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口语交际课的现状与应对策略
2015-04-20陈子健
陈子健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多少名人因雄辩无敌而名垂千古,蔺相如完璧归赵,,孔明舌战群儒……他们凭借能说会道的本事获得成功。同样,放眼现实世界,有些人舌绽莲花,纵横捭阖,着实让人羡慕不已。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传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口语交际再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一个人如果听别人说话而不能快速作出反应,势必会在现代生活中处处碰壁。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目标,可以说这个目标的提出既是向教师和学生发出新的挑战,又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什么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现状究竟如何?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大多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口语交际课堂现状
面对口语交际课堂,不少教师都有一种畏难情绪,不知如何引导学生去说,又总担心学生不说,特别是公开课课堂,教师更是想尽办法,让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做课前准备。最近我就听了位教师执教的一堂口语交际课《 看武侠小说的利与弊》,无论是在组内交流还是小组代表发言,学生一律是捧着事先写好的稿子埋头苦读。我不禁要问:这是口语交际训练课吗?为什么会把口语交际课上成“读话”课?细想一番,我认为首先是师生对口语交际的内涵缺乏应有的理解。事实上“口语交际”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口语性和交际性。它有着较强的随意性、灵活性、可变性,同时它又是交流双方的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
什么叫“口语交际”?《语文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实际是在专门创设的与日常生活相似的交际场景下在特定的交际目的的驱动下,通过参与交际双方的听、说互动,培养学生参与交际的目的意识、角色意识、对象意识、环境意识和驾驭规范、准确、生动的口语的能力。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与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互动性是口语交际最显著的特征。
小学口语交际课存在着哪些现状呢?教师方面:①难准备,怕上,②难驾驭,怕乱。③难评价,怕放。学生方面:①胆子小,怕交际;②声音小,态度不自然;③口齿不清,发音不准;④缺乏条理性,往往词不达意;⑤人云亦云,缺乏主见;⑥随意性强,不会倾听;⑦表达不完整,不流畅等等。因而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1.学生的见识狭窄,对于新鲜事物的无从捕捉。
2.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或课外缺乏规范的引导,缺乏有意识地让学生流利、完整、有条理地说话的活动过程。方法指导欠缺,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3.教师对待口语交际课的态度:(1)片面地理解口语交际课,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要求过高,这就让大部分学生感到畏难,不敢说(或者干脆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事先写好稿子读),久而久之反而无话可说;(2)学校对口语交际课的评价指向不明确,导致口语交际的课落不到实处。
二、改变现状,提高口语交际课课堂实效的策略
1.创设轻松课堂,鼓励学生敢说
(1)愿意参与课堂,肯开口。口语是通过语音来表情达意的,它不具备书面语言反复修改、仔细斟酌的从容,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如何培养学生交际场合中即兴讲话的能力呢?帮助学生克服公共场合不愿讲、怕丢丑的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张口说话。我们的做法是导逼结合。针对其怕丢丑的心理,引导他们认识“要想明天说得棒,别怕今天出洋相”的道理,解除心理负担。同时,利用每天晨会课持之以恒地开展“五分钟说话训练”,随机从“题库”中抽取题目,随机选定学生,让其当众阐述自己的观点。万事都有第一次,学生一旦“破头”了,后来的训练将日有所得。
(2)有准备地说与现想现说结合。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先想后说。如昨天让你高兴的事是什么?你喜欢做什么?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提高要求,让学生现想现说。如开展微型辩论会,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从中训练其思维的敏捷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由于内部语言的速度快于外部语言速度,即想得快,但一时又找不到相应的语言表达。故学生讲话时会出现“嗯……碍…”垫语增多和语流中断的现象。因此,训练学生说(输出)的同时,还应重视抓其课外阅读(输入)。“胸藏乃汇凭吞吐”,只有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才会达到“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的境界。
2.搭设舞台,让学生会说
著名学者孙绍振指出:口语的关键是现场性的交流,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在进行口语训练教学时,应精心创设与课文内容相一致的情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演示教学就是一种捷径,例如教学习作《扳手腕》,学生演示后,其余学生开始表达刚才看到的场景,学生都很会说,并且若教师敢于放手,课堂很自然会产生一些争辨场景。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胆量,更重要的是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有人说:“环境塑造人。”这些话很有道理,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去自主的创造情境,把学生带到具体生动的情境中,由此情此境激发学生的情绪及内在动力需要,从而可以让学生产生口语交际的欲望。所以,教学中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模拟社会生活交际实际创设情境,形成良好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情境气氛中产生交流欲望,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参与。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增强口语交际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勇气和信心,养成口语交际的良好习惯,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3.方法指导,让学生善说
(1)仔细观察,言而有序。在指导二年级《找春天》时,我将看图与说话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看一看整幅图呈现什么色调。再抓重点细致观察动物和植物,再指导看柳树、小草、花儿的变化。最后请学生练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并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说的时候,有序可循,写的时候,有话可写。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说话技巧,便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说起普通话就能思路清晰,言之有序,避免了看到什么说什么的错位思维。
(2)提供句式,理顺思路。指导学生进行部分观察时,我每部分开头分别提了问题让学生思考:“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哪儿?这里景色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们按老师提问的句式回答:“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一条小河边,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远处同学们玩得怎么样?用有的……有的……句式说一说”。学生按老师的指导,思维活跃又有条理,兴趣浓厚,说话连贯,表达得有声有色。
4.引导运用体态语言,为说添彩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至理名言。可见眼睛等身体器官在口语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适当运用体态语言,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说话听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手势语言、面部语言、空间语言,观察对方的表情和课堂的情况,适时用些辅助动作,增加表达效果。如教学《多看课外书有益》,引导论辨双方运用体态语。学生采用举例法说到打斗的场景时,教师引导打斗时手脚会有些什么动作呢?生边比划边说,教师指导并丰富学生语言。是时运用手脚的辅助,引发课堂笑声,又是一个表达的素材……但运用体态语言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适量、适时、适度。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机会,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其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愿说、会说、善说、乐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的适应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为今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
[2]《福建教育》.
[3]《小学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