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亲历成就作文的实感

2015-04-20吴永君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25期
关键词:亲历生动人生

吴永君

要让自己的作文“出彩”,让自己的作文打动人,关键之一是“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抒发真情实感”。联系学生平时的作文,笔者也从中深有触动:现在的学生作文,一般都想迎合老师的心理,他们写作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有一个高的分数,功利性比较明显,所以他们常常借鉴他人的优秀作文,套用他们的模式,学用他们的语气情感,生搬硬套,有时甚至胡编乱造,成人化色彩较浓,读来如鲠在喉。我们教师也经常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每当布置一个作文题,学生首要的工作是寻找作文选,翻阅与此题目相类似的作文,然后加以改写。——当然模仿是可以的,尤其是结合自己亲历之事的模仿,这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方法;但是它有个“度”,如果一味地加以模仿,没有自己的创作,那么作文就缺乏个性化,就只是踏着他人的步子,没有自己独到的作文之“路”,能力也就不会真正得到提高。

因此,笔者想说的是,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不妨引导学生“叙述亲历,写出实感”。因为它有这样几个好处:

一.让学生写亲历之事,便于引领学生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去捕捉人生的精彩。从生活中去挖掘素材,积累素材;这时的作文也就不仅仅是写作了,而是把作文与做人联系在一起了:让学生既观察生活,又反思人生,领略他人与自我的“得与失”,让今后的人生更充实,这也是作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彰显。

2011年江苏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拒绝平庸》,其开头是这样写的: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此考生的开头告诉我们,他是以自己去参加高考途中观察到的身边环境以及对此的思索来作为文章的引论部分的。这就使阅卷老师耳目一新:此生平时一定善于观察与思考,在即将高考的时刻也不忘观察,店名“风沙渡”一下子进入了其作文的构思,可见生活中处处是素材。

二.写自己亲历之事,便于激发学生的回忆和反馈。在似电影般的忆往事中重现,学生就能写得顺畅,就能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得详尽而生动;更能把事件的意义揭示得具体而深刻。

每布置一篇作文,学生如果有生活的经历,有写作的素材,往往作文能一挥而就。反之则紧蹙眉头,抓耳挠腮,苦不堪言。我们清楚地知道:如果让学生参与某项活动后马上作文,学生写作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姑且不论写得怎样,但是学生的写作过程一定是快乐的顺畅的,他们的感悟一定是真实的具体的。

三.只有写自己亲历之事,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不会是矫揉造作,故作姿态,而是真正能以自我的体验去写自己的情感与顿悟,这样的作文才能真正感动自己,感动他人。

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怀想天空》 的阅卷现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考作文研究专家何永康先生就把一篇原先只打30多分的作文打捞出来,将其打磨成54分。何教授说,这篇文章写烈日下我和父母割麦劳动的记叙文,贵在一个真。

此考生把自己与父母在田间的劳作过程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试想,如果没有生活的经历,他能想象出割麦劳动的生动场景吗?他能细腻地地表达劳动的艰辛吗?也许批阅卷子的老师生活在城里缺乏田间劳作的经历与辛苦劳作的体验,故而看不出来。因此何教授呼吁:考场记叙文要出奇制胜,应努力写真实的生活,抒真实的情感。

这也许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我们老师对这一点若掉以轻心,不加重视,任其“胡乱”作文,那么作文的真谛就不会凸现出来,学生作文的热情也就激发不出来,作文的能力也就不能真正地提升上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写作”的要求有这么几点:①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②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③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几条,其实是强调了初中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早就说过要“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一语道破了作文教学必须以生活为本源,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引导学生从各种生活中尽情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指导学生从生活中走进作文,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提高写作兴趣及写作能力。一句话,“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一.引导学生写作时把自己融进“生活”——再现事件的精彩场面。

陶行知说,学生的意义即“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生活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的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体悟生活,教学做合一,离开了活动性就没有生活化。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创设各种活动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活动的过程,体验活动的乐趣,感受活动的意义。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

有了事件的经历,有了体验全程的“情景”,学生对经历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非常清楚,写作时犹在眼前,把这个过程叙写下来,就不失为一篇生动的记叙文。因为事件的细节、人物的言行,在体验、经历后,写作者眼前仿佛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只要稍加修饰与提炼,文章就可以一气呵成,因此学生写作时候、无话可说的情景就不会再出现了,学生写不长、写不生动的苦涩场面就一去不复返了。在这样不断的写作训练下,学生叙写文章的能力自然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同时我们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活动的细节与过程,善于调动一切感官去体验活动的精彩,收获活动中蕴含的做人之道。

比如:运动会后,有一位参加跳绳运动项目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叙写:

“也许是成熟了,也许是对运动会习以为常了,我对即将到来的比赛没有了以往的紧张。闹腾腾的校园还是抵挡不住寒风的侵袭,身上感觉冷飕飕的。准备比赛了,我先把身上的“包袱”——各类杂物卸去,拿起绳,做好准备的姿势。“咚”一声锣响,“刷刷”绳子飞快地甩动起来,我全身心融于其中,眼睛注视着,心中在鼓励着自己,脑海变空白了。偶然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及绳子与地面的碰撞声,断了再来。手已经在机械地挥动着,虽然手已经酸痛,已经有些体力不支,但大脑发出的指令是:坚持,再快一点,稳住,保持……时间虽然感觉漫长,但始终在流逝。终于,结束的铜声响起。停下来,才感觉气一下散了,好累啊!看一眼成绩:208个!心中不免泛起阵阵喜悦。也许,成绩并不好,但至少,我已经超越了自己。突然明白,奇迹可能发生。但,这需要冷静﹑纯粹的心和坚韧的毅力。”

读这样的作文,我们完全被小作者真实的体验式描写征服了,其中生动的心理描写和自我的感悟就成为作文的亮点。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也许就写不出这样的生动感人的文章(片段)了。

二.引导学生写作时要深入反思生活——让学生的写作渗透“生活”的哲理。

“生活”是原材料,“生活”这个原材料常常由许多故事或细节构成,也许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却常常令人感悟或警醒,它们有的是显性的,直观的;但是有的也许是隐性的,是多面的,需要亲历者或旁观者去思考那些蕴含在其中的哲理。

作为教师,在写作中还承担着一个任务,这个任务也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写作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思考身边发生的故事。如果我们不去思考,那么观察到的“生活”仅仅还是一种“生活”,写作也仅仅是一种生活场景的再现,缺乏思考文章就显得缺乏情感与深刻。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深入思考生活场景,才能透过场景来揭示你的生活思考与人生感悟,也就是能把事件的意义或你的思考揭示出来,让读者(老师)明白与理解你对生活的看法与思索,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的味道,这样的文章才能打动人。这是其一。

其二,只有指导好学生的反思感悟,才能更好地引发自我的思考,真正地把事件与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透过生活的现象去看“生活”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去激发学生的观察意识。强化观察,渗透思考,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这样走进良性循环,学生的写作就会和生活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生活化的作文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与提升生活。

思考观察到的“生活”所蕴含的对我们做人有启发或警示的方面,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那么如何做好指导与训练呢?

笔者认为,首先在于引导学生就事论事。我们可以结合材料,从记叙的事件中去思考其蕴涵的意义。写作时要善于思考,由事件中去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所作所为,能否给我们有点启发或警示。当然材料的意义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在展开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材料的主要方面,否则会给读者造成错觉:立意与材料不一致。另外一定要引导学生适当地“由事及人,拓展深化”,即事件与生活的对接,对人生的启发。

学生如果能够经常思考自己经历或观察到的事件,透过现象去做深入的分析,可以是多面的,可以是多变的,那么他们就能从看似很平常的小事中思考出不寻常的道理来,以小见大。玉不琢不成器,文章也贵在雕琢,而这个过程就是作者思考与提炼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写作的构思上,也应该体现在平时的观察中。只有边观察边思考,才能发现或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而这恰恰是我们教师更应该指导给学生的一种基本的方法。

猜你喜欢

亲历生动人生
我亲历的百年党史上的这次“伟大转折”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我亲历了分田到户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亲历,九年别样神话
亲历新三板:我为何选择被并购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