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对话,赋予课堂生命的灵动
2015-04-20陆芳
陆芳
【内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开放、自主、互动的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趋势,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主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初中语文课堂为立足点,探索师生、生生、生本、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多元对话,提升对话策略,让自信与能力齐飞,快乐与自主一色,赋予课堂以生命的灵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元对话 教学策略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你说,我说,大家说”“教师一句问,下边一片答”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看似热闹的“对话”,实则偏离了“对话”的轨道。真正的“对话”应当是从学生心灵出发的,是学生与作者、文本、教师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和生命的律动,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热闹的对答。
一、一枝一叶总关情——与文本对话中感悟生命的灵动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新课程赋予当前语文课堂的责任和使命。然而,尊重学生的体验并等于忽视文本的存在,独特体验应当来自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参与文本阅读,从多角度,多层面感知、挖掘、体验、领悟,从而获得心灵的启迪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交流,营造充满智慧的课堂境界,追寻沟通真情的心灵领域。
例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教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文本,感知背影背后蕴含的深情。师:想必同学们也写过不少关于父母亲情的文章,要表达父爱母爱的无私伟大,很多可以写,可是文中为什么偏偏写“背影”呢?经过短暂的思考,几个同学举手示意,生1:我觉得“背影”在作者心目中是父亲留给他最深的印象,因为文章开篇就写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同学们纷纷点头。生2:我认为“背影”具有代表性,如文中“望父买橘”的片段,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以一当十,表达出父亲对作者数不清的,化不开的爱。教师情不自禁的竖起了大拇指。生3:我补充,这样的写法与孟郊的《游子吟》有异曲同工之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都是以最平实的小事表现最炽烈的情感。生4:是啊!这样最平凡,最朴实的,却是最真的,最令人感动的,我有了一种想写写自己父亲的冲动。师:好啊!是该写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静下心来,去想想父母头上的银丝,脸上的皱纹,手上的老茧,究竟凝聚了多少疼爱。一枝一叶总关情。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沉入文本,在对话中感知文字的温度,引发情感的共鸣,让课堂洋溢出生命的灵动。
二、相逢何必曾相识——与作者对话中发现生命的律动
文本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思想的托付,每一篇文本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境界、情感历程,是作者关于生命的体验和思考。作为初中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作者,搭建对话平台,营造对话场景,让学生循着文字的足迹穿越时空,对作者对坐,领悟生活带给作者的喜怒哀乐,感知时代赋予作者的责任使命。
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教学中,学完诗歌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忧国忧民,兼怀天下的博大胸怀。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生1:我看到了一个衰老的杜甫。师:是吗?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年仅49岁,怎么能算衰老呢?教师虚晃一招,故意给了学生一个了解作者的借口,生1:虽然年龄只有49岁,但是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的生活把他折磨的“老无力”“自叹息”,难道不是衰老吗?生2:是啊!当时杜甫由于饥寒交迫,无处安身,最小的儿子冻饿而死,这疼痛和悲哀把作者折磨的心力交瘁,不会衰老,是苍老。教师顺势而导,师:面对这样的痛彻心扉,他想到的是自己如何安居吗?生:不是,而是想到“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所以,我们还读出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思和兼怀天下的情怀。师:同学们解读透彻,这就是杜甫,他的精神和情怀穿越千年时空,照耀史册,也启迪着我们今人的心灵。相逢何必曾相识,学生与作者一路行走,感知文字深处的生命的律动,心灵的呐喊。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与老师对话中领略生命的真谛
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对话就是给予学生“几把钥匙”的过程,其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串问”与“对答”,而应当指师生双方敞开心扉相互的推动与悦纳。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们带着欣喜、探索、思想走进语文课堂,教师给予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培养和智慧的启迪。
例如: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教学,这是小说教学的经典篇目,教师一改往日从“小说三要素”着手的常规做法,巧妙“留白”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师:预习了这篇小说后,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显得异常兴奋,有几个同学当即提出了问题,生1:文章写于勒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目呢?师:这问题提的来势汹汹,老师还真没思考过。教师故意“示弱”,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欲望。师:让我们汇集大家的智慧,小组思考讨论后交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深入课堂,围绕问题认真的讨论起来,只见有的几个同学凑到一起,将课本翻得哗啦啦响;有的几个人小声争论,试图以自己观点说服对方。讨论结束后,同学交流成果,生2:于勒虽然着墨不多,但是是线索人物,故事情节都围绕他展开,所以,以此为题脉络清晰。生3:文章随着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逐步表现小说主题,在金钱的面前人性不堪一击。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探究结果令教师欣喜,学生不仅详实的把握了小说故事情节,对小说主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对话平台上,没有教师喋喋不休的说教,只有学生兴趣盎然的探索和师生平等的对话,在留白、倾听与应答中语文课堂上诠释着生命的真谛。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与同伴对话中体验生命的活力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学生作为独立而鲜活的个体,有着灵敏的思维,个性的主张,积极的态度。然而,传统语文教学中,很少重视生生之间的横向影响,导致“摇动”“推动”和“震撼”的教育因素被忽略和浪费。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必须还学生话语权,搭建生生对话的广阔舞台,鼓励学生围绕话题自主表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实现知识的共享,思想的传递、情感的交互和心灵的碰撞。
例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学中,学完课文后同学们都沉浸在对愚蠢的嘲笑中,文章的主旨似乎已经被挖掘了出来,然而,教师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继续挖掘更深的东西。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文中的骗子都有谁?学生想都没想直接回答,生:两个编制衣服的人。教师没有评价,而是微笑着看着同学们,暗示同学们再思考思考,此时,一个学生站起来,生1:我觉得皇帝也是骗子,他明明站在镜子前什么也看不到,却说自己穿着最华丽的衣服。生2:如果这样的理解的话,那些大臣也是骗子,他们互相都不说出实话。生3:我补充,游行大典上的大人们也是骗子,因为他们都在赞叹皇帝新装的华美。教师觉得时机已到,师:只有一个人是诚实的,谁?学生大声回答,生:小男孩儿。生4:我知道了,我们在嘲笑皇帝愚蠢的同时,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安徒生讽刺的何止是一个皇帝,几个大臣,而是那些泯灭天真,谙于世故的成年人。师:我们应该感谢这位童话大师,以一场貌似闹剧的童话告诉了我们人性的美丑善恶,不需嘲笑,只需内省。万紫千红总是春。纵观这样的对话课堂,犹如百花相约共赴春的美妙,生生之间的“彻心彻肺”的交流激发灵感,发展思维,让课堂上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总之,打造多元对话,开创真情课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更是学生成长中内在的呼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从学生本位出发,以给学生营造对话环境,搭建对话平台,设计对话渠道,将学生置身于多元对话中,启迪智慧,放飞心灵。
【参考文献】
[1] 张妍、张琪. 语文对话教学实践新探[J]. 语文学刊,2007(24).
[2] 沈玉芳. 让真正的对话回归文学课堂[J]. 文学教育(上),2007(02).
[3] 黄福艳. 关于语文对话教学的再思考[J]. 语文建设,201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