵公园”,为了形成一个舒适安全的游览环境,缓解园林区安保压力。博物馆增设了园林保护区进出口大门,进行了周界围栏、绿篱、植物配置建设。增加了绿化喷淋系统,对道路、路灯、线缆进行了改造,对永祥廊、晚霞亭、怡神亭等进行维修加固,优化配置绿色植物,增加园区广播系统,游览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经过不断完善后的百亩园林衬托出永陵神秘深邃的千年文脉。馆内遍植树木花草,开凿水池鱼塘,并建有长廊、水榭、殿庑等仿古建筑。园林百花四季争艳,苍松翠竹绿荫合抱,鱼塘中鱼儿成群,石板小路在园中曲折蜿蜒,环境清幽,步移景随。徜徉其间,让人忘却都市的喧嚣,尽享古朴自然,清幽香雅的蜀中园林风光。

毗邻西安路的伎乐群雕广场上,二十二位铜塑乐伎淋漓尽致地再现了永陵地宫棺床石刻,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一场繁华的宫廷宴乐。余音袅绕之际,转眼前方又见力士抬扶的白玉谥宝。力士雕刻古朴猶劲,抬扶着的谥宝则显得端庄典雅,宛然一幅晚唐遗风的蜀地景象。

“新”地宫,新保护:成都永陵(王建墓)安防监测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工,文物保护区古韵盎然。该工程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经市发改委等部门核准,继上世纪80年代永陵墓室“大揭顶”综合治理维修工程之后,本世纪最大一次“地宫墓室保护与展示综合整治”工程。工程主要包含:前蜀文化展示区、地宫墓室保护及展示、安防系统、文物区景观恢复四个子项目。

近年来,由于地宫内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墓内石刻风化严重,出于防风化、保护文物的目的,永陵博物馆制定了“地宫墓室保护及展示设计方案”。地宫墓室保护及展示工程涉及到地宫下穿通道、玻璃系统、通风系统、环陵路、地宫入口装饰改造等项目建设。技术人员开展“永陵地宫专项清洁保护”,对地宫石刻文物进行除尘、除霉等日常保养维护工作,以及地宫内部电网管线预埋、监测设备的安装,与展览灯光的调试等等。同时,建立无线温湿度及二氧化碳环境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永陵地宫内外基础环境数据,以便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文物保护方案。

在永陵博物馆文物保护区,除瞻仰地上陵之外,还有前蜀文化展示区,包括大门神道、西厢房、东厢房、永庆殿、永平堂、都安井、平安桥、平安钟等文化景观。维修改造后的“永庆殿”为目前成都地区唯一全木结构“穿斗式”仿唐建筑,内有四根直径350mm的实木圆柱,大大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殿内有书法名家书写的前蜀花蕊夫人《宫词》木刻供游人赏析,殿前有经幢、抚琴亭、团龙壁景观节点,配以蜀中园林盆景,整个文物保护区在郁郁葱葱中尽显清幽静穆之感。

新展览,新内容:“前后蜀历史文化陈列”和“千载帝陵·蓉城记忆”图片展崭新亮相。文物保护区西厢房推出“千载帝陵·蓉城记忆”图片展览,意在讲述永陵发掘故事,见证永陵历史变迁,重温成都记忆。公元918年,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归葬永陵。陵墓坐北朝南,居高临下,周围曾有数重河流环绕,可以说是上风上水。随着前蜀政权的灭亡,永陵慢慢被人们遗忘,甚至被附会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抚琴台。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天成铁路局在成都老西门挖建防空洞,沉睡千年的帝陵就这样被世人叩醒,为我们留下了一段特殊的发掘往事。“千载帝陵·蓉城记忆”通过图版展示了永陵的建造、永陵的落寞再到永陵的发掘与保护过程。

五代十国是中国唐宋这两个伟大时代之间的过渡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晚唐和后唐将领王建和孟知祥先后建立起前蜀和后蜀割据政权。前后蜀灿烂历史文化在承唐启宋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文化艺术成就可圈可点。王建尊重知识、优礼士人可谓史不绝书。自王建据蜀,大批唐朝旧臣、中原名臣士族后裔纷纷入蜀投奔而来,他们为前蜀国家的强盛和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前蜀社会安宁、国强民富,都城成都城市锦绣,是当时中国的商贸中心和音乐、文化之都。“前后蜀历史文化陈列”展由成都永陵博物馆研究员、著名策展人樊一教授担任艺术总监。本展采用了主题情景式陈展布局方式,旨在展示五代前后蜀历史文物,保存城市记忆,再现千年之前成都的社会历史生活画卷。整个展览由三个单元组成:“两蜀兴亡”、 “千载帝陵”和“唐风流被”,分别讲述了前后蜀历史、永陵发掘和当时的文化艺术成就。展览共展出文物上百件,其中永陵出土的国宝级文物“玉大带”及一些精美银器在阔别十年后,将有望从四川博物院借出,再次“回家探亲”,让中外观众一饱眼福。

进入展厅,展陈以米黄色为主色彩基调,契合帝陵展览特色。同时,展陈设计过程中巧妙运用各类隔墙、通道、装置与道具等,使观展空间富有变化。整个陈展形式设计从“小而精”上下功夫,弥补了展厅面积偏小的局限性。陈展中涉及到的“王建取蜀”大型浮雕墙和前后蜀宫廷画院中代表性绘画作品,均由高水平专业人员创作完成。另外,陈展中的3个亮点,分别是“金娃娃”事件(永陵的发现与发掘)、“永陵地宫修建过程”及“二十四伎乐”(蜀宫夜宴)多媒体动画视频,以直观生动形式供观众了解永陵历史文化。

新设施,新服务:全面优化服务设施,提升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区推进“成都永陵(王建墓)安防监测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同时,还对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地下自来水管网、消防管道进行了改造和添置埋设,对文物保护区地形进行了全面整理,优化改造馆区路面道路。恢复文物保护区原有围墙,布置园林小景,增添名家撰书的匾额对联,丰富文化内涵。为中外观众提供中、英双语人工讲解及中、英、日、韩四语语音导览服务。

永陵综合展览馆2011年动工修建,2012年主体建筑竣工,2013年正式移交给永陵博物馆。之后馆内先后完成综合馆陈列展览配套设施建设和交流展示厅装修工程。新的综合馆囊括展览厅、交流展示厅、报告厅、文物藏品库房、图书资料室、利用阅览室、安防监控中心以及休闲配套设施服务等。文物藏品设施设备得到了完善,增添了自动气体灭火装置系统、温湿度监控系统、移动密集架(柜)、恒温恒湿机组、无酸材料囊匣等,大大改善了文物藏品的保管条件。“寄放”在市博物院中心库房已经八年的数千件文物藏品也安全回“家”。

今天,成都永陵博物馆以崭新的姿态亮相,而它当年落成时的恢弘气势在历史长河中依然熠熠生辉。据历史文献记载,前蜀永陵除了气势宏伟的地宫之外,还有庞大的地面陵庙建筑,拥有数量可观的名家壁画。然而,永陵陵庙建筑在经历了北宋、南宋历史的风霜雨雪后逐渐被拆毁,终致隐没不彰,无迹可寻。自此以后,王建永陵在明清方志及杂记中虽偶有记载,但大都为辗转抄袭陆游《后陵》诗序,外人并不知晓永陵实际位置。永陵高大的土冢,至清末已被成都的老百姓误传为西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抚琴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 1940年秋,为躲避日机轰炸,“抚琴台”下永陵地宫后部巨大的青砖墙为挖掘防空洞的锹鎬掘出。1942年,由留美回国、执教于四川大学的著名人类学家,四川博物馆首任馆长冯汉骥先生主持第一期考古发掘,1943年由极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吴金鼎先生主持第二期发掘,永陵地宫重见天日。

现在,成都永陵博物馆欢迎您的到来!

猜你喜欢

王建保护区成都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Market Values
KALEIDOSCOPE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活干好了不吃亏
活干好了不吃亏
成都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