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的应用

2015-04-20马玉双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分层距离数学

马玉双

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所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然而学生自身存在各自的差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适合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方法。

我这里所讲的分层教学,并不是要人为地把班里的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进行教学,也不是一种固定的分层,而是体现一种“能者多劳”思想的分层。这里的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地进行分层,分层对象随着知识的掌握程度随时会有变动的。这种分层是不为学生察觉的,也就根本不存在心理压力。

众所周知,一个新的知识点在新授之前,肯定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不少有关它的知识,有一部分学生只知道它的某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也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一点也不知道。那么这就无形中已经给学生进行了分类,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程度,在内心进行分类。这时候我们可以给知识丰富的学生一个机会,让他来讲解,其他学生可以作相应的补充,同时也给不认识新知的同学一个好的学习机会。这样能充分调动这三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这里的作用是调控,也就是如何把新知识讲得更加完整而有深度,有时也可以通过向讲解的学生提问题来突出教学重点。新授的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解,当然在运用上也就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能利用新授知识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有的学生能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也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拓展到课外,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此时,全班的学生又因知识的掌握程度再一次进行分层,因此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新知识的巩固与拓展,让优秀生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让中等生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后进生对新知识有充分的巩固。分层教学尤为重要的是课堂提问。那么,如何在分层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呢?

一、授课前要注意三个把握

1.把握好教材。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理解编者的意图,弄清单元章节的构成及其地位,掌握训练的基本要求,从而能够脉络清晰地分出重点、难点,从教学目的出发,以重点为突破口,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这样使好的问题既有利于揭示数学本质,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2.把握好学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乃至班风班貌等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熟悉各方面的情况,这样设计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结合实际,学生才能适应,乐于接受。目的就是让好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把握好课型。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课型,不同要求,不同的训练重点来设计问题,而不是千篇一律,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新授课上,教师要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思索,探究新知识。练习课的问题要有恰当的角度、幅度和坡度,复习课的问题要有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功能,问题应从大处入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便于形成知识网络。

二、授课中要注意三个把握

1.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间距离”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是一讲到底,也不是一问到底,精讲巧问,处理好提问的节奏,安排好提问的时间距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和问题进行零距离接触,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例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半圆分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扇形,然后剪开,重新拼合,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后,老师只需设计两个问题即可:①“请大家认真观察,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形有哪些联系?”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比较宽松的思维空间,通过思考学生要说的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抓住两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等生只是在语言条理上差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说出一二来。这样便有利于学生理解,发现形变面积不变,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原来圆的半径。②完成上述的发现后,老师可以再提出第二个问题:“根据上面的发现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那么,圆的面积又该如何计算?”由于学生明确了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全可以对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加工、整理,进而独自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空间距离” 。课堂上要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在提问时,恰当的近距离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的期待。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或者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更为重要的是处理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空间距离,所提的问题范围不能过于空洞,也不能过于狭窄,既不能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也不能太直太露,让学生无需思索就可回答,使提问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心中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在他们的知识最近发展区提问,对浅问题、直问题从较隐蔽的角度提问,拉开问题与学生的距离,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大问题、难问题则需要大题小问,难题浅问,通过问题分解来缩短学生与问题的空间距离。

3.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心理距离”。首先,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老师提问不要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语气可以平缓一些,态度和蔼一点,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不要责备,更不能讽刺挖苦,允许学生出错;如果学生暂时回答不上来,教师要多加鼓励,让他别着急,想一想再回答。只有学生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其次,教师要控制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心理距离。好的问题既有挑战性,又是大多数学生经过思维努力后能够解决的。这样能给学生“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同一个问题与不同的学生之间心理距离是不同的,老师提问也不能“一刀切”,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可让优秀生来回答,对于难度一般的题目可以让中等生来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后进生来回答。再次,好的问题不但具有开放性,还要兼顾差异性。开放性,即目标是聚合的,思维是发散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差异性,即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个性化的解答,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深入的思考。

猜你喜欢

分层距离数学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算距离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爱的距离
距离有多远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