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2015-04-20徐婷
徐婷
【内容摘要】该文结合高中化学《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一课教学为例,从三维教学目标的设置和五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两个方面,探讨了深化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 有效教学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提出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课程基本理念。近十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证明,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相互关系的教育,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达成化学课堂有效教学中起重要作用。为此,笔者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就此进行了持续的探索与实践。下面以《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一课教学为例作初步的探讨。
一、教学目标设置
该课是在2014年12月以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我校联合举办的大市级公开课教学活动为平台,面向高中化学教师开的观摩课。笔者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在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后实地调查本地区雨水的pH值,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STS的相互关系和利用化学知识化害为利的科学思想与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该课学习,增强学生主动关注环境、积极保护环境的情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一分为二认识事物的唯物辩证观,增强科学利用化学物质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问课
备课中重点思考本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如何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入本课题;如何将“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硫酸型酸雨的形成”有机结合起来;如何设计探究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如何引导学生迁移所学的二氧化硫知识探讨治理硫酸型酸雨的科学方案;如何用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观看待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同时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方法和充分考虑应对各种课堂生成的策略。
(二)课中设计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优化课堂教学,笔者设计了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引入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以图片为导入,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本地区实时空气质量日报的图片和与雾霾相关的照片,点明二氧化硫是雾霾形成的主要成分之一,继而导入话题:“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要把二氧化硫纳入空气质量日报中来实时监测?”“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达到一定浓度,这时又下雨了,结果会怎样?”
利用当今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之一“空气质量”来导入《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这一课题的学习,再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形成环环紧扣的问题链,顺利引发学生对“酸雨”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真实情境导入,体现了教师把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相关的社会问题相联系的设计思路,既符合新课程基本理念,又为课堂有效教学营造发人深思的氛围。
2.视频播放,设疑激趣
播放视频“重庆酸雨录像”,在学生都被视频中的视觉效果所震慑的同时,教师首先设疑:“二氧化硫能否溶于水?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学生按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提出各种实验方案。笔者也把自己设计的“喷泉实验”介绍给学生,这一新颖的思路抓住了每位学生的眼球:在干燥的烧瓶内充满二氧化硫气体,塞上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入少量水)的胶塞,在烧杯中放有滴加紫色石蕊试剂的水,组装好实验装置,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烧瓶内立刻出现美丽的红色喷泉,从而得出“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溶于水后的溶液呈酸性”的结论。教师进一步提问:“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是如何转化成硫酸型酸雨的?”激发学生对二氧化硫形成硫酸型酸雨成因的兴趣,从而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3.开放讨论,实验探究
学生继续分组讨论,探究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首先对比二氧化硫和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从氧化还原角度考虑,推测二氧化硫是碰到了氧化剂才转化成了硫酸。接着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推测,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提供了很多氧化剂:双氧水和氯化钡、高锰酸钾、溴水、氯化铁溶液。随后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并选用前面两种进行分组实验验证。实验一:向试管中加入5mL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再滴加0.5mL3%的双氧水溶液,振荡,放置片刻后滴加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二:向试管中先加入高锰酸钾溶液,再滴加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最后得出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被氧化剂氧化的实验结果。进而得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被氧气氧化后能形成酸雨的结论。最后,学生书写反应方程式,完成硫酸型酸雨成因的探究。
4.角色扮演,学以致用
师生观看“酸雨对环境的危害——湖泊、建筑、农作物和树木”三段视频,让学生感受酸雨对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以激发学生参与社会问题讨论的积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决策能力。接着笔者让学生扮演“环保局局长”角色,讨论提出治理硫酸型酸雨的可行性方案,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从而激发学生学好化学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热忱。
5.一分为二,全面把握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那么二氧化硫是不是一无是处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硫作用的兴趣。为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笔者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向试管中加入5mL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滴加品红溶液,振荡,然后加热试管,观察加热前后溶液颜色的变化。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其漂白机理。最后让学生观看一组工业上用二氧化硫漂白纸浆和编织物的图片。让学生对二氧化硫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化学物质性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任何科学技术的应用都是一把双刃剑。对二氧化硫的作用应该一分为二辩证地来认识,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可以化害为利,防止和避免其有害的方面,充分利用其有益的方面,从而让学生感受科学利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
(三)课后反思
围绕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硫酸型酸雨的危害、形成、治理为导线,以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为主线,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这符合新课标“注重学生学的过程,淡化教师教的过程”的理念,虽然没把二氧化硫的性质学得面面俱到,但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从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课后作业的反馈可以看出,本课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在第三环节的实验探究中,考虑到时间及安全等问题,只统一进行了两个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满足提出溴水、氯化铁等其它试剂的小组学生的学习需求。若这一环节能更加放开些,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再进行交流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