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地方志中的莲藕栽培种植概况
2015-04-20曹蓓蓓
曹蓓蓓
(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1 水生蔬菜代表——莲藕
中国水生蔬菜种类尤多,堪称“世界之冠”,先民们对它们的开发利用历史亦十分久远,其中某些水生蔬菜的种植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水生蔬菜大多营养丰富,且含有淀粉,因此亦是古代荒年救饥的大宗粮食,历史上栽培这类蔬菜所获的经济效益也较高。莲藕作为水生蔬菜的代表品种,先民们对它的认识、种植栽培和利用历史十分悠久。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有“咀嚼菱、藕”的表述,说明西汉时期莲藕已作为食用蔬菜进行栽培了。南北朝时期,莲藕的种植已经相当普遍。唐朝时,令狐德棻主编的《周书》记有:“鱼龙成,薮泽竭,则莲藕掘。”,表明当时人们已能熟练地种植挖掘莲藕。莲藕是水生宿根植物,遍及全国,主要供食部分为地下茎藕,可生食亦可煮食,是常用餐菜之一,且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俗话说:“荷莲一身宝”,它的根叶、花须、果实皆是宝,均可滋补入药。其中以藕制成的藕粉,是妇孺童妪、体弱多病者上好的流质食品和滋补佳珍。同时,莲藕也是种植区的重要经济作物,它在中国的栽培种植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散开来,清咸丰年间还被钦定为御膳贡品。由于莲藕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有关它的文献记载亦比较丰富,包括农书,文学刊物,艺术类书籍和地方志等,它在方志中常被归为“花类”、“果类”或“蔬类”。此外,莲藕本身还蕴含诸多文化意味,有关莲藕的神话传说,诗词名句,民俗风情,历史轶事数不胜数。
中国莲藕主产于华北以南多湖泊、池塘地区。以湖南、湖北、江苏、福建、江西、浙江、湖北为高产区[1]。江苏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莲藕的重要产区,其种植的莲藕包括根藕、籽藕、花藕三类,其中根藕最盛。据江苏省地方志中记载,唐代《杜佑通典》曰:“吴郡贡嫩藕三百段”,这说明早在唐朝时期苏州地区种植就已经久负盛名而成为天朝的贡品。另外,江苏境内的扬州宝应盛产的藕粉也是上贡的佳珍,《宝应县志》称其名为“鹅毛雪片”。
江苏省莲藕产品饮誉中外,苏州郊区娄葑乡近三年还出口糖水藕500 t。省内莲藕的优良品种较多。唐·李肇国撰《国史补》载云:“苏州进藕,佳者名伤荷藕,食之无滓,他产不满九窍,此独过之。”明·杨循吉撰《吴邑志》指出:“藕出黄山南荡者佳,花白者松脆且甘,食之无渣”。清·徐溥撰《光福志》:“下崦中亦有之,嫩而白,惜不可多得。今又有花藕、青藕”[2]。莲藕的种植几乎遍及江苏全省,苏州、无锡太湖和扬州宝应等地更为集中,其中宝应地区莲藕的种植面积几乎占全省的一半,产量亦高。20世纪中期,因当时的围湖造田等政策,莲藕的种植面积曾一度缩减。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地区从事农业活动的环境有所宽松,因此,莲藕种植随之又繁盛起来。
苏州、无锡地区的莲藕的种植栽培历史悠久,相传公元前500年,春秋战国时期,吴王曾携西施在东太湖畔采莲,苏东公路上的“采莲”站名称,至今尚在。从唐天宝元年起,吴郡每年贡嫩藕300段入京。莲藕又被称作“莲根”、“湛露”,以花藕、晚荷著名。按种植水田莲藕可分田藕(浅水藕)和塘藕(深水藕)两种,田藕主要分布在吴县东片车坊、斜塘、郭巷等乡的烂田内,塘藕主要产于太湖地区。唐代诗人杜荀鹤有大量描述太湖塘藕的诗句。《太湖备考》记载:“藕出东山南湖滨”。《光福志》也有“下崦中亦有之,嫩而白,惜不可多得”。太湖产藕地区广,所产之藕肥嫩鲜甜,生食熟吃皆可[3]。另外,作为江苏省重要莲藕产区的扬州宝应有大量的池塘种植栽培莲藕,其中比较著名的莲藕品种有:美人红、小暗红、小刺红、大刺红、大红刺、红嘴子、黑白麻刺、暗来乌、大种红、一盘风、阴阳红、西红刺、怀抱子、碗口红等。其中美人红、小暗红、大刺红的种植面积最广,其莲藕品质亦佳,制成的藕粉,被誉为“鹅毛雪片”,明、清时均作贡品。建国后,成为江苏省大宗出口产品[4]。
2 地方志中江苏地区莲藕的记载
江苏省地方志将莲藕划为蔬类和果类两种。由于江苏省地方志中所记载的地域划分和如今的区域规划变化不大,所以笔者根据方志中各府、州、县所记载的莲藕进行区域的整理和划分,再结合现代江苏省13市区和上海的规划,将各府州县分类整理成现代13市区的局面,以便于清晰的解读和理解。整理的出根据时期划分的莲藕种植时期表,如表1。
表1 江苏省各地莲藕种植时期
从表1能清晰地解读出在南宋绍熙年间苏州最早出现了有关莲藕的记载,同时《宋绍熙吴县志》是江苏省地方志中有关莲藕最明确的最早记载文献。
清朝初年,莲藕的种植在江苏省内逐渐普及开来,尤以乾隆时期最盛。这合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常理。另外还可以得出的重要结论:莲藕在江苏范围内的栽培在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先于淮安、盐城为代表的苏北地区,这表明在江苏地区莲藕的栽培从南向北逐渐为人所接受。
纵观整个江苏地区有关莲藕的方志资料,苏州地区莲藕记载的方志资料最为丰富,相较而言宿迁地区的史料记载较为缺乏。根据如今常见的苏南苏北地域划分,明显苏南地区莲藕的方志资料记载较之苏北地区更为丰富。
《民国江苏通志方物考(稿)物产》记载:“果之品有莲有藕有藕粉,元武湖藕甘嫩无渣滓,又淮上为多,粉出宝应高邮……案唐书地理志苏州扬州并土贡藕,通典吴郡贡嫩藕三百段,寰宇记苏州土产藕,尔雅荺茭注今江东呼藕绍绪如指、空中可啖者为茇茭……惟扬州府志蔬有藕苗,土人名藕梢,出邵伯湖者佳,不见于他志。葢啖者亦稀。唐国史补苏州进藕多重台藕,乃实中亦奇。《吴郡图经续记》重台之菡萏,伤荷之珍藕见于传记唐世苏州进藕者为伤荷藕或曰叶甘为虫所伤或曰伤其叶以长根……藕粉前明惟露香园有之,顺治初始鬻于市,扬州府志。莲子、藕出邵伯湖者尤佳,高邮宝应湖中多产藕,居人制以为分,售之四方。……藕粉岁贡八十斤,邑多红莲,独宝邑白莲粉名鹅毛雪片,淮北睢宁、砀山、丰、沛诸志多以莲藕为蔬属。”其中第一段涉及四处地点即元武湖(今南京玄武湖)、淮上(即今淮安府)、宝应和高邮,不仅说明了莲藕的产地,亦有论述各地莲藕的特点及莲藕加工品。另外,方志中还提及苏州、扬州向朝廷贡藕,说明当地的莲藕的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在全国都是佼佼者。第三段记载说明顺治时期,扬州府初有藕粉出售,其中邵伯湖中藕质量尤佳。最后一段说明淮北等地均以莲藕为蔬菜渗透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2.1 莲藕栽培及其自身生物学性状的记载
《乾隆如皋县志》(1750)曰:“荷花,芙蕖也,白着花香而藕盛,红者花艳而藕瘠,清明前分秧,(《酉阳杂俎》:石莲入水即沉,惟煎盐卤能浮之。)”,具体说明白花者藕佳,红花者藕劣。《乾隆18长州县志 物产 植物》(1753):“藕(芙蕖,行根如竹,行鞭节生一叶一花,花叶常偶,故谓之藕。藕生应月,闰月益一节。)”,此番记载说明了莲藕的生物学性状,亦说明了“藕”名的由来,及其生长特性。《乾隆13江宁县新志 物产》(1748):“藕(巨如壮夫之臂,甘脆无滓,以上元武湖者为最,而江宁莫愁湖所产亦佳)”则形象描绘了莲藕的外形特征。
《同治邳志补 物产》(1863)曰:“莲藕(有红白二种,尔雅: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葭,其本蔤,其花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邳之陂泽多,有藕,为常蔬,子充果食,叶为封酒油坛用。)”,此记载解释了莲藕的生物学性状,亦说明邳州多藕,为当地居民常用蔬菜,莲子归为果类,莲叶亦可封坛用的材料。
《光绪嘉定县志》(1882)记载:“荷(藕生者,花叶大;子生者,花叶小。城北陈家山最盛。)”,说明荷花的种植方法有两种,以为种藕法,二为种莲子法。种藕法者,花叶大;用莲子种者则反之。《光绪丹徒县志》:“藕(注同莲子),芙蕖根也。冬月至春皆可掘取。土人于六七月即掘而市之,曰花香藕。藕凡三四节,每节生蒻,长丈余曰蔤。节生二茎,一为藕荷,其叶贴水,其下旁行生藕,一为芰荷,其叶出水,其旁生花。”意即藕栽当地为人作商品出售。详细描述了藕的外形特征。
《民国甘泉县续志》(1921)、《民国江都县续志》均曰:“藕乃荷之地下茎,多节,旁有须,色白,有孔有丝,荷白花者藕佳(益节藕又名连枝藕)”,详细说明了莲藕的生物学性状,莲藕为荷的根,节段多且有须,白色,有孔和丝,白荷花的藕较好。《民国9苏州洞庭东山物产考莲藕》(1920)中记载:“莲藕,春分时将藕排种湖荡中,去其茭草芦根,四五年排过一次。若清明后排种则花在叶下而不盛。每年三月藕节开始生贴水小叶,五月大叶出水亭亭如盖,茎长六七尺,绿色,四周有刺,每茎一叶大如笠,面青色,背淡绿色。六月别出一茎,开荷花红色大如盘,约十余瓣,瓣内有蕊……其根为藕,一二尺一节,粗白如儿臂,可生食,可作饼,可磨粉,曝干为藕粉,有消痰补脏之功……。”此处细致地描绘了莲藕种植的细节之处,详细记载了种植、栽培时间且以具体数字加以说明,其中简略提及藕粉的制作方法。
2.2 莲藕功能效用的记载
莲藕微甜而脆,既可生食,也可烹菜,而且药用价值相当高。用莲藕制成的藕粉,是上好的流质食品和滋补佳珍,在清代咸丰年间,被钦定为御膳贡品[5]。
《咸淳毗陵志》(1268):“藕(白花者乃甘脆,昌黎诗云: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其絛初抽可茹,柳子厚云:珍蔬拆玉茹)。”引用汉语和柳宗元的诗句借以赞美莲藕的食用、药用功能。
《至顺镇江志》(1333):“藕,见上注土产以金坛为胜,夏间花开时所取白花下藕,味尤甘脆而美胜于常时也。”《万历镇江府志》:“藕,金坛藕最有名而不堪生噉,惟可煮食耳。”两段皆旨在说明金坛藕之美味亦加以提醒其藕不可生食。
《嘉靖常熟县志》(1539)曰:“藕,滨湖人以种植为业,其佳者视横塘所产。”滨湖人以中藕为业说明莲藕的种植及其食用功能已被百姓所熟知。
《隆庆1仪真县志 物产》:“多藕(凡二种大者栽植田荡,野者蔓生,贫人掘以卖食)”,《光绪安东县志》(1875):“东乡水田多菱藕,贫者取为粮。”,另外,《民国25江苏六十一县志涟水县》载有:“东乡水田成塘,多产菱藕,贫者取以为粮。”这些均说明莲藕亦在贫者中作粮食食用,说明灾荒年间莲藕发挥了极大的效用。
《雍正江都县志》(1729)曰:“藕(郝经食邵伯藕诗云:齿颊氷浆流不尽,洒然嚼碎雪玲珑。)”此中诗句将莲藕的美食特征形象地描述出来,说明当时人们是喜食莲藕的。
《民国盐城县志》(1936)曰:“马家荡迤西多种藕,迤南多种蒲,藕粉、蒲茸并销远地。”说明了盐城马家荡多藕,藕粉因其自身特色远销各地。
《民国19宝应县志 土产》(1930):“方贡(附)藕粉(他邑藕多红莲,独邑白莲粉尤精洁,故采办作贡,每秋入九月,官发价市,新白莲藕于常平仓设厂雇夫督办,取藕去皮节,擦滤浆晒削成粉,名鹅毛雪片,质轻粹差,可拟也。正贡八十筋装解制府衙门照价给领兴名无与云)。”说明宝应县以藕粉为贡,有系统的政府管理制度,说明藕粉作贡品由来已久,已经形成日臻成熟的进贡体系。
《民国22新南京 农工商业》(1933):“菱藕,产量极丰,为该处农民大宗收获。”
2.3 苏州贡藕——伤荷藕
江苏省地方志中多处提及苏州地区著名的贡藕——伤荷藕,其名称由来,种植栽培环境以及品质产量均在方志中体现出来。《贡时泰学圃吟》曰:“藕,范成大 吴郡志云 苏州进藕,其最佳者名伤荷藕,食之无滓,通志又以薛山前罗家池藕白脆盛苏产又名玉臂龙。”说明进藕最佳者名伤荷藕,无渣滓。通志中记载罗家池产藕胜伤荷藕,名玉臂龙。此外,《康熙松江府志》(1663)、《嘉庆松江府志》(1819)、《光绪青浦县志》均有此记载。
《乾隆10吴县志 物产(植物)》:“藕(出黄山南塘者佳,他产不满九窍,此独过之。唐诗苏州进藕。唐赵嘏有秋日观贡藕诗)。”此记载亦是意在说明苏州产藕质量之高,成为贡藕。
《宣统吴长元三县志》曰:“藕(杜佑通典,吴郡贡嫩藕三百段,李肇国史补,苏州进藕多重台荷,花上复生一花藕乃实中,亦其也。吴郡志,唐苏州进藕最上者名伤荷藕,伤荷之名或云叶为虫所伤,伤其叶则长其根也。吴邑志,藕出黄山南荡者佳,花白者松脆且甘,食之无滓,他产不满九窍,此乃过之,以此为办也。徐明时横溪录,黄山南里许广八百亩曰荷花荡,此产藕处也。顾嘉誉横山志略,藕出梅弯北莲荡,甘嫩不减。高邮光福志,下崦中亦有之嫩而白惜不可多得今又有花藕青莲藕。太湖备考,藕出东山南湖滨。)”此段中涉及了3个县里对莲藕性状的描述,解释了荷藕因其叶甘而被虫所食,故名伤荷藕。亦说明作为当地、美食的莲藕在当地的主要出产地点。
3 地方志中江苏地区莲藕概况
莲藕在江苏地区的种植和栽培是较为普遍的,省内每个地级市都有种植。根据方志中的记载,莲藕是水生植物,多生长在池塘、陂泽等湿润地带。莲藕之所以名“藕”,方志中解释为其“花叶常偶”,故名。莲藕的栽培方面,有两种种植法,其一为种莲子法,利用此种方法种植而生长的莲藕花叶较小,其二为藕种法即利用根藕载入湖中,这样生长的莲藕品种优于利用莲子种植的莲藕。莲藕具体的生长时期分别是:春分时期栽种,三月间藕节开始生长贴水小叶,五月荷叶如盖,六月生出一茎开荷花且生藕,七八月间乡人“掘而市之”。根据百姓多年的食用经验,得出“白花藕较之红花藕味道更佳”的结论。
莲藕浑身是宝。叶、梗、莲籽均可人药。藕节磨成粉末,能收敛止血。藕营养丰富,是很好的副食品,加工制成藕粉和蜜饯,销售国内外市场。湖区10多万亩莲藕以产莲籽为主,内塘莲藕以产藕为主[6]。依方志记载,莲藕具有食用功能,药用功能和不容小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莲藕作为“常蔬”,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莲藕亦可磨粉称作“藕粉”,方志中记载今扬州宝应的藕粉作为贡品,可见其品质之佳,其中“取藕去皮节,擦滤浆晒削成粉,名鹅毛雪片”亦详细说明了藕粉的制作方法。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已有藕“能解蟹毒”之记载莲藕的药用功能。其次,中医认为,藕性味甘、凉。据分析,藕含有蛋白质、糖、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免酸、维生素C、钙、磷、钾、钠、镁、氯等。药理研究认为,莲藕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散瘀。适用于热病心烦,日渴喜饮,胃阴不足,噎膈反胃,衄血、吐血、便血,产后血晕,烦闷欲呕等症[7]。此段描述说明莲藕药用功效之大,方志中亦有“一片入口沉疴痊”,另外,利用莲藕制成的藕粉也有“消痰补脏之功”。此外,莲藕作为救荒粮食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灾荒年间,老百姓多以其为粮。由于莲藕的大面积种植,其产量颇丰,其中品质优等的莲藕被人们在市场上出售,且远销外地,这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作为贡藕的苏州伤荷藕和扬州宝应的贡品名为“鹅毛雪片”的藕粉是方志中提及最盛的莲藕、藕粉品种。“伤荷藕”的名称是由于其叶甘为虫所伤,故名。宝应的鹅毛雪片由莲藕磨粉曝干而成,其中“白莲粉尤精洁”。
江苏省莲藕产品饮誉中外,是一项重要的出口产品。盐渍藕出口日本、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每年万吨左右。苏州郊区娄葑乡近三年还出口糖水藕500 t[8]。此外,江苏地区莲藕不乏优质品种,包括:苏州花藕、慢荷藕、大紫红、大喜鹊头、美人红、太湖红壳莲等。这些均说明莲藕在江苏地区的栽培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1]艾 齐 .不可不知的食用本草良方[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93~194.
[2]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江苏省志水产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69~170.
[3]吴志明 .江苏旅游大观[M].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266~267.
[4]宝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宝应县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276~277.
[5]张 焱.食饮有节身体好《黄帝内经》中的食养之道[J].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171~172.
[6]《洪泽湖志》编纂委员会编 .洪泽湖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408~409.
[7]叶尚青,徐伟祥 .家庭养生万宝全书[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11).
[8]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江苏省志水产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