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机视角下信用评级机构问题研究

2015-04-20杨柯李继峥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信用评级危机

杨柯 李继峥

摘要:信用评级机构作为金融市场的“看门人”,具有风险预警和稳定市场的作用。而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评级机构推波助澜的行为反而加剧了危机的蔓延。因此,对危机视角下探讨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信用评级机构;危机;信用评级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5009902

0前言

在金融市场特别是信用市场,一些信息无法完全公开,而有限的信息无法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信用评级机构是以解决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为目的的独立中介机构,对不同的金融产品进行信用评级,以供投资者的决策参考,旨在降低投资者风险,稳定金融市场。因此,信用评级机构被称为金融市场“看门人”。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评级机构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中,由于信用评级机构没有及时对结构化金融产品进行风险预警,过度乐观的评级使得债券市场上异常繁荣,也使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放松了应有的风险警惕,并且在危机出现之后三大(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国际)评级机构迅速降低了产品的信用等级,引起了大量投资者恐慌,加速危机的扩张。2009年三大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等级,由此拉开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序幕,并引发蝴蝶效应,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家纷纷陷入危机,政府受到重创,各个欧元区国家经济也接连受到严重影响。本应起到风险预警、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作用的信用评级机构不仅没发挥其职能,反而推波助澜加剧危机的蔓延。因此本文从信用评级机构在危机中的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切入,探讨和分析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对完善信用评级市场有所帮助。

1信用评级机构问题分析

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原因之一就在于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债券及债务的错误评级,不仅没能起到风险预警和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反而加剧危机的蔓延,使金融市场更加动荡。为什么信用评级机构不能及时预测危机的出现,反而成为危机恶化的推手,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1.1利益冲突问题明显

信用评级机构主要采用两种收费模型:投资者付费商业模型和发行方付费商业模型。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投资者付费模型主导整个市场,信息使用者为评级付费。当时信用评级机构将评级结果发布在厚厚的评级手册上,将它卖给投资者以获取利润。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评级手册变得越来越便宜和便捷,投资者能够免费分享评级结果。因此,1975年三大评级机构采取了发行方付费模型代替原来的投资者付费模型,这是评级业的改革,评级机构开始向发行方收取评级费用。由于发行方提供了足够的运营资金,它不再需要担心有免费搭车者共享评级结果。发行方支付给评级机构用以证明他们享有良好的信用等级,投资者将基于评级机构发布的评级报告做出投资决策。所有的评级信息都是公开的,这可以使投资者在不同的投资项目之间进行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案。随着不断增长的评级需求,评级费用已经成为评级机构主要的收入来源。

然而,这种商业模型带来了潜在的利益冲突。为了吸引投资者,发行方通过支付高额的评级费用给评级机构来协商期望的等级,这带给评级机构夸大评级的激励。评级机构可能夸大客户的等级以建立起长期的关系,获得更多更稳定的利润。由于需求关系的变化,发行方如果不满意评级结果将不愿意支付评级费用,迫使评级机构提高其的信用等级。正是这些不道德的商业活动,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备受质疑。此外,评级机构也提供额外的咨询服务,帮助发行方实现其利益最大化。例如,评级机构可以建议发行方对产品信息进行安排以使评级等级最优,这使得利益冲突情况变得更加严重。评级机构与发行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势必扭曲评级机构的独立立场,使得评级结果丧失公正性和客观性。

1.2行业缺乏竞争力

在信用评级市场领域内,三大评级机构占有统治地位。1975年美国证监会(SEC)将它们确定为首批NRSRO(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奠定了它们在评级业的统治地位。而NRSRO的创立,使新兴评级机构进入市场的难度加大,在评级经验与资金结构等方面很难与三大评级机构抗衡。在《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出台之前,只有五家评级机构符合NRSRO的标准,而其中三大评级机构占评级市场总份额的90%以上。

1.3评级方法落后

不同于传统债券,结构性金融产品是在对资产池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评级的。评级机构预测其信用风险的模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历史信息,如过往业绩、盈利能力和违约记录等,并由此做出假设和分析未来绩效。由于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例如次级抵押贷款的销售显著增长是在2000年以后,在这种情况下,资产违约情况的历史数据是非常有限的,评级机构不能准确的预测其潜在风险。

此外,结构化金融产品比其他传统的债券更加复杂,产品信息不能完全公开。因此,信用评级机构不得不依靠发行方或者承销商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信用评级。然而真实的信息很难得到,发行方可以夸大甚至扭曲信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1.4政府监管与法律约束缺位

首先,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与政府监管投资风险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但是由于评级专业化要求导致政府对其难以进行有效分析与监管。其次,评级机构免责条款使得错误评级也不会追究其法律责任,法律约束缺位。政府监管和法律约束的缺位必然会引发不正当评级行为。

1.5行业缺乏透明度

缺乏透明度是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发行方和评级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造成了评级过程缺乏透明度的问题。评级机构没有透露他们的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以及危机之后将其降级的原因,关于评级的理论基础和信息的披露文件都比较含糊。信息披露的不充分让投资者陷入盲目投资之中,加上新产品的复杂性,投资者不得不依赖评级机构做出投资决策。并且投资者认为,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审计员角色应该在得到充分信息的情况下进行评级,但其实这个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评级机构需要保守商业秘密才能在评级市场保持竞争优势。缺乏透明度导致投资者无法监视评级机构的评级过程,同时造成了相关部门对信用评级进行规范的困难。

2信用评级机构的改革和管理

2.1加强利益冲突的监管

利益冲突被认为是评级失败的根源。SEC根据利益冲突的严重程度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型。例如,一些可能会对整个金融市场带来长期负面影响的利益冲突必须得禁止,而一些类型的利益冲突可以在监管部门的合理监控下公开和管理。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监管部门没能很好的处理这些利益冲突问题。究其失败的原因,一是这类问题没有在法案中明确规定,这给监管部门在判决利益冲突问题上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另一个原因是过时的法律章程让评级机构有可趁之机。

在金融危机之后,国会在2010年出台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在利益冲突方面提出实质性内容。另外,在此项法案下建立了信用评级办公处。该办公处不仅通过对所有的NRSRO进行常规检查,而且有责任管理评级规则并检查评级机构是否采用规则评级。这种检查包括多个方面,例如监管检查利益冲突问题是否得到妥善解决,信用评级程序是否合理公正等。

2.2提高信用评级业的竞争力

信用评级业缺乏竞争力导致了评级机构没能够发挥其作用,而是利用垄断优势谋取高额利润破坏市场稳定。评级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评级机构没有追求创新、改进评级方法的动力,而过时的评级方法可能会导致评级质量下降并最终引起金融危机。人们一直在争论要打破三大评级机构的寡头垄断的局面,即使金融危机后主要的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地位降低了,但是新进入的评级机构也无法应对这种复杂的情况。因此,应该鼓励新进者逐步分享市场,而不是简单的打破市场垄断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信用评级改革法案》的实施将NRSRO制度变得透明和开放以鼓励优秀的评级机构进入市场,为评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减少投资者对信用评级的过度依赖。

2.3改进评级模型与方法

基于现代金融理论采用现代风险分析和计量模型,运用量化数据对企业信用水平进行分析,不断加强评级方法的研究,完善评级指标体系并根据客观环境变化对评级指标体系进行相应调整,提高风险识别和风险度量的水平,保证评级结果的准确性。

2.4增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危机的爆发证明仅靠行业自律而缺乏政府监管与约束这一模式的失败,美国证监会对评级机构的不道德行为的监管和处理不够到位,其监管仅限于对进入市场的要求上,评级机构只有通过NRSRO认证才能进入市场,显然这种制度并不如设想中有效。《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指出NRSRO的成立要求比较模糊,并要求监管机构密切关注评级程序,以减少不道德交易。除了法案的新规定外,监管机构也要定期检查评级结果来减轻市场参与者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无条件的信任;降低信用评级市场进入门槛,适当提高竞争力等。

3结束语

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前均没能预见危机的发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危机的蔓延和恶化,这使得评级机构的专业性受到了严重质疑。完善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提高评级机构公信度,正确发挥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李增福.信用评级收费模式:机制与选择[J].上海金融,2008,(1):3639.

[2]康雷宇.金融危机视角下美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与监管[J].金融与经济,2010,(5):8386.

[3]张金梅.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问题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4):2933.

[4]张奕春,胡晓.金融危机后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改革及启示[J].西部金融,2009,(10):3233.

[5]杨冬梅,张春明.后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再思考[J].天津经济,2011,(6):4447.

猜你喜欢

信用评级危机
危机来临
中年你危机了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