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资产核算的岩溶山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5-04-20赵卫权杨振华周文龙

绿色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资产文明

赵卫权,杨振华,周文龙,李 威

(1.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 贵阳550001;2.贵州师范大学 喀斯特研究院,贵州 贵阳550001)

1 引言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衡量区域生态文明水平,监测生态文明进程,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方向与重点的基础[1]。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直接体现,也是指引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依据。随着全球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特别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以来[2,3],人们开始对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开展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除一般评价模型外,还有非期望产出SBM 模型[4]、趋善化模型[5]、GEP模型[6]等;在评价视角上,主要为城市[7]、农村[8]、矿区[9]、林业[10]等方面,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服务系统与人类活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实证应用方面,厦门、西安、杭州、中山等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11~14],这些评价指标体系中,除包括生态环境、经济等几类指标外,还包括了生态制度、生态意识等指标,突显出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综合性和指标之间的协调性;但这些指标体系仍侧重生态环境类等相关指标的重要性,未能很好表达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新型文明形态应有的核心内涵,评价体系适用性较低。

根据学者们对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发现,指标体系研究存在以下特征与不足:①指标选取侧重于生态环境水平测度,对经济发展、人居生活水平和文化建设考虑较少[15~17],使评价结果偏向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较大;②对于涵盖了生态文化与体制建设等指标的评价体系,却由于指标选取代表性不佳,指标数据较难获取,难以对生态文明进行定量化评价,使评价体系实用性不强[18,19];③指标选取太过宽泛,不仅增加了统计数据的难度,而且许多指标与生态文明联系不紧密联系,导致对生态文明评价结果出现失真,与实际不符[20,21](表1)。为真实、合理地评价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水平,且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本文从生态文明的中心内涵出发,从资产组合理论的评估角度出发,构建反映岩溶山区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状况的生态文明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决策参考与支持。

2 生态文明内涵剖析

2.1 生态文明的定义

对生态文明定义的界定是合理分析生态文明内涵的前提条件,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定义有着不同看法,大体可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即将迈入的新型社会发展阶段。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第二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方面。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也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强调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第三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一种发展理念。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指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本文在结合以上生态文明定义的基础上,认为生态文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利用生态环境等物质条件,以生态伦理和生态文化理念为指导,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成果。

表1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特征分类比较

2.2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内涵的剖析是选取评价指标,构建评价体系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生态状况的总和[22]。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具有多层涵义,第一,在文化价值上,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规范和目标,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意识。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可持续消费。第三,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然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23],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态之一[24],即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就是要形成发达的社会经济,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的生态社会,培育先进的生态文化。其中发达的社会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和谐的生态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先进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这4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有机统一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25]。基于上述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本文认为生态文明是生态环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成果的有机融合,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过程中形成的新型文明形态,其主要包含基本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环境水平、发达的经济效益和和谐的社会氛围。

2.3 生态文明中的资产核算

从资产核算的角度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生态文明评价及建设成果的衡量提供了一种定量、科学的方法。以生态资产核算为例,生态资产作为自然资源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核心的一种国家资产[26~28],它不仅创造与维持了生命支持系统,还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生态资产价值体现在自然资源、生态服务以及生态经济三方面[29~31]。现阶段,我国生态欠账还在扩大,因此应以生态资产管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建立不同经济类型区之间的生态补偿实施策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2]。生态资产的生态资源与生态系统是社会发展前提的同时,生态资产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类对生态资产的削减效应越来越明显,生态文明的核心要义就是谋取人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影响生态资产的赋存状况,生态资产的变化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体现,二者是相互制约与发展的关系。

3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选取原则

指标体系既要反映实行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对生态资产的影响,也要反映在特殊的岩溶环境中,建设生态文明的优势和弊端。因此,指标体系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岩溶环境的自然规律,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守住发展与生态的两条底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定量方法必须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特别是在评价标准的确定上,只有依据定性分析才有可能正确把握量变转化为质变的“度”,也才能对生态文明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

(3)指标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求相应的指标体系和监测标准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但同时又应与现实数据采集的可操作性相结合。在具有同等代表性前提下,尽可能保证数据来源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不但使指标少且精,更重要的是要求指标选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易于操作,并针对岩溶山区地区的情况,具有良好的适宜性特征和选择原则,而且又能客观合理地反映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

3.2 指标选取依据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山脉众多,山高谷深,以高原山地居多,且岩溶地貌分布范围广泛。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 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石漠化程度较高,岩溶地貌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而又脆弱的岩溶生态系统。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 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 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大体上,贵州河流为山区雨源型河流,数量较多,分布较广。另外,大多河流的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植被垂直地带性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综合开发和发展特色农业。

3.3 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根据岩溶区生态环境特征,结合人类社会总资产的价值构成,选取环境、生态、经济、社会资产系统作为生态文明评价的系统层指标,这些指标直接反映生态环境本身的状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益,并对各类资产细分成12类评价准则,在指标选取在考虑指标的可获取性和可度量性的前提下,形成总体层、系统层、目标层和指标层于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表2)。

表2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 评价指标体系论证

如表2所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环境资产、生态资产、经济资产和社会资产的等系统层,分别对指标表征意义进行分析,同时,从数据来源的角度分析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4.1 环境资产

从水环境、声环境和大气环境3个方面描述区域整体环境状况,有效表征各类环境资产特征。用单位IP的废水、气排放率指标来表征工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状况,用空气优良率、水质达标率和噪声达标率等指标分析区域环境状况。数据来源于《环境状况公报》。

4.2 生态资产

基于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的生态资产核算,使生态资产实现定量化。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趋紧、生态系统脆弱化的背景下,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征集中体现出人与自然是否和谐相处,故从林地、草地、耕地、水域等生态系统空间变化来表征生态资产状况,能揭示出城市化过程中,人类活动对林地、草地、耕地、水域等生态系统的空间压缩程度。用生态系统整体特征中地质灾害发生率、石漠化程度和水土流失率表征岩溶山区生态脆弱性,侧面反映岩溶山区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数据来源于遥感影像解译分析和《统计年鉴》。

4.3 经济资产

以单位建设用地价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度(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面积)等指标表征建设用地使用效益,其值越高,则效益越好。以建成区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表征建设用地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程度。以产业特征分析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单位GDP占地面积、水耗和能耗等指标有效反映GDP的生态化水平。数据来源于《环境状况公报》、《水资源公报》和《统计年鉴》。

4.4 社会资产

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人们对生态文明意识的角度分析政府与民众对生态文明的支持力度,从涉及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来表征政府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用生态文明意识指数综合指标分析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并避免信息冗余。数据来源于社会问卷调查和《环境状况公报》。

5 结论与展望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生态文明评估体系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本身从定义、内涵、评估角度、指标体系和方法等的理论基础都趋向于系统化、成熟化,目前的评价方法也过多地依赖于理论性指标,指标太泛又不能很好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实际数据获取操作中有很大局限性。

资产评估是依照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系统本身价值的全面诠释,集中体现生态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干预下的响应,是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表征,而社会经济定量化研究相对完善的方法,又为生态文明的定量评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所以,基于生态资产的生态文明评估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以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特征为依托,建立适用于岩溶山区的评价体系,对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生态系统中增加石漠化等生态资产类指标体系,在水资源利用中,突出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的规律性,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定为均衡性指标。既体现岩溶山区表层空间“二元三维”的结构,又能很好的把握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

生态文明评估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评估体系分散又缺乏统一的尺度和估算标准,相互间几乎没有对比性,建立一个统一、规范并全面考虑到生态系统自身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价值评估体系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针对不同的估价对象和估价目的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评估体系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1]王 会,王 奇,詹贤达 .基于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2):27~31.

[2]毛明芳 .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与地位~~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4(5):92~95.

[3]孙新章,王兰英,姜 艺,等 .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9~12.

[4]胡 彪,王 锋,李健毅,等 .基于非期望产出SBM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实证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4):13~18.

[5]赵景柱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的理论思考[J].生态学报,2013,33(15):4552~4555.

[6]金 丹,卞正富 .基于能值和GEP的徐州市生态文明核算方法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10):91~94.

[7]张 欢,成金华,冯 银,等 .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以武汉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5,35(2):547~556.

[8]赵明霞,包景岭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40(2):131~135.

[9]成金华,陈 军,易杏花 .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2):1~10.

[10]陈建成,程宝栋,印中华 .生态文明与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4):139~142.

[11]谢海生 .厦门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R].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厦门的实践与经验,2008.

[12]王晓欢,王晓峰,秦慧杰 .西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及预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5~8.

[13]杭州市人民政府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年)[R].杭州:杭州市人民政府,2010.

[14]中山市人民政府 .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R].中山:中山市人民政府,2010.

[15]朱成全,蒋 北 .基于HDI的生态文明指标的理论构建和实证检验[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8):114~118.

[16]梁文森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问题[J].经济学家,2009(3):102~104.

[17]严 耕 .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9(11):13~18.

[18]申振东 .建设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的指标体系与监测方法[J].中国国情国力,2009(5):13~15.

[19]何天祥,廖 杰,魏 晓 .城市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11,31(11):1897~1900.

[20]朱增银,李 冰,高 鸣,等 .太湖流域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量化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0,12(6):131~135.

[21]马道明 .生态文明城市构建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0):80~85.

[22]贾庆林 .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工程[J].求是,2012(4):3~7.

[23]周光迅,武群堂 .新世纪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与生态文明建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10).

[24]钱俊生,赵建军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2(1):44~47.

[25]段永蕙,严 佩,张乃明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5):65~69.

[26]高吉喜 .生态资产评估在环评中的应用前景及建议[J].环境影响评价,2014(1):226~29.

[27]朱文泉,高清竹,段敏捷,等 .藏西北高寒草原生态资产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3):419~428.

[28]刘晓星.生态资产管理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访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科所所长高吉喜[N].中国环境报,2013-11-06(11).

[29]Holder J and Ehrlich P.R.Human populating and global environment[J].American Scientist,1974(62):282~297.

[30]Westaman W.E.How much are nature'services worth[J].Science,1977(197):960~964.

[31]CostanzaR,D'ArgeR,De 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7(6 630):253~260.

[32]马文斌,杨莉华,文传浩 .生态文明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2(6):39~42.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资产文明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守住硬核资产是“硬道理”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对不文明说“不”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