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订单漂移

2015-04-20季明

中国服饰 2014年4期
关键词:制衣厂服装企业

季明

2013年,中国服装行业高速增长时代逐渐远去。

“没人啊,服务员比客人还多,你说服装企业怎么好得了。”接受记者采访时,广东惠州市织彩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牛月正从惠州几个大商场刚转了一大圈,考察服装销售现状,但情况不容乐观。“终端销售很疲软,没有后劲了。”

事实上,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整个服装行业就步入寒冬,市场需求疲软,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加上电子商务强势崛起,国外品牌不断狙击,中国服装品牌内销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居高不下的库存压力下,服装企业纷纷出现打折甩卖潮,Zara、H&M、优衣库等国际“快时尚”品牌也纷纷放下身段,加入到打折大军中来。

对于“快时尚”品牌低价促销,有市场人士直呼规模罕见,并表示同中国服装市场放缓造成“负面”效应扩大有关,全球龙头亦无法“幸免”。“如果H&M和Zara有那么多库存用来做打折,而且是在当季打折,说明他们的正价品滞销了。”

“关店潮”成为国内外品牌企业近年来行业的一道“风景线”。先有李宁、匹克等体育品牌,后有森马、美邦、达芙妮等休闲品牌,接着波司登、七匹狼、劲霸等男装品牌,国内服装行业“关店潮”此起彼伏。

“2013年应该是最严重的一年。”前九牧王工作人员陈先生对记者表示。据他回忆,2002年之后,福建陆续有一批男装品牌崛起,这其中就包括了九牧王。“这十多年都还不错,哪怕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企业虽然有压力,但是也有小幅增长。”

同样,“与去年同期相比预计会有10%左右的增幅。”重庆女装品牌“仙姿柔”负责人告诉记者,‘但是过去代工利润至少能达到加工费的15%,现在已缩减至不足10%”。

同时,渝中区个协渝派服饰协会会长瞿伦川表示,前年协会里有二三十家企业做外单,但去年已缩减至七八家,外单利润下滑是重要原因。

福建石狮市索玛地道服装厂办公室经理王育振也证实,如今外单的利润基本保持在10%以内,一旦提高价格便会遭遇东南亚国家“抢单”。

其实,泰丰早就去越南开厂了。这个耐克最大的贴牌加工商,原先根据地一直在深圳、东莞等地。但随着泰丰企业在越南同奈省和头顿省等地区代工厂相继投产,中国产能则只占32%。

耐克另一家重要代工企业裕元工业(集团)也开始了转移。而耐克的情形并非特例。

“我们正受到中国制造业工资急速上涨的影响。”美国品牌COACH董事长兼CEO Lew Frankfort表示。五年内,公司在中国产能将削减到40%-50%,并将新订单转移到印度、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家。

不光是外国品牌生产基地正在从中国撤离,就连中国本土品牌也开始萌生将生产业务搬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

就在前段时间,中国最大针织制造商申洲国际宣布,董事会通过决议,全资附属公司Gain Lucky Limited德利有限公司与西贡VRG投资控股公司订立租赁协议,将投资1亿美元在越南设立附属公司租赁该幅土地以设立生产设施,以生产针织服装产品及布匹。

而雅戈尔董事长李如成认为,纺织服装制造业的重心不光是往东南亚转移,甚至有可能返回欧洲。

意大利内衣品牌La Perla已将旗下大众品牌StudioLaPerta生产线从中国移至土耳其和突尼斯,并将睡衣采购从中国移至葡萄牙。

雷迪波尔副总裁卢山告诉记者,现在公司的皮衣、皮具都放在欧洲生产,有时候综合成本算下来比放在国内还便宜,品质还更有保证。

订单的转移是成本的提高。

每天一上班,郭新忠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全球石油期货的走势。石油价格的每一个变化,都可能影响着他管理企业的下一步举措。

虽然关注石油价格变化,但郭新忠并不是在做石油生意,他的身份是帛方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这家位于潍坊市的企业主打产品为棉纱、特种线纱、高支高密织物、服装面料,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棉纺织行业20强和全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

郭新忠之所以关注石油价格,是因为他所在的棉纺织企业与石油密切相关。自从棉花价格优势不再之后,帛方已经大幅度减少对棉花的利用,目前公司产品用棉量只占原料的50%,另外50%是各种纤维,如涤纶、锦纶、氨纶等都来自石油化工产业。

资料显示;2012年以来,国际棉价总体呈下行走势,而国内棉价在国家临时收储价格支撑下保持高位,国内棉花价格一吨比国外高5000元,多时甚至达到6000元。

“拿国内的棉花去参与国际大循环,竞争力根本不行。”郭新忠说,纺织企业是谁做棉谁亏,一吨相差5000元,再大的企业也做不下去。

2012年,帛方共使用棉花1.6万吨,全部为需要配额的进口棉。在巨大价差面前,棉花进口配额也已经成为寻租的工具,一吨配额一转手往往就可以赚到3000多元。

以棉花为原料缺乏竞争力,像帛方这样的纺织服装企业不得不增加使用其他纤维。

当然,困扰整个服装产业的还有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很长一段时间里,劳动力成本低曾让这个行业得以应对多种挑战,但目前这个优势已经没有了。

2011年、2012年两年,服装行业的工人工资水平每年增长都在20%以上,目前一线职工平均工资在3000元左右。2013年以来又有24个地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达到18%。

“工人的工资最高时达到170-180元一天,涨上去就下不来了,而客户给的加工费却没涨上去,现在除掉工人的工资、水电费、水费,基本赚不到钱”,浙江省平湖市雅依达制衣厂负责人如此表示。

战狼世家男装董事长施海容也坦言,成本持续上升,是近两年品牌服装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上游面临用工、原材料成本快速攀升的压力,服装品牌的原有成本自然也随着增加。另—方面是渠道成本大增,以专卖店为例,好的地段店租越来越贵,拉高了企业的成本。

更让企业担心的是“招工难”。

照传统习俗,正月初六是送穷迎财日,所以很多企业会选择在这一天营业,但在这一天,在广州白云区棠涌大埔工业区、海珠区的康乐南新街和瑞宝制衣城等多个制衣厂密集区域,九成以上的厂房还是没开门,几乎每家制衣厂门前都贴着招工启事。有制衣厂门前写到,只要做到年底回家就补贴路费,还有额外500元奖金。

“现在招工确实不容易,我坐了一个多小时才收到4份应聘文员的简历,基本没有人来应征车间工人的岗位。”广州康健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的招聘代表告诉记者,大部分相关专业的80后、90后基本上不愿意加入这类行业。

“现在更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到肯德基、星巴克这样的国际连锁餐饮品牌工作,服装行业求职者出现大龄化的趋势,现在不少企业的二线员工年龄已经放宽到40岁了。”从事多年招聘工作的泉州某人才网负责人马计划如是说。

晋江一鞋服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冯石灵也告诉记者,虽然80后、90后已经开始进入劳动市场,但是他们是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进入市场的,对行业和岗位等条件都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他们更追求精神上的一种满足。

“对工作较为挑剔,稍不顺心即选择离职,对自己负责,但对企业很难尽责”,冯石灵说。

东莞永嘉盛针织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1000多名员工的针织厂,其相关负责人表示,每年春节流失两三百人是“常态”。“有缺口是正常的。我们每年正月初七就开始招工了,而招工广告也是常年贴在厂门口,但依然招不满。一年里每个月都在招人,招工很难。”

中国服装业出路在哪里?

猜你喜欢

制衣厂服装企业
丽红制衣厂
道具服装
2018上海企业100强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